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cncwe.org)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wǎng)安備 110108000058號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9 月 4 日起在上海虹橋國際展會舉辦。展覽以各種材料的運用為線索回顧來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過去 30 年的作品。這些作品被歸納為 10 個物理材料類別:竹、木、紙、石頭、金屬、磚瓦、玻璃、樹脂、膜/纖維、土。
展覽以圖文、材料、模型、樣本與藝術裝置的方式共展出 61 個作品。
隈研吾( Kengo Kuma )生于 1954 年,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師, 1990 年設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 KKAA ),現(xiàn)任東京大學建筑系教授。
至今,隈研吾的作品已遍布全球 20 多個國家。在其工作室官網(wǎng)顯示,他在中國的項目有 25 個,本次展覽中回顧的中國作品有《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北京,竹)、《森林居所》(上海,木)、《道》(臺灣,木)、《紙之磚》(上海,紙)、《陽澄湖旅游集散中心》(蘇州,金屬)、《北京前門》(北京,金屬)、《無錫萬科》(無錫,金屬)、《虹口 SOHO 》(上海,金屬)、《新津·知·美術館》(成都,磚瓦)、《船廠1862》(上海,磚瓦)、《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杭州,磚瓦)、《北京茶室》(北京,樹脂)、《空氣磚》(上海,膜/纖維)和《“上下”品牌上海旗艦店》(上海,膜/纖維)。
“保存現(xiàn)存的人文與自然”是貫穿于隈研吾所有作品的設計思想,他致力于打造有溫度的、以人為本的建筑。他和他的團隊專注于可取代混凝土、鋼鐵的新材料研究,從而探索后工業(yè)時代的全新建筑形式。
舉辦展覽的虹橋國際展會本身就是隈研吾的一個作品。新地集團找到隈研吾,希望他能來設計這個占地 31 萬平方米的展示貿易綜合體,并希望能與虹橋的交通樞紐、國際會展中心成為一個有機的關系。隈研吾將這個項目當作一個宇宙來設計,他想要通過建筑來表現(xiàn)宇宙。“在虹橋的這個地塊中既有建筑物,也有自然、流水,他認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能夠表現(xiàn)出整個宇宙?!?br/>
虹橋國際展會效果圖
展會有四棟建筑,展覽集中在其中一棟內,另有一棟還未完全竣工,一棟是咖啡紀念品店。建筑外墻由玻璃、木頭建成,咖啡廳外有一小片竹子。展廳分為 2 層,分別展出了 61 件作品的模型、建筑圖片、材料樣品和建筑理念。兩層樓中間有大面積的階梯,可以供觀眾零星坐下,同時也是一個放映空間。
自然的建筑
隈研吾認為 20 世紀是混凝土的時代,混凝土造就了 20 世紀的城市、國家和文化。 20 世紀的主題是全球化和國際化,在建筑、城市領域將全球化變?yōu)榭赡艿?,正是混凝土材料?br/>
由于混凝土這種素材不僅具有不挑剔場所的普遍性,還可以做出任何造型,且強度很高,這些使得這個萬能的材料在 20 世紀普及開來。但反過來,也造成了這一技術及背后隱藏的單一哲學同一化,使其失去了大自然的多樣性和建筑的多樣性。
隈研吾認為, 20 世紀就是這樣一個單一的時代。支撐 20 世紀經(jīng)濟的,是人們“擁有房產”的強烈愿望,人們因地緣、血緣關系遭到破壞而變得不安定,于是寄希望于通過混凝土這種堅硬的東西使自己重新穩(wěn)定下來,以此消解或試圖消解自身存在的各種不安定感。
在《自然的建筑》一書中提到,混凝土最可怕的地方在于看不到它的內在變化,這是其本質所在。人們的感覺變得麻木,在混凝土中做裝成了日常。
隈研吾認為,天然與人工的界限其實很模糊。當某個事物與它所存在的場所產生幸福的聯(lián)系時,我們就會覺得它是自然的。自然是某種關聯(lián)性。書中說到:當我們不再考慮看起來怎樣,而是考慮怎樣去創(chuàng)造時,才能了解幸福是什么。一定要以那片大地、那個場所作為原料,遵循適合那個場所的方法來生產建筑。
通過具體的場所一一探討這種方法在現(xiàn)代實踐的可能性,是《自然的建筑》一書想要探討的,也是展覽《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想要呈現(xiàn)的。
隈研吾說:“這次展覽希望能夠展示我使用過的所有材料。這些材料個體雖然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希望大家感受到某種超越材料差異的,我對待建筑共同的方式以及類似于哲學的東西?!?br/>
10種材料,及其代表性建筑
“我們并不是想要留下某件作品,而是保留一個運動著的整體(研究室)。這樣即使我不在這個世界上,這種關聯(lián)性仍舊能夠延續(xù)下去?!?br/>
竹
隈研吾兒時橫濱老家的屋后面有一大片竹林。竹子天生筆直,這種特性是其他樹木無法企及的。它的幾何美學吸引著建筑師們??v觀 20 世紀,竹子并沒有以主材形式大規(guī)模的使用在建筑中。因為竹子干燥后會開裂,難以用做建筑結構。然而,隈研吾和他的工作室一直在挑戰(zhàn)這個極限。
《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中國北京
為了建筑竹結構,去除了竹節(jié)、插入鋼材并注入混凝土,創(chuàng)作出了 CFB (混凝土填充竹)管。
《以心傳心》,韓國光州
著眼于竹子的柔韌性,建造了一個會晃動的竹棚,這種竹棚能對運動作出交互式的回應。當有人踏上竹板的時候,竹地板便將力量傳遞到竹子的兩端,放大末端的運動力度,從而導致整個空間產生震動。
《濱田醬油》,日本熊本縣
使用特殊的南美瓜多竹,這種竹子即使在干燥后也不會開裂。構建竹子的最大障礙在于接合部分,用螺栓將他們牢牢地固定在一起,編制竹籃等物件時采用“ Yatara 隨機編法“。
木
橫濱老家的一棟 20 世紀 30 年代建造的木結構平屋,是隈研吾出生并成長的地方,給他的童年提供了一個溫暖而舒適的成長環(huán)境。木材是最容易編制的材料,通過加工出來的榫與卯便可拼接。木材的韌性大,可塑性強。建筑可以想像云一樣由松散例子組合而成。隈研吾相信利用木材可以建造未來感的、云狀的建筑。
《 Coeda 咖啡屋》,日本靜岡縣
用日本柏樹( hiba )的細條目裝配建造出一個開放而通透的傘狀亭子,像一顆大樹的枝干散出無數(shù)的分枝,這樣一個通透的空間似乎與太平洋融為了一體。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日本東京
將構成東京的“基本粒子”——單層木造建筑堆疊起來,建造出八層樓的中層建筑。這是二十世紀傳統(tǒng)建筑系統(tǒng)的變體,具有相同平面和剖面的樓層被一一堆疊在一起。在七層“房屋”的每一層上都固定了 300 毫米深的木材遮光柵格,調整每層柵格的傾斜度和角度,可以使每層看起來都是一個獨立體,并也可減少陽光的照射。
紙
紙的有趣之處在于,它可以以液態(tài)存在。和紙被稱為是“凍結的液體“,在全部由固體構成的建筑中,擁有這樣的液體屬性是非常珍貴的。所以,日本的建筑傳統(tǒng)非常重視紙的運用。
圖片來自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網(wǎng)站
《安東尼·克拉夫檔案館》,法國巴黎
采用了和紙涂裝的制作技術:在多空的鋁制面板上涂抹和紙紙漿,再用他們來包裹整個空間。這種技術可以調整金屬板的透明度,并控制陽光透過天窗的質與量。
石頭
壘砌沉重堅硬的石塊,筑起堅固的墻壁,以它為媒介聯(lián)系起人類和環(huán)境。另一方面,是石塊通過人類的手,一塊一塊地壘起來。人手精心壘砌,石壁一方面如石頭般堅固,另一方面又極具人性,與人類的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自然的建筑》
圖片來自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網(wǎng)站,有裁剪
《 V&A 鄧迪設計博物館》,英國蘇格蘭鄧迪市
蘇格蘭的峭壁將海洋與陸地分隔開來,其樣貌粗獷而斑駁,從中汲取來靈感構筑了一個具有遮蔽效果的立面,組成立面的預制混凝土構建按一定的間隔分布,使光線能射入內部。博物館建筑的目標是賦予這種人造的建筑以天然峭壁的強度和粗糙感。
金屬
雖然是金屬,卻表現(xiàn)得類似生物。金屬是能夠實現(xiàn)強弱之間微妙平衡的材料,因為金屬不僅具有強度,而且具有非常高的韌性。隈研吾嘗試過將紙或土附著在金屬網(wǎng)上,這樣就把金屬、紙、土三種材料整合到了一個系統(tǒng)中。
《陽澄湖旅游集散中心》,中國蘇州
用隨機排列的鋁制角狀物來搭建屋頂,可以重現(xiàn)茅草屋頂?shù)拇植谫|感。這種設計的主要目標是建造出一種隨機閃爍的鋁制屋頂與陽澄湖美麗的湖面融為一體的效果。
磚瓦
磚瓦像樹脂和玻璃一樣,是通過加熱從液體轉化為固體的?;鹗欠课莸闹行?,不僅能夠給人溫暖,保護生命,還能夠以各種形式作用于物質,促進物質轉化。人的身體本來就是溫暖的液體流,因此對于火,對于液體,倍感親切。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中國杭州
這個設計的出發(fā)點是希望可以在其中感知到建筑下面曾經(jīng)是茶園的土地,因此在建筑的地面上設計了上下連續(xù)的坡道。使用多邊形區(qū)分法將博物館分割成一系列復雜的斜面三角形,這樣博物館的小型三角形屋頂看起來就像村莊中的房屋。
野外燒制法制作出的瓦片被用于屋蓋和隔墻來抵擋陽光直射。
這個項目中的不銹鋼絲是呈對角線交錯的,這就使瓦片的排列方式更為隨機。
玻璃
玻璃不只是透明的面,原本是顆粒狀的泥土,借助火的力量轉化成液體。我們關注的不僅是玻璃的透明、虛無,更想發(fā)覺它作為材料的特性。尤其是,玻璃有厚度,它的厚度會在邊緣突然出現(xiàn)。
圖片來自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網(wǎng)站,有裁剪
《“蒂芙尼”品牌銀座店》,日本東京
通過在玻璃板之間夾入用于建造飛機機身的輕重量、高強度的鋁制蜂窩芯,開發(fā)出可持續(xù)的外墻組合原件。這些墻面組合元件具有高滲透性,在屏蔽太陽輻射方面也相當有效。
樹脂
如果能夠緊緊抓住樹脂的自由特性,它也能表現(xiàn)出媲美木材的柔和溫暖。一如其名,樹脂原本是通過植物、藻類等物質在海底堆積成為石油而生。也正是因為這么一個過程,觸摸樹脂表面會產生親近感。
考慮到樹脂本身是植物體,也可以完全還原成土壤,樹脂可以稱為地球循環(huán)再生系統(tǒng)中的一員。
《水枝屋》,美國紐約
從注入水的塑料容器在工地可用作臨時路障中汲取靈感,開發(fā)出一種重量能隨水改變的外部墻體系統(tǒng),并在樂高積木的塑料容器中首次嘗試了這種系統(tǒng)。通過在墻體、地板和屋頂內部循環(huán)溫水或冷水,這種建筑結構可作為一種環(huán)保設備使用。
膜/纖維
如果想讓建筑變得更柔軟一些,那么最有趣也是最有潛力的材料之一就是纖維了。
嘗試將原本柔弱的纖維用在沉重且堅硬框架結構進行抗震加固?,F(xiàn)代的柔軟材料彌補了 20 世紀重且堅硬的材料的不足。
圖片來自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網(wǎng)站
《米姆草地》,日本北海道
這是一座被聚酯膜覆蓋的實驗性住宅,將聚酯膜覆蓋于木質框架上作為外表層,在貼上玻璃纖維作為內表層,形成一種雙層膜結構。在雙層膜之間放置一個加熱器用于循環(huán)熱空氣,這樣就可以在寒冷地區(qū)建造出具有高保溫性能的住宅。
土
日本有大量火山,因此土壤里富含火山灰的營養(yǎng)物質,即使不加以打理,也會雜草叢生。
土不僅僅是粉末的集合體,也是液體,更是孕育生命的載體。
圖片來自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網(wǎng)站
《安養(yǎng)寺木質佛像貯藏設施》,日本山口縣下關市
在這個項目中復興了土坯砌筑技術,產自該地的土壤被稱為“豐浦土”,這是一種顆粒大小較均勻的優(yōu)質土壤,有利于確保倉庫和圍墻的堅固度。
用這種土壤制作的土坯具有較高的保溫性能,也能用此構造一座可以自然通風的建筑。與地面接觸的土坯塊中被混入水泥,防止它們在雨中塌陷。在需要通風的區(qū)域,砌塊之間留出了狹縫并用鋼板進行加固。
展覽信息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Kengo Kuma: a LAB for materials
展期:2018 年 9 月 4 日至 11 月 30 日(周一閉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最晚入場時間為17:00
地點:虹橋國際展匯 10 - 2 號樓
地址:上海市閔行區(qū)申昆路2377號
公共交通:搭乘地鐵 2 號線或 10 號線至“虹橋2號航站樓”站
班車位置:虹橋二號航站樓 P5 大型停車場
發(fā)車時間:10:00-17:30 每半小時一班
題圖及文中圖片除特別說明,皆由好奇心日報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