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cncwe.org)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紹興滿園位于紹興市區(qū)東南,南鄰著名的會稽山。會稽山,在歷史上曾是中國文化的高地。除了民間代代相傳的上古大禹治水傳說,魏晉時期的名門高士在此聚集,王羲之、謝靈運在稽山耶溪間生活、游歷、創(chuàng)作,為中國知識分子最高致的作品和人格畫像;明代時,王陽明先生在會稽山筑室隱居,研修心學,悟道傳道。如果說紹興城區(qū)的小橋流水是古越文化溫柔敦厚的一面,會稽山則是紹興清越的風骨象征。
第一次來勘地,離基地還有幾公里,已經能看見蔥蘢的會稽山和其上矗立的大禹像。這個區(qū)域由于景區(qū)的視線控制因素,有嚴格的建筑高度限制,周圍的建成區(qū)域均是掩映在綠蔭之中,與會稽山古老而寧靜的姿態(tài)并存?;貣|臨浣江路,北至嵊山路,南側與紹興二環(huán)路留有米寬的綠帶。東側、北側道路都有種植時間久、姿態(tài)茂盛的雙側香樟行道樹,給予基地優(yōu)良的微觀現(xiàn)狀環(huán)境。
滿園整體占地201.4畝,容積率1.15,產品分為聯(lián)排合院、疊墅和洋房三種類型。從項目最早期,景觀團隊即參與到規(guī)劃和空間優(yōu)化工作中,意欲形成建筑景觀一體化的效果,融合于會稽山的自然文化氛圍之中。
最終形成“兩園九境十二坊”的景觀規(guī)劃結構,通過恰當規(guī)模的鄰里尺度,給予居住者歸屬感和清晰的空間導向。連接東側和北側兩個出入口,形成“L”形的主要公共景觀生活軸,在線性的空間里創(chuàng)造如長卷般的連續(xù)畫面,同時利用空間收放形成九個駐留性節(jié)點,創(chuàng)造兼具游覽與交往功能的豐富場境。
項目既以“園”命名,體現(xiàn)了景觀的價值和所承擔的期待,如何造一座當代園林,既承接場域原有的寧靜人文氣息,又契合當代審美和生活方式?
明代祁彪佳在《越中園亭記》曾言:“越中之水無非山,越中之山無非水,越中之山水無非園?!鄙剿秩怨啪褪侵袊死硐氲臈又?,“平地丘壑,咫尺乾坤”,園林是將山水引入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此次,我們將“山水入園,古質今妍”確立為景觀造園的意旨。
童寯先生曾精辟地將中國園林概括為“三維的中國畫”, 對于古代文人來說,造園常常遵循繪畫的原則,歷史上重要的造園家?guī)缀鯚o一例外都精通繪畫,園林一直被視為如畫般,超越普通世界的意境載體空間。
文征明 ?《蘭亭雅集圖》
魏晉之后,在園林中雅集的傳統(tǒng)在文人中代代流傳下來,雖然大部分園林已失,所幸歷代的藝術圖畫為我們保留了當時文雅的記憶。雅集,曾是傳統(tǒng)的精神生活方式,在當下,可以理解成一種高品質的交往,人與人相應,人與自然相應。
李公麟 ? 《西園雅集圖》
4.1基地推敲
本次呈現(xiàn)的示范區(qū)位于“L”型景觀主軸的東部起始處,是整個項目的主入口園林,屬于“外園”,將來會被所有業(yè)主和外來消費的人群所共享。北側的二層建筑暫時用作銷售場地,在交付后將作為經營空間為本區(qū)域提供生活服務。由于近遠期不同的使用模式,場地天然形成兩條動線需求,在銷售期兩條動線相聯(lián)成為一條體驗和游園環(huán)線,在交付后則分為業(yè)主歸家和經營空間兩條內外動線。
在最早的建筑總圖中,示范區(qū)是一個矩形,北側是二層的社區(qū)經營性建筑,整個項目的主入口構筑物位于矩形用地南側的中間位置,并外凸于圍墻之外,是一個非常建筑感的形體,進入之后開門見山,一眼可見水面為主體的庭園。幾經推敲之后,我們對總圖進行了優(yōu)化調整,將主入口南移并后退,取消了南側兩棟聯(lián)排住宅,在矩形主庭園之外增加了一進空間,同時將展示圍墻南北雙向延長,從原來的67米增加到85米。
主庭園寬48米深25米,借鑒了紹興著名宋代園林——沈園的古跡核心區(qū)和蘇州網師園比例,期望創(chuàng)造以小見大的效果。
4.2 理山脈順水源
“疊山理水”是傳統(tǒng)園林設計的第一步,山貴有脈、水貴有源,氣脈貫通是中國園林審美的底層原則。滿園建于平地之上,如何讓山水入園,細微處見變化?
通過標高設計,我們把園內普遍標高提高30厘米,并在入口處進一步提高30厘米,利用這60厘米的高差,在不經意間形成整個園子水體的源頭和流向,通過線型勾回和兩次跌落,延長感受長度,最終匯入中心平池之內。山脈走勢則沿著西側和南側圍墻鋪陳開去,借景園外的會稽山共同形成滿園的山林背景意象。
4.3構筑物布局
山水格局基本確立之后,下一步工作是結合功能流線和視線因借在空間中合理布局重要構筑物。在L形的基地上,我們布置了四處構筑物,分別是入口花廳、東側游廊、池臺水榭與內園柴扉。尺度大小各異,互為平衡,或廣闊或精巧或高舉,或通過或停留,或可觀景或在景中,與山林、水體、花木、人物穿插融合,以期形成相生互妙的多重空間感受。
為了獲得更加整體化的效果,本次所有構筑物的建筑部分和室內部分均由ZSD卓時統(tǒng)一設計。
4.4 空間遞進轉化
場地被組織成四進式遞進空間,用景觀場景敘事的游園手法將建筑、室內、景觀串聯(lián)起來。
景觀設計過程動圖
第一進:退讓借景 望之森然
前場借會稽山為遠景,在原有紅線的基礎上,將入口花廳和景墻進行了謙虛的留白退讓,形成敞開式迎賓空間,東側浣江路的香樟行道樹自然形成前景。將停車區(qū)設置于前場的北側,引導來訪者沿著路徑望向視線盡頭的會稽山。以宋代歇山頂為原型的入口花廳,高7.34m,檐口長18.4m,寬12m,與端景處的灌木球和迎客黑松,在水平延展的圍墻前,構成一幅不施繁飾、自然典雅的中式畫卷。
第二進:曲水流觴 松間問泉
歇山頂下的接待花廳,由壓低的檐口和格柵框景出縱深的視線牽引。室內排除了過多的結構冗余,形成無阻隔的軒敞空間,木紋鋁合金扣板吊頂帶來溫暖優(yōu)雅的感受。室內外30厘米的標高,以及位于花廳中央的“曲水流觴”水軸裝置,將這154㎡的空間分隔成停留和通過兩部分。
最早流傳于東晉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后的“曲水流觴”雅集,成為了二進空間的索引。我們通過在磐石裝置上模擬出縱橫曲折的水道,相仿古人灑脫飄逸的飲酒作詩之意。來水無影的水軸被視為整個項目的起始水源,引伸至門洞外,串聯(lián)起高下動靜相化的山泉瀑布意景。山澗自上流下,伴奏出一曲“松間問泉”的疊水清音。
第三進:通而不暢 輾轉蓄勢
沿著園內西側,是通往內園柴扉的小徑,通過制造迂回曲折的折疊動線,營造出雖路長近在百米,卻仍然充滿豐富趣味的游園體驗。
沿路兩邊,以大喬木為背景,小灌木做點綴,連綿起伏出疏朗的山勢布景與曲岸回沙的水岸景觀。春季的紅梅、夏季的杏樹、烏桕、沙樸、秋季的紅楓、青楓、南天竹、鋪地柏等花木,流轉于四季,蓊郁成自然的詩意生機。在不同節(jié)點分別設置兩橋一亭:以小橋渡水逾折;以水榭靜寄休憩,共同接續(xù)出文人園林的雅集場境。山石花木與構筑物,互相交織糅合出障景、漏景、借景的互動起興。
第四進:一境天開 展卷沉吟
繞過柴扉,或順著花廳外的曲尺游廊,抵達東側的露天池臺,是前一進空間蓄勢鋪墊下,有著強烈尺度對比的水岸洽談區(qū)。與池臺對視成景的花木小徑橫陳于水岸眼前,全景式的構圖,層層積染出以會稽山為遠景,花廳柴扉為中景的立體畫卷。設計營造一鏡天開的中心平池,使得兩岸僅8米多的水距,與天空共顯一色,橫斜疏影于水面,創(chuàng)造出以小見大,超越物像更大自由的寬廣之感。坐于岸邊談天閑吟,心情盎然平靜,似與萬物同娛。這一方水池也自然地將未來業(yè)主的歸家流線與外部使用分隔開,而在視覺上又相互因借。
滿園在意境和形制上對傳統(tǒng)園林和建筑進行借鑒,在材料和工藝上,則采用了完全現(xiàn)代的建構語言。凱撒灰石材墻面和深色金屬瓦屋面筑定了整體沉著大氣的基調,進一步用木紋金屬吊頂、金屬格柵和欄桿勾勒工藝細節(jié)。造園疊山則選用了黑山石,與整體氛圍更為融合。
營造過程中歷經多次打樣確認、現(xiàn)場調整,以期獲得最佳效果。
門頭 圖紙
水榭 圖紙
柴扉與“曲水流觴”水軸 圖紙
欄桿 圖紙
中國傳統(tǒng)園林代表了東方式的“理想居住”圖式,一方面是對自然的珍視向往,一方面是對生活的喜愛意趣。除卻樣式化的風格表達,內里的這兩條并不隨著時代更迭而有改變。紹興滿園是卓時ZSD再一次在造園方向上的嘗試,向傳統(tǒng)學習,而造當代之園。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大家?湛景滿園
項目類型:低密住宅
項目業(yè)主:紹興毓林置業(yè)有限公司
項目地點:浙江紹興
設計/竣工:2019年8月/2020年5月
項目面積:13.4萬㎡
示范區(qū)面積:3200㎡
景觀設計:ZSD卓時
設計指導:袁笑雨
景觀團隊:余玉俊,王立誠,鈄龍飛,黃志超,吳婷,王安遠,何家濱,江遙,程雅靜,林曉曄
項目攝影:薛鈺滔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觀中國網發(fā)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fā)布者或我們聯(lián)系。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