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cncwe.org)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作品題目:沿岸視野:在柔佛州森林城市恢復“水下森林”
參賽作者:段文林
指導教師:陸小璇
畢業(yè)院校:香港大學
森林城市是一個由中國房地產開發(fā)商碧桂園投資,位于馬來西亞西柔佛海峽的巨型填海項目。在2014年早期施工后,和鄰國新加坡的海洋邊境沖突使其曾一度陷入停頓,開發(fā)商也被迫重新進行詳細環(huán)境評估。同時,先前建造的沙堤曾使當地的海草草甸-梅拉蓬淺灘窒息,其關乎著整個潮間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周邊9個漁村居民的生計。作為事件的結果,開發(fā)商縮小了原項目四分之一的填海面積,并避開海草草甸,但這些舉措依然受到不同利益方的質疑。由于未來持續(xù)的填海與疏浚工程將會引起周邊水域中的沉積物增加,柔佛州的“水下森林”-海草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盡管填海仍在繼續(xù),但自2017年以來,受到中國政府打擊外匯政策和其他不穩(wěn)定的政治因素影響,這個填海項目的方案仍在不斷調整。開發(fā)商也承認接下來的工程將會按照需求建造。這使得臨近的PTP航道疏浚維護在3年內將會成為這片海域水中最主要的沉積物來源,同時也為景觀干預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在對當地海草的生活習性和分布變化的研究背景之下,這個項目將以水體動力學和沉積過程為設計依據,設置一系列緩沖結構,來改善到達海草水流中的渾濁度,鹽度和營養(yǎng)度變化問題。目的不僅在于重塑脆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還會改善當地居民的生計,并貢獻于未來的填海工程。景觀干預將滲透到填海計劃之中,并獲得不同的結果。
▲森林城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它是中國房地產開發(fā)商在柔佛海峽的填海項目之一。
▲除森林城市外,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在西柔佛海峽曾不斷的進行填海項目來擴張自己的領土范圍。
▲由于收到不同利益方的牽制,森林城市的填海計劃一直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這為景觀干預提供了可能性。
背景
森林城是位于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邊境,柔佛海峽西入口的填海房地產項目。它由中國開發(fā)商碧桂園投資,計劃在20年內通過填海建立人工島創(chuàng)造出一座新城市。這個項目外,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在周邊這片海域不斷的進行填海項目來擴張自己的領土范圍,包括2003年完成的丹戎佩勒帕斯港(PTP)和自1980年建設的的大士工業(yè)區(qū)。而周邊沿岸地區(qū)是大型海草草甸和紅樹林保護區(qū),以及一個由9個漁村組成的縣,大約有11000居民,主要以漁業(yè)或從事相關工作為生。
由于填海工程所面臨的開發(fā)風險與利益問題,這個巨型項目的填海方案一直在不斷進行著調整。2014年的早期施工在周邊地區(qū)引起了了嚴重的環(huán)境和社會沖突,并進而引發(fā)和新加坡的邊境爭議。 因此項目被迫停工了6個月,并被當地環(huán)境部門要求提供詳細環(huán)境評估(DEIA)。其中已經造成的危害包括建造一條1.5公里長,50公尺寬的沙堤使馬來西亞最大的海草床-梅拉蓬淺灘一分為二,并使當地漁民的收入減半。為了回應,開發(fā)商不得不對填海方案進行了重大變革,將原方案轉變成4座島嶼避開海草床,同時提供資金補償漁民,并在2016年新的景觀愿景中保留海草棲息地。隨后自2017年以來,中國打擊外匯資本外逃的政策使得中國內地買家的數量減少,而他們是森林城主要的傾銷對象。開發(fā)商也承認未來的填海工程將會按需進行。在2018年最新的填海方案中出于節(jié)約沙子費用并暴露更多水岸空間的愿望,剩下3座填海島嶼又被分解成更小的島嶼。由此可見,盡管填海施工依舊在進行,但森林城市的填海計劃充滿了不確定性。
▲該海域海草分布一直受到沿岸活動的影響。盡管海草有一定的恢復能力,但像森林城市這樣巨型項目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海草草甸不僅有巨大的生態(tài)價值,還直接左右著當地漁村的生計。主要包括4個海草種類,它們對渾濁度變化極為敏感。
▲海草未來的挑戰(zhàn)主要在于填海島嶼會切斷與沿岸紅樹林的互生關系,并使周邊水域的鹽度,渾濁度,和營養(yǎng)度改變。
問題
海草草甸不僅僅擁有巨大的生態(tài)價值,還直接影響著當地漁村的生計。其擁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并且是瀕危動物儒艮和海龜的覓食地。許多當地居民以它為生,他們會在退潮時收集貽貝,海螺和螃蟹,這些食物是他們飲食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作為海洋生物的育場,海草草甸對漁業(yè)影響巨大,據統(tǒng)計有大約42種商品魚類會在那度過他們的青少年時期。
森林城這樣的巨型項目的影響對海草將是致命的,原因在于填海和疏浚會使水中的沉積物增加,阻礙海草進行光合作用。同時進一步導致水體富營養(yǎng)化,產生大量競爭的的藻類。此外,填海島嶼的位置還會引起海草床周邊的水流變化,并將海草包圍,因而切斷和沿岸紅樹林的互生關系。具體來說,紅樹林會為海草中和地表徑流帶來的鹽度變化,并提前吸收一定營養(yǎng)來保持水質,同時它和海草床共同作為多種海洋生物的遷徙站點。因此,拯救這片“水下森林”迫在眉睫。
▲填海計劃的不確定性和持續(xù)風暴潮的影響使得臨近PTP航道疏浚維護將會在3年內成為該海域水中最主要的沉積物來源。
▲重新設計Delft 3D模型生成的沉積物的侵蝕與沉積模式。放置一系列緩沖器,在模型中不斷測試新的模式,并用水彩重新演繹。
▲根據放置位置和功能的差別,這些緩沖器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和層次。
▲提出了一個10年內的建造計劃并用模型模擬水下土地的變化,同時還預估了期間海草恢復狀況與漁民的捕獲率回升。
設計意圖
該戰(zhàn)略將著重解決水中沉積物的問題,還考慮到水的鹽度與營養(yǎng)程度的變化,來改善海草與紅樹林的生長條件。由于森林城填海項目未來建設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加上持續(xù)風暴潮的影響,丹戎佩勒帕斯港(PTP)港口疏浚維護在短期內將會成為這片海域最主要的沉積物來源,大約每3年300000-400000立方米。
水文數據是設計的強大依據,其中主要包括展示沉積物運動的方向以及水流能量的分區(qū)。借助Delft 3D模型,一種專業(yè)的水文軟件,生成沉積物的侵蝕與沉積模式分析,并用水彩重新演繹。之后,我提出利用一系列緩沖器來重新設計這種模式,并考慮到不同的因素來測試放置的位置和尺度,比如水深度,水流方向,岸邊距離,以及未來島嶼的邊界位置。這些緩沖器將與水流一起作用,在沉積物到達海草與紅樹區(qū)之前被吸收掉,并形成新的水下景觀。此外,這些捕捉到的沉積物還可以作為未來填海的沙子來源,因此貢獻于處于變動之中的填海計劃。
設計策略
根據放置位置和功能的差別,這些緩沖器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和層次。
A層是沉積物捕捉器,它們會被最先設置在緩沖區(qū)的外圍,主要考慮到2米水深位置,水流強弱與航道疏浚的朝向,并構成了緩沖區(qū)的第一道防線。它們可以最大限度的捕捉來自航道疏浚的沉積物,并減小到達海草區(qū)域的水流的渾濁度。同時,它們還會減小波浪能量,并重新劃分潮間帶的范圍,以此幫助沿岸海草的恢復。此外,這種結構內部采用geotube進行填充,其允許被快速的完成和拆除,因而對于未來的填海計劃有著很強的靈活性。捕捉到沉積物還會成為進一步的填海工程的沙子來源,減小開放商的填海成本。
B層是一種已經被新加坡成功應用的方法-紅樹林礁。這是一種石籠復合結構,將設置在計劃中填海島嶼的邊緣。它們會進一步減弱波浪能量,并穩(wěn)定剩余的沉積物,由此形成的潮汐低能區(qū)將非常適合紅樹林幼苗生長,紅樹的根也會允許生長到這些石籠的縫隙中,并最終形成新的紅樹林區(qū)。而殘留的沉積物一方面為紅樹林幼苗提供養(yǎng)分,另一方面不斷累積會形成淺灘將成為新的海草補種區(qū)。作為沿岸紅樹林的延申部分,紅樹林礁們會調節(jié)水中鹽度變化,以幫助臨近的海草斑塊生長。這種方式使得紅樹林在進一步填海前被種植,并和填海計劃相互協調,來實現開發(fā)商在島嶼邊緣種植紅樹林的愿景。
C層是貽貝過濾器,它們是將貽貝柱與貽貝籠結合到緩沖器內側的結構,設置在沿岸區(qū)域。這種內側結構可以防止貽貝被水流沖走,因此成為完美的貽貝生長區(qū)。此外,它們會中和水中過剩的營養(yǎng),來進一步凈化水質,并為海草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這些結構上開展貽貝養(yǎng)殖會為漁民和水產養(yǎng)殖者提供就業(yè)機會,并增加當地漁民的收入。此外,由于貽貝養(yǎng)殖在馬來西亞擁有悠久的歷史,這種方式還提供了一個延續(xù)當地文化的機會。
水下敘事
最后,我還提出了一個10年內的建造計劃并用模型模擬水下土地的變化,同時還預估了海草恢復狀況與漁民的捕獲率回升。綜上所述,由于項目的不確定性,沙子,紅樹林,海草,貽貝得以通過景觀的力量重新組合到填海計劃之中,但卻可以獲得不同的結果。景觀不僅僅可以治愈受損的海草棲息地和恢復整體的沿岸生態(tài)系統(tǒng),還旨在提高海洋的生產力,并改善當地居民的生計。透過沿岸視野,開發(fā)商的生態(tài)愿景在未來可以實現,儒艮和海龜也將會回歸,并與海草一起,繼續(xù)訴說動聽的故事。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