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cncwe.org)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wǎng)安備 110108000058號
當城市裝滿傳感器,建筑空間可以獲得“看”的全部能力時會發(fā)生什么?在2019年深港城市\(zhòng)建筑雙城雙年展(UABB)到來之際,Archdaily與雙年展“城市之眼”板塊的策展人們緊密合作,探索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將如何影響城市建筑和人們?nèi)粘I?。點擊此處閱讀由“城市之眼”板塊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都靈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Torino)和華南理工大學(SCUT)撰寫的策展宣言。
正如歌德(Goethe)所說,城市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形”(見 Batty 2018)。技術發(fā)展和人類自身充滿希冀的或是反烏托邦式的城市構想是歷史上城市變革的主要動力?;仡櫘敶鞘械陌l(fā)展進程,除了不斷演變的城市焦點,大多數(shù)時候還伴隨著難以預見的副作用。
通過“城市之眼”的板塊概念,策展人和深圳聚焦于一系列正在城市生活中迅速發(fā)展并被廣泛應用的新技術,如攝像頭、傳感器和在線跟蹤技術等。這些技術能夠通過測量從空氣質(zhì)量、人群密度,到車輛移動或是社交網(wǎng)絡上針對特定場所的評價等一切事物,真實地“看”到城市生活。
當然,新技術的影響并不止步于城市能夠看、聽或是感知到生活。如果以人體作比,城市技術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大腦,儲存和處理收集到的信息并進行實時反應?!俺鞘兄邸笔且环N新型的技術“堆棧(stack)”,范圍囊括了輸入傳感器、5G通信、在線數(shù)字平臺及其介面、云儲存、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這些技術為實時資源分配、交易處理、身份識別、權益保障等提供了新的途徑。
上文提到的技術沒有一項獨立存在,與它們相聯(lián)結的“直覺城市”(Shepard 2011)也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毫無感情偏見的技術集合。在2020媒體建筑雙年展中我們透過“示意未來”的鏡頭調(diào)侃新技術塑造、重塑城市空間和城市生活的可供性(www.mab20.org)。如我們所說,智慧城市理念和技術領域已不再置身事外,各個領域的行為者從另一角度表達了設計城市技術的訴求。阿姆斯特丹、巴塞羅那和紐約等城市呼吁在應用技術的同時積極維護公民在數(shù)字世界的基本權利。設計師、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倡導數(shù)字基礎設施的設計應充分反映公眾價值(Van Dijck, Poell & De Waal 2018; De Lange & de Waal 2013)。同時在媒體建筑設計中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性(Foth & Caldwell 2018; Clarke, Heitlinger, Light, Forlano, Foth & DiSalvo 2019)。
基于這些思考,“城市之眼”應當幫助我們跳出“服務城市”的單一視角。在這個視角中,城市數(shù)據(jù)、數(shù)字平臺和移動媒體將城市轉化為多個獨立消費服務。打車、求職、獲取能源服務等都被設計成為方便快捷的服務體驗。
我們希望更多地探索其它鏡頭,讓“城市之眼”可以看到她自己的流量、移動和行為。如“劇院城市”可以鼓勵有活力的城市空間;又如“授權城市”(Elsden et al. 2018)能夠幫助將視角由消費服務轉移到公民權利及對自然環(huán)境的潛在影響。
后者將“服務城市”的邏輯內(nèi)外翻轉,突出區(qū)塊鏈平臺的可供性以及智能合約對各類交易、身份與權益的微觀管理。結合特定技術,公民、消費者,甚至非人類的簡歷介紹可以和特定的權益或特權相組合,從而實現(xiàn)商業(yè)利益、政府政策或社區(qū)目標。如商業(yè)應用中,“城市之眼”可以找到所有收費停車場所在位置并提供給貴賓使用。又或者,當?shù)厣鐓^(qū)可能想要設定優(yōu)先事項,如要求在學生放學時間,從出租車和觀光巴士的GPS系統(tǒng)中移除特定街道,以保障學生行路安全?;蛟S未來城市還將感知自然環(huán)境的健康,自動調(diào)節(jié)高速路限速,或是給自行車行駛更多的優(yōu)先權。
“服務城市”發(fā)展成“授權城市”,以城市所見和外部設置的目標為基礎,形成統(tǒng)籌微權力、微特權系統(tǒng)之系統(tǒng)。而其核心問題集中在城市技術目標設定的特性。不同參數(shù)各占多大比重?互相矛盾的目標如何平衡?何人應受到何種權利或特權?又如何將非人類的權利涵蓋其中?多種需求矛盾對立是不可避免的,如個人目標和更寬泛的群體目標;機構的整體目標和個人目標;長遠人類視角和環(huán)境與地球視角等等。
“城市之眼”并不著眼于城市可以看到東西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引發(fā)對城市如何利用其所見及如何引導的思考。
參考文獻:
Batty, M. (2018), Inventing Future Citie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Suurenbroek, F., I. Nio & M. de Waal (2019), Responsive Public Spaces. Exploring the use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y in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s. Amsterdam: AUAS Urban Technology.
Bratton, B. (2016) The Stack: on software and sovereignty. Cambridge, MIT Press
van Dijck, J., Poell, T. and de Waal, M. (2018) The Platform Society. Public Values in a Connective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sden, C., Gloerich, I., Spaa, A., Vines, J., de Waal, M. et al. (2019) ‘Making the Blockchain Civic’, Interactions, 26(2), pp. 60–65. doi: https://doi.org/10.1145/3305364.
Foth, M. and Caldwell, G. (2018) More-than-Human Media Architecture Proceedings of the 4th Media Architecture Biennale Conference (MAB18). ACM: New York.
Heitlinger, S., Foth, M., Clarke, R., DiSalvo, C., Light, A., and Forlano, L. (2018). Avoiding ecocidal smart cities: participatory design for more-than-human fu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Participatory Design Conference: Vol. 2. ACM: New York.
de Lange, M. and de Waal, M. (2013) ‘Owning the city: new media and citizen engagement in urban design’, First Monday, special issue ‘Media & the City’, 18(11).
Shepard, M.(2011) Sentient city : ubiquitous computing, architecture, and the future of urban space. Cambridge, MIT Press.
關于作者
Martijn de Waal 是阿姆斯特丹應用科學大學 Play & Civic Media 研究小組的教授,是“城市作為介面。數(shù)字媒體如何改變城市”(2014)一書的作者,并和 José van Dijck 與 Thomas Poell 合作創(chuàng)作了 “平臺社會:連通世界的公共價值觀”。De Waal 同 Frank Suurenbroek、 Michiel de Lange 和 Nanna Verhoeff 共同組成了2020年23至27日間將在阿姆斯特丹和烏得勒支(Utrecht)舉辦的2020媒體建筑雙年展的執(zhí)行委員會。
Frank Suurenbroek 是阿姆斯特丹應用科學大學工程系空間城市改造(Spatial Urban Transformation)研究小組的教授,同 Ivan Nio 和 Martijn de Waal 合作創(chuàng)作了“智能交互的城市空間:探索公共空間設計中互動技術的應用(Responsive Urban Spaces: Exploring the use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y in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s)”(2019: www.responsiveurbanspaces.amsterdam)。其現(xiàn)階段的研究側重于神經(jīng)建筑學(neuroarchitecture):www.sensingstreetscapes.com 及包容式鄰里社區(qū)建設。Suurenbroek 是 MAB20 執(zhí)行委員會的一員。
城市交互—第八屆深港城市\(zhòng)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
將于2019年12月在中國深圳開幕的“城市交互”是第八屆深港城市 \ 建筑雙城雙年展(UABB)的主題。這次的展覽包含兩個部分,分別為“城市之眼”和“城市升維”,將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索城市空間和科技創(chuàng)新之間不斷發(fā)展的關系。其中“城市之眼”部分由建筑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卡洛·拉蒂擔任主策展人,華南—都靈聯(lián)合實驗室擔任學術策展人。而“城市升維”部分則由中國學者孟建民和意大利藝術評論家 Fabio Cavallucci 擔任主策展人。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