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堅:美化城市還是破壞城市?
admin
2005-06-05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1997年,我開始反對“城市化妝運動”,也就是城市美化運動的時候,人們很吃驚。很多人把城市化妝看成是現(xiàn)代化的一個標志,但是我認為很多人是在錯誤理解城市的現(xiàn)代性,他們事實上是在用封建意識和帝國心態(tài)來建造一個所謂的
1997年,我開始反對“城市化妝運動”,也就是城市美化運動的時候,人們很吃驚。很多人把城市化妝看成是現(xiàn)代化的一個標志,但是我認為很多人是在錯誤理解城市的現(xiàn)代性,他們事實上是在用封建意識和帝國心態(tài)來建造一個所謂的現(xiàn)代化城市。
為什么中國很多城市會出現(xiàn)歐洲巴洛克式的廣場,出現(xiàn)那種一元的建筑語言,一律對稱的格局甚至照搬一樣的圖案?這種風格在歐洲是象征君主王權的,就像中國古代的都城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一樣,它會有一條非常嚴謹?shù)妮S線。你看很多城市的廣場都是這樣,一個政府大樓,中間一個大廣場,一個中軸線。而在廣場的另一側有可能就是流著臭水的平民街巷。建設這么巨大的廣場是花著納稅人的錢,它能給城市帶來什么好處?對環(huán)境有什么改善嗎?沒有。這些都只能使我們的城市和景觀離平民越來越遠,離科學與民主越來越遠,離現(xiàn)代化越來越遠,離和諧的人地關系越來越遠。
多年來,“廣場風”在中國的大江南北盛行,“中心廣場”、“時代廣場”、“世紀廣場”、“市民廣場”,一個比一個氣派,一個比一個恢弘。但仔細看看,不少城市修建廣場不是為了發(fā)揮其基本功能,不是為老百姓而修建,而純粹是為了美化城市,為了展示某種東西,突出紀念意義,或是炫耀政績。原本綠油油的草地甚至郊外稻田,突然變成一塊鋪滿花崗巖的廣場,沒有座椅供人歇息,鐵絲網(wǎng)將人拒于草地之外。炎炎烈日下,廣場成了連螞蟻都不敢光顧的熱鍋。有些城市廣場被當成室內廳堂來做,以貴為美,拋光的大理石和花崗巖比抽水馬桶還要光滑。結果,下雨、下雪天,廣場成了溜冰場,老人孩子不敢行走。由于將商業(yè)活動、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排斥在外,夜晚的廣場即使華燈燦爛,也是一片死寂。城市廣場成了“沒有人性的廣場”,“無人的廣場”。
為了美化廣場,不惜巨資修建的大型噴泉、華燈以及各種莫名其妙的景觀,因日常運行費難以承受,不得不長期閑置,只是偶爾做做展示。在掛著“為人民服務”標語的市政大樓前,廣場是一個擺設,只有市府主樓是最好的觀景點。而在那些氣派的廣場和景觀大道背后,僅僅幾步之遙,就是臭氣熏天、骯臟擁擠的平民街巷和垃圾場……
廣場是人與人交流的場所,使用者是普通百姓,是生活在城市中的男人、女人、兒童、老人,還有殘疾人和病人。廣場是為他們的日常工作、生活、學習、娛樂設計的,他們才是城市廣場的主人。而那些講究氣派或僅僅強調展示性、紀念性、標志性的形象工程,最后只能成為失去意義的城市擺設。
高速的城市化運動,使原來的農田、林地、草地等土地變成了單一的建設區(qū)。中國的大地景觀正發(fā)生著五千年未有的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的民族生存空間的危機、國土生態(tài)安全的危機是史無前例的。在無知與無畏的態(tài)度下,我們在任意地虐待、糟蹋著有限的土地。土地是活的,是生命的有機體,可我們現(xiàn)在把它當成了死豬肉,一塊塊切割掉、賣掉,它被開發(fā)商一塊塊地瓜分掉,變得支離破碎,土地的血脈被切斷,山水的自然格局也遭到破壞。古人說了,斷山斷水,是要斷子絕孫的。破壞了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的城市也將會死亡的。
美麗的山林,被無知地“三通一平”掉了;好端端的糧田,一夜之間就被大筆一揮,劃為開發(fā)區(qū),然后又被撂荒。非常動人的河流,卻被殘忍地裁彎取直、水泥灌底,變成了人工河渠。水與土地的分離,導致河流失去自凈能力,加劇了水污染的程度。流水變成了死水、臭水。光潔的水泥花崗巖護岸,使本來生機勃勃的水域,變得寸草不生。一條自然的河流,原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現(xiàn)在連老鼠也不光顧。在大地景觀中,生態(tài)健全的水系統(tǒng)構成的綠色通道網(wǎng)絡,恰恰最具有蓄洪和緩解旱澇災害的能力。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原因是什么?主要就是暴發(fā)戶意識。中國現(xiàn)階段的特色,就是財富的突然暴漲。錢的來路決定了對待錢的態(tài)度,辛辛苦苦累積的錢,人花起來會很認真很節(jié)儉。如果這錢是一夜之間驟然得到,或者干脆不知道從哪兒來的,就難免會被胡亂揮霍。在這個時代,“暴富”的也包括管轄城市的政府本身,它通過轉賣土地,把原來潛藏在土地上的那部分價值變成了政府收入。這錢來得太容易,只要用筆一劃就有錢了,所有對于這部分錢,有的城市政府花起來會很不珍惜。
土地開發(fā)商也是暴發(fā)戶。他的資源就是土地,他利用土地做大量的房地產交易,這也是在中國當下才有的現(xiàn)象。房地產商的利潤本來是很低的,在國外達到20%就不得了,而在中國居然能達到30%、40%甚至50%。暴發(fā)者的心態(tài)就是把金錢作為價值標準來衡量一切。他就要把樓蓋得很壯觀,裝飾得很華麗。我們可以看看街上的廣告,都是在以富豪的消費模式導引時尚和潮流。體現(xiàn)在城建上,就是一種拜金主義傾向:追求昂貴、不講品位,什么東西貴、奢侈,什么就是好的。除了到處建摩天大樓、城市廣場外,還不惜工本地引進國外的名貴花草樹木。
除了暴發(fā)戶意識,還有封建意識。某種程度上,是封建意識在左右著當代城市的建筑環(huán)境,這就是長官意志,在當代的城市建設中表現(xiàn)為“誰官大誰說了算”,“聽上面的”。城市景觀變成了市長個人意志的體現(xiàn),這樣就出現(xiàn)了種種講究氣派、展示豪華和凸顯紀念性的城市景觀。另外還有草民意識。官僚們的潛意識會經常影響城市建設,使城市景觀根本漠視普通居民的存在。城市設計不是為市民的日常生活和需要服務。為了獲得上級的歡愉、贊賞,這種設計可以犧牲萬民的利益。
城市設計對超大、豪華和標新立異的追求,還導致我們的許多城市盲目引進國外設計師的驚世之作,把奇特、怪異當作前衛(wèi)時髦,而不考慮我國現(xiàn)階段的國情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我曾經在國際會議上警告外國同行們,在中國大地向你們敞開歡迎的胸懷的時候,不要對中國大地上的自然、人民、文化和“土地之神”視而不見,甚至采取藐視的態(tài)度,不要用你們的景觀垃圾來填塞正處在景觀饑餓中的中國大地;中國的開發(fā)商和市長們,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甄別能力,很容易被張揚的、形式主義的建筑和景觀設計所迷惑,所以,國外來的設計師們,要尊重和珍惜中國的土地,如同尊重和珍惜自己的土地一樣,應該把自己國家的經驗尤其是教訓,坦白地告訴給中國城市的決策者和開發(fā)商們。
我認為現(xiàn)代化城市景觀應該考慮兩大問題,就是民族身份的問題和人地關系的問題。我有兩個指標作為判斷城市景觀好壞的標準。首先,看它的景觀是不是具有民族身份證,是不是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它既要現(xiàn)代的,又要中國人的;其次,看它是不是有利于環(huán)境的改善,有利于環(huán)境負荷的減少。我們現(xiàn)在的建筑更多是在模仿古人,模仿中國的古人,模仿歐洲的古人,我們使用的建筑語言都是死的語言。中國當代要有活的城市,就必須要用活的語言,當代中國人生活的語言。
現(xiàn)在到處是國外的奇花異草,到處是羅馬柱、巴洛克式屋頂。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因為只認同別人,不認同自己。認了巴黎爹、羅馬爹、紐約爹,恰恰忘記了自己是重慶人、武漢人、山東人,最后竟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也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爹娘。人迷失了,沒了根,最后只會感到空虛。
我們現(xiàn)在是處在一個追求奇特的階段和異常的階段,一時之間忘記了腳下的土地和腳下的文化。必須重新認識我們的土地是美的,我們的稻田是美的。必須回到尋常和自然的狀態(tài)。我們要為人的日常生活建造城市。科學和民主、人文和生態(tài)理想在催生設計學科的革命,它將使我們徹底拋棄帝王和貴族的“異常景觀”。
科學地建設城市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城市社會學的,也就是關懷城市的居民。比如,城市中有大量的平民,這么多的平民沒有居所怎么辦?這么多平民的衛(wèi)生條件差怎么辦?科學地建設城市不僅僅只是造一個景觀,造一座大樓,造一條大道和廣場,它要關注和解決城市的社會問題。另一個層面是關注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城市如何有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城市如何對待山川,如何對待土地?我為此而提出了“反規(guī)劃”理論:市長不是決定城市要建什么,而是決定城市不建什么。城市規(guī)劃,就是要告訴土地的使用者“不準做什么”。像河湖、山林、濕地、農田等,首先要立法保護起來,誰也不能動。城市開發(fā)的可持續(xù)性依賴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道路系統(tǒng)、給排水系統(tǒng)等)。同樣,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依賴于前瞻性的生態(tài)基礎設施,如果城市的生態(tài)基礎設施不完善或前瞻性不夠,在未來的城市環(huán)境建設中必將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決策者和學術界對此的認識和研究還遠遠不夠。
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一書說:大地是有內在價值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它是個活的系統(tǒng)。這個活的系統(tǒng)告訴我們在大地上該干什么,人跟土地的和諧關系是什么樣的。思考方法是把僅有的生態(tài)學認識,通過疊加的方法也就是千層餅的方法,一層一層疊加起來綜合考慮,最底下的是地質、地貌、植被、水文,然后是動植物的分布,人的活動。這樣一層層疊加,進行土地的適宜性分析,根據(jù)分析結果告訴人們該如何利用土地,該保護什么。
因此,景觀設計歸根到底要回到人性與公民性,回到土地,回到人們日常的需要,這應當是現(xiàn)代城市設計的不二法門。一片林蔭、一條河流,一塊綠地,無不潛藏著無窮的詩意,保住這份詩意,它一定會讓人獲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堅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
給Ta打個賞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