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  /  思想  /  正文

葉廷芳:復原的圓明園只能是“假古董”

admin 2005-08-31 來源:景觀中國網
  8月27日下午,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葉廷芳在深圳人民大廈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題目為《對中國建筑的文化反思與展望》,這是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的第六講。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學其實并非葉廷芳的“本行”,他是全
  8月27日下午,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葉廷芳在深圳人民大廈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題目為《對中國建筑的文化反思與展望》,這是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的第六講。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學其實并非葉廷芳的“本行”,他是全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卡夫卡研究的權威,同時還廣泛涉獵現代造型藝術、舞臺藝術、建筑藝術、音樂等,常有獨特見解,可謂是一位“通才”型學者。 

  匠人永遠也成不了藝術家

  葉廷芳說,在建筑方面,中國人愛模仿,而西方人則更注重創(chuàng)新。中國這種大屋頂的建筑形式從秦代就開始有了,兩千年了還是這樣,只是細部做了一些完善和調整,比如讓屋頂的坡度更大一些,顯得更秀氣。而歐洲建筑的風格卻經常變換花樣,從古希臘、羅馬風格到拜占庭式、羅曼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再到現代主義建筑、后現代主義建筑等等。魯迅曾說中國人習慣“摹已有”,而西方人總愛“探未知”,這是相當精辟的論斷。

  中國一直是師傅帶徒弟的技術傳授方式,其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師傅跟徒弟是單向聯系,缺乏橫向比較和信息交流,容易坐井觀天。而且,師傅往往出于自我保護心理,總要“留幾招”。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始終達不到藝術家的水平。因為匠人的本領是模仿,而藝術家的本分是創(chuàng)造,每個建筑都是他的精神產兒,面目全都不一樣。一位戲劇家說:任何古代名家和現代大家都不應享有永遠被人模仿的特權,它們只能作為我們的激發(fā)者和對話者。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些總是畫一個題材,拿畫來賣錢的畫家也是匠人,而不是真正的藝術家。

  修復圓明園并不能安慰心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有人呼吁要重修圓明園,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爭議。在葉廷芳看來,圓明園是寶貴的歷史遺址,可以鞭策后人,但如果意圖借修復圓明園來安慰自己的心靈,這其實是一種自卑心理的投射。難道我們就只能重現昔日的輝煌,不能追求今天的輝煌嗎?而且,藝術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是不可重復的,要想復原圓明園,在技術上都不可能做到,修起來也是個“假古董”。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文物意識開始覺醒,知道要保護,但不知道如何去保護。比如古都北京就已經破壞得很厲害,只保存了一些單個的景點,整體的風貌已經面目全非了。我們的古建筑是非常有規(guī)則的,要保護古都,就得保住原來的輪廓線。比如以故宮中軸線的建筑為主體,新建筑都要“讓”著它,個頭不能高過它,色彩上也不能比它更輝煌。

  復古建筑不是繼承傳統(tǒng)

  如何繼承傳統(tǒng)?葉廷芳說:“我們要繼承的不是形式,而是前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古人在那么差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出這么優(yōu)秀的藝術,我們要學的是他們藝術想像的豐富性和敢想的精神。傳統(tǒng)不是死的,它要繼續(xù)往前流動,我們不能老是重復前人,而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東西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說,“反傳統(tǒng)”是個有益的口號,它不是不尊重傳統(tǒng)文化,只是不重復傳統(tǒng)而已。

  任何一種美的形態(tài),其能量都是隨著時間而消耗的。巴洛克建筑延續(xù)了300年,大家就覺得它的尖頂不那么美了。不要以為過去的古代建筑已經把美發(fā)揮到極致,再沒有我們發(fā)揮的余地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風尚,我們在建筑上也要有新的原創(chuàng)的東西。

  現在很多國外設計師都來參與中國的重要建筑設計,將來我們的建筑師也應該走出國門,到國際上去大顯身手。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走出工匠心態(tài),放眼世界高標準。過去我們總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要是只滿足于民族的東西,我們就會永遠落后。我們應該說,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中國的建筑得到世界的承認,那才是為國爭氣。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