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思想  /  正文

單霽翔:民眾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力量和真正主人

admin 2010-08-04 來源:景觀中國網
  8月2日下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先生應邀做客人民日報總編室和人民網共同主辦的“文化講壇”,并以“文化遺產:讓我們生活更加美好”為主題進行了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部分實錄:   第六個趨勢就是文化遺產
  8月2日下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先生應邀做客人民日報總編室和人民網共同主辦的“文化講壇”,并以“文化遺產:讓我們生活更加美好”為主題進行了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部分實錄:

  第六個趨勢就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形態(tài)方面,從文物保護重視物質要素的遺產保護到今天同時要重視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結合形成的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發(fā)展,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區(qū)別只是文化載體不同,但是兩者所反映的文化元素是統(tǒng)一和不可分割的,必然是相互融合,互為表里的。因此今天比如羌笛、彝族的彝錦,哈尼族的水稻耕作技術,比如傣族的潑水節(jié),漢族的過年的習俗等都成為保護的對象。

  談了這么多,我們今天的文化遺產的理念不斷在擴大,文化遺產進入了千家萬戶的生活,很多人就生活在文化遺產的環(huán)境中,這里面就引發(fā)了一個問題,就是誰創(chuàng)造了這些文化遺產,誰是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誰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力量。我想這是今天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根本問題,是我們文物工作者嗎?是我們自身的力量嗎?

  羌族碉樓和村寨的保護確實也教育了我們,5.12地震,羌族包括汶川、北川、理縣、茂縣一帶,30萬羌族民眾生活,這次地震中損失了將近十分之一,但是他們的文化在這個地方留下千百年來的智慧,在高山峽谷的地帶,羌族人用當?shù)氐氖^、當?shù)氐哪嗤?,用當?shù)貍鞒邢聛淼慕ㄔ旒夹g,使這些居住形式特別適合當?shù)仫L土人情。地震以后,大量的羌族碉樓和村寨受損以后,很快我們就開工建設了,這一天是7月15號。

  采取什么樣的建設?按照以往國家匯集了大量資金,我們就調集山西古建、河北古建、湖北古建去修,凝聚最強的力量,但是我們過去也有這樣的經驗,人們到那兒去,并不掌握這樣的技術,開始要有很長的時間學習,當掌握了以后,工作做完以后,回到原地,這些技術也沒有用。而當?shù)孛癖娪植荒軈⑴c。所以,我們對羌族碉樓和村寨的搶救一開始采取了一種全新的組織形式,就由具有國家資質的勘察設計單位進行詳細的文化遺產資源和文化信息的調查,然后編制保護規(guī)劃,對什么地方要特別重視保護原真性,保護它的完整性,然后,舉辦培訓班,請當?shù)氐睦瞎そ硞儌鞒屑妓嚕职咽值亟踢@些青年人,文物專家教給他們文物保護的一些理念。一開始我們辦班的時候,老百姓不太理解,說我們有一把子力氣,讓我們干什么我們就干什么,只要給工錢就行,別讓我們上課了,剛地震完了。后來說可以參加,可以不參加,自愿,但是凡是聽課的一天給50塊錢,后來一聽上課不干活還給錢,比不干活還多,都來了。一聽以后,他們對家鄉(xiāng)充滿驕傲,原來我們住的就是文化遺產,就是最珍貴的,就是世界上別的地方沒有的,將來還要申報世界遺產,于是他們和這幾位老工匠學的特別認真,現(xiàn)在碉樓由這些傳統(tǒng)工匠組織的當?shù)氐氖┕り犖檫M行修繕。

  比如這個村寨叫桃坪羌寨,比較大的村寨,400多戶,國家給了八千萬資金,當?shù)孛癖娡ㄟ^將近兩年的修繕工程,從中受益,使文化遺產保護真正惠及到民眾。

  我認為這樣做有三大好處:第一,當?shù)孛癖妬硇拮约捍迩f、修自己家里面的這些文物建筑會非常精細,因為做壞了,都知道是誰修的。第二,在他們生活最困難的時候,采取以工帶賑的形式,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能夠改善生活。第三,意義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地震這樣一個大災難,但是,利用這次機會,能夠實現(xiàn)一個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技藝的大傳承,使很多年輕人通過這次大規(guī)模的修復掌握了羌族碉樓、村寨的修繕技術。

  同樣的理念在維吾爾地區(qū)的吐魯番的坎兒井,坎兒井的加固維修,這里面可以看到鐵木爾委員長,他是當過吐魯番的專員,他知道坎兒井對于當?shù)厝罕娚畹囊饬x。但是吐魯番地區(qū)最多的時候有1271條坎兒井,坎兒井就是山上的雪水化了以后流到地下形成地下的徑流,然后,人們打豎井,每隔二三十米打一個豎井,這個豎井要打得非常智慧,比如用蠟燭,要能夠水平,使一排豎井下去以后往兩邊溝通,使它變成一個地下的暗渠,這個暗渠流到村莊以后進入地上,進入地上以后,兩邊開始長樹,暗渠就在樹下面,到端頭形成一個水塘,于是水塘旁邊就長了大樹,開始有鳥、有魚。這種取水方式就是在降雨量極少,蒸發(fā)量極大的地區(qū),水資源極其短缺的地區(qū),人們千百年來積累的智慧的取水方式。吐魯番地區(qū)降水量15毫米,蒸發(fā)能力3000多毫米,所以不能走明渠,只能暗渠。后來出現(xiàn)了機井,人們開始打井取水,壞了,因為打井取水,馬上使人們感到生活很方便,一下管子接到家里去,大家都用機井水,不用坎兒井水。但是,坎兒井是人與自然最和諧的一種關系,山上有多少水流下來多少水,流到村莊多少水,但是機井只要這一層沒有水,我就往下再打,結果從幾百米抽到兩千米,水分也一下就騰上去了,老百姓就承受不起。老百姓更加懷念的是坎兒井的生活。因為坎兒井流到村莊以后,就形成水塘,有魚,有鳥還不說,還有大樹,在沙漠里面只要有樹,樹蔭下面就是最涼快的地方,于是人們白天在那樹下面做手工活,晚上在樹下面跳舞、唱歌,是一種社區(qū)生活。但是有了機井以后,人們在家里用水方便了,但是就和咱們住單元樓一樣,家家戶戶很少來往,這種生活形態(tài)、文化空間就沒有了。于是人們就開始懷念過去用坎兒井,說坎兒井甜,坎兒井涼快,就懷念坎兒井水。

  但是怎么修坎兒井?2006年國家把坎兒井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是專業(yè)人士就對坎兒井怎么修進行了探討,比如很多高科技的手段,比如打毛桿、PS這些加固,修一條坎兒井三四百萬,當?shù)睾苤?,國家當時給六千萬,給這點錢不夠修多少條坎兒井,說我們要修花不了那么多錢,我覺得肯定也不應該這么修,我說你們先回去,我隨后就來。第二個星期我去了,我們走了很多村莊,看了很多打井的現(xiàn)場,問了當?shù)卣诖蚓睦习傩眨谛蘅矁壕?。我說要下去,他們說我太胖,下去可能塞到那,不行,不讓我下去。后來,我說你們修這坎兒井每年要花多少錢,他說兩三萬塊錢,我說你們要挖一條坎兒井多少錢,他說二三十萬塊錢,我們修一條三四百萬塊錢,但是也把坎兒井修的不像坎兒井了。我覺得坎兒井是當?shù)孛癖姷奈幕瘎?chuàng)造,必須由當?shù)孛癖娧永m(xù)這種文化創(chuàng)造。所以,晚上我們開會統(tǒng)一思想,第二年組織了當?shù)囟Э矁壕庸叹S修隊伍,由老師傅帶隊,傳承這個技術,發(fā)改委給了六千萬,我們給了六千萬,一共1.2億,把吐魯番地區(qū)的坎兒井恢復起來,老百姓特別高興。

  因為當?shù)孛癖娮钪匾倪€有一個問題就是就業(yè)的問題。這樣的一些工程,比如西藏的工程全面鋪開,比如編馬草的采集和施工,都是其他地區(qū)人們不掌握的。可能覺得人們唱著歌、排著隊,功效很慢,不如機器一夯半天完了,但是這是一種文化,我覺得這種文化和建筑之間的關系是不應該切斷的。

  這次玉樹地震,在玉樹的震中,結古鎮(zhèn)中間有一個世界最大的馬泥石堆,有多少塊馬泥石呢?他們告訴我共有25億,比中國人口幾乎多一倍,每塊馬泥石上面寫滿了經文,后來地震把墻也給弄歪了,馬泥石像流水一樣,很多地方就塌下來了,怎么修?后來我們還是這幾年的經驗,不能調集我們的施工隊伍用鏟車,因為每塊馬泥石當時都是人們充滿著信仰虔誠地放在那的,它不是一個工程,它是一個文化。所以組織當?shù)孛癖妳⑴c保護工程,還用他們的雙手,帶著他們的理念,把每塊馬泥石重新歸安回去。

  結語,為什么我要提出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并不是認為現(xiàn)代城市不應該重視城市功能,反而城市必須不斷努力,滿足全體市民的各種功能需要。但是,城市的發(fā)展不能僅僅關注經濟的積累,以及建設數(shù)量的增長,更要關注文化的發(fā)展。因為城市不僅具有功能,而且應該擁有文化。

  為什么我要提出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并不是簡單的詞語轉換,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繼承與發(fā)展。大家知道“文物”這個詞歷史并不長,原來宋代以來,人們開始收藏金石文物,當時叫古物,后來清朝末年在民間開始叫古玩,叫古董,總之古物、古玩、古董都是注重它們的物質財富的價值,而現(xiàn)代考古學,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傳入中國以后,開始挖掘這些古物上面的文化內涵,出現(xiàn)了“文物”這個詞。

  所以,我認為,從古物到文物到文化遺產反映出人類從注重文化內涵,再向注重精神領域的不斷進步有關。與文物的概念相比,文化遺產的概念更為寬廣、更為綜合,也更為深刻。我們相信21世紀成功的城市必將是文化城市。中國特色文化遺產道路會越走越寬廣,關鍵是我們怎么樣在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同時和我們悠久的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結合。這就需要我們的智慧。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