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批評了城市化中城市綠化領域存在的目標偏誤和手法偏誤,分析了文化中的綠化植物觀念,推崇主張立足生態(tài)國情的城市化方向——野草之美。
今天,空前的城市化帶來驚人的城市擴展。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數(shù)量增長了4倍多,城市面積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國城市數(shù)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達到34.9%
[1],按照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見解
[2],我們未來的城市化率應當是75%,這個75%就是目前發(fā)達國家的城市化率。依據(jù)這個目標,僅以現(xiàn)在的13億人口計算,我們就將有近十億人生活在城市,也就是說還要新增5億多的人口遷居到城市。那么我們還將增容多少城市?現(xiàn)有的城市還將面臨多少倍的擴容?
中國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得力于城市化的同步甚至跨越式的發(fā)展,這是我們倍受鼓舞和歡欣的事情,但今天的中國城市發(fā)展水平所帶來的日益嚴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和社會矛盾激化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不能設想,今天的城市再擴大幾倍的同時,“城市病”也隨之擴大幾倍,那將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局面!因此對于什么樣的城市才是應當和可以發(fā)展的?我們今天的哪些城市作為是不可取的?城市真是我們今天理解的那樣嗎?諸如此類的問題的討論和對策將顯得十分必要。本文要論及的是通常被稱為“城市綠化”的領域范圍,其觀點和作法與中國城市化的關系。這是一個看來充滿綠草鮮花和審美角度的領域,但這同樣是一個將關乎城市化命運的領域。
一、關于城市的理解認識所帶來的城市綠化觀念和作法 我們要認識到,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在城市塑造中起到了很大、甚至很具體的作用,這種作用在城市綠化這種公用事業(yè)中尤其突出。
[3]政府需要的是政績,但為昭顯政績,為什么走現(xiàn)在這樣的路?為什么不約而同這個城市200萬盆鮮花,那個城市500萬盆鮮花?
[4]這是城市觀的問題。
城市如果被當作象征、名片,甚至豐碑、圖騰,我們就不難理解,這樣城市嗜好的當然是無休止的模紋花壇、花帶;嗜好的當然是大廣場、中軸線和火樹銀花、五光十色的夜景工程。坦白講,中國當代許多地方的城市趣味仍然圍繞著輝煌、氣派等詞匯上,因此有了一個又一個號稱全球第幾的高塔……
這個趣味同時就被“不那么好”的市場所投合,因此我們看到許多稱“帝”自“豪”的地產大盤,看到甚至貼了金箔的大樓。
雙排、儀仗般的,又像古代官殿柱列似的大王椰陣出現(xiàn)在某南方城市的主要街道,并被廣泛學習和仿效開來;千萬株大樹從中西部的村莊、山嶺被販運進城,據(jù)介紹,這些大樹存活率大約只有50%,
[5]而被房地產商們青睞的熱帶海濱植物,則來自海南甚至太平洋中的島嶼,一些樹木的價值也往往在幾萬到幾十萬
[6]。
短時間,大量而快速的事物的聚集、生成,使這種事物看起來有一種意志,一種瘋狂,而這就是當下我們城市的情形。
二、文化視野和人文高度影響的城市綠化和植物觀念 龔自珍(清1792-1841年)的《病梅館記》往往被看作借“病梅”諷喻政治現(xiàn)實致使人才畸形的“譏切時政”之作,但“得魚忘荃”,龔氏對清末主流文化病態(tài)植物審美重要而直接的抨擊反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魯迅(1881-1936年)《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確鑿只有些野草”百草園,因為充溢生命本身的天趣,而被喜愛和留戀,不再是象征士大夫孤高人格的松梅竹蘭菊,而只是一些平凡而有著真實生命的自然造物,被充滿感情的回憶與敘寫。這與新文化運動這代人本身的人文高度和文化視野有極大的關系。
植物見證了華夏民族的成長,并成為我們文化不可分割的成份和內容?!对娊洝分兄参锏挠跋窠化B于愛的人、戀的人,活生生的人的身影之中,至今鮮活生動。我們有屈原楚辭“美人香草”的傳統(tǒng),也有唐詩宋詞優(yōu)美并且雋永的植物審美傳統(tǒng),但總體而言,每況愈下。作為文化象征符號被把賞、標榜和品評的植物已經離植物自身的生命愈走愈遠。
令人痛心的是,“痛梅”固然為病,尚可稱雅病,而今天街頭那些“元寶”造型植物卻只能稱俗病了;三味書屋亦固然扼殺童心,但涂滿農藥,禁止觸摸,并且觀之如仙景的高檔小區(qū)園林,更讓我們疑慮,這是我們兒童的樂園還是更加真正的失樂之園?
三、國情、生態(tài)狀況與綠化植物
夏季城市關閘斷電的事,這幾年已屢見不鮮。油荒、煤荒這些詞不僅刺激著中國經濟的神經,也提醒著這個躊躇滿志的國家,達摩克利斯之劍就高懸于我們的城市之上。為了發(fā)展,我們已經透支了我們的國土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據(jù)介紹,中國的江河污染已經是全面性的;我們有420個城市缺水,110個城市嚴重缺水;
[7]我們的經濟仍遠沒有擺脫“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總體水平。
我們的國情和生態(tài)狀況告訴我們,中國的發(fā)展、中國的城市化是一條極大程度上受到能源、資源和環(huán)境因素制約的發(fā)展之路,這就要我們走一條立足于節(jié)約、低耗,立足于生態(tài)恢復和保護、從而持續(xù)發(fā)展的城市化路線。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我們許多地方的城市綠化工作似乎并不需要考慮和擔擾上述這些巨大并且結構性的危機,仍然熱衷于繁花似錦,熱衷于修剪造型,熱衷于洋草異木,并把這些東西當作綠化精品來打造、來宣傳。
許多城市、城郊自然山體的原生植被,因“不入法眼”,被鏟除,改換人工洋草,于是,手工修剪,機動灑水,農藥噴霧……
模紋手法盛行、濫用,人工維護成本高昂,因一味側重裝飾之美,重復大量使用配色性強、裝飾性強的花葉植物,生物多樣性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偏好外來物種已造成生態(tài)安全的危害……
四、主張“野草之美”的城市化
一個時期以來,中央從科學發(fā)展觀,講到節(jié)約型社會、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創(chuàng)新型國家,戰(zhàn)略部署漸趨明朗。因此,這樣國家的城市化不能是鋪張的、華麗的、炫耀的,而應當是節(jié)約、平實的、有活力的,人性和生態(tài)的。這樣的城市化生態(tài)道路和綠化植物方式,我們稱之為“野草之美”。
“野草之美”是多樣化的鄉(xiāng)土生境系統(tǒng)的美;是江、河、海岸自然形態(tài)的美;是濕地、湖泊呈現(xiàn)給我們的美;是城市生態(tài)廊道的美;是綠色建筑的美。
“野草之美”,以美為角度又突破了審美的話題,所言之美,是生態(tài)時代的美學號召和語話,它主張所有鄉(xiāng)土的,屬于土地生命本身的植物之美,并進而植栽和發(fā)揚光大之。反對把人的主觀文化審美和觀念凌駕于土地和生命意志之上,是一種“白話的景觀和尋常之美”。
[8]中國,需要與土地和諧的城市化,需要“野草之美”的城市化。
注釋 [1] 《中國科技財富》2004年11期 訪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劉維新文《中小城市房地產發(fā)展破題》
[2] 《中國工商時報》 2002年5月16日
[3] 《焦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fā)焦作市2002年城市綠化實施意見的通知》(焦政辦(2002)13號)中要求
第三條 ……要通過花壇改造將其建成各具特色,色彩明快的模紋花壇 ……
第四條 大力發(fā)展草花……2002年要大力加大草花繁殖力度,大力發(fā)展草花制作立體造型點綴廣場、公園、游園和道路花壇,園林式、花園式單位及主干道要廣植草花,不僅在庭園內栽培,并且在五一、十一期間在單位門前擺放一定規(guī)模的鮮花和造型。
[4] 據(jù)《云南日報》2005年4月18日報道:昆明在GMS會議期間,動用各方力量,至少準備200萬盆鮮花裝點在GMS會議的會場和昆明主要街道上,突出“春城無處不飛花”。
據(jù)《江南時報》2005年6月14日報道:南京綠博會期間,全市要擺放鮮花500萬盆以上,而且在市民廣場綠地等顯要地段,進行模紋花壇立體花壇等植物造景,并建花壇、畫境、花帶 ……
[5] 在蘇州舉行的亞歐林業(yè)國際研討會上,國內專家宋運昌等對“大樹進場”運動表示了深深憂慮,指出有些城市置自然規(guī)律于不顧盲目移栽大樹,正在給城市和農村帶來生態(tài)風險。
[6] 天一園生態(tài)公司所做的一份研究顯示,廣州80%的樓盤都引進了熱帶海濱植物……
[7] 李開發(fā),我依然贊同實施圓明園防滲
[8] 俞孔堅,李偉,
續(xù)唱新文化運動之歌:白話的城市與白話的景觀。建筑學報[J],2004(8):5-8
作者簡介:
龐偉 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設計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