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  /  思想  /  正文

四川閬中風水意象解構及其規(guī)劃意義

admin 2006-07-26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城市規(guī)劃專家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中,用感知環(huán)境的方法研究城市景觀,影響極大[1]35-64。凱文·林奇認
  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城市規(guī)劃專家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中,用感知環(huán)境的方法研究城市景觀,影響極大[1]35-64。凱文·林奇認為道路(Path)、邊界(Edge)、區(qū)域(District)、節(jié)點(Node)、標志物(Landmark)是構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各元素與時間過程、移動元素(人類及其活動)共同構成一個城市的“可讀性”和“可意象性”。

  凱文·林奇的方法對中國傳統(tǒng)城鎮(zhèn)的研究頗有啟發(fā),同時中國傳統(tǒng)城鎮(zhèn)對城市意象研究也有重要的補充意義。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舉的三個例子(波士頓、澤西城和落杉磯)更多的是局限于城市內部,而對城市周圍的環(huán)境分析不夠,因此他在談到可意象性的缺點時說:“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開放式的環(huán)境,中國的風水理論從一種非理性的角度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特殊方法。首先,它對環(huán)境的分析是開放式的,因此有可能更進一步地發(fā)展新內涵;其次,它引導人們對外部形態(tài)及影響進行使用和控制,強調人類可以預見、控制整個宇宙,并有能力改造世界。這或許能為我們建構一個可意向的、同時又不壓抑的環(huán)境提供一些方法和線索。”

  凱文·林奇談到了風水理論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他不可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傳統(tǒng)城鎮(zhèn)的“風水意象”。筆者認為,人的空間行為最直觀的表現莫過于聚落的起源和演變,風水景觀體現了中國民間人文精神的“原生狀態(tài)”,其中蘊涵了生殖崇拜、安全心理、美學欣賞、血緣紐帶、天人合一五個層面的文化意義[2]。風水理論在民間雖然影響很大,但真正典型的風水景觀并不多見,四川閬中是難得的一例,曾引起民間和專家的廣泛關注[3]。本文試圖用感知環(huán)境的方法,通過對閬中的分析,解構出中國傳統(tǒng)城鎮(zhèn)風水意象的共性,將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東方意象類型,為城市意象研究提供借鑒。 

1、閬中風水意象元素

  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閬中風水景觀主要由以下要素組成(圖1):

1.1 主山與龍脈

  蟠龍山是閬中的主山,是山川形勢的依靠,并從近至遠(小蟠龍—大蟠龍—陳家坡—蓋陽山等),形成連綿不絕的龍脈意象,縣城就是龍脈的聚合之處。

1.2 青龍與白虎

  閬中縣城依傍于主山,但還需有前后左右環(huán)抱的群山,與龍脈相互呼應、烘托。如縣城以東的梁山、七家山、大像山等與西部的西山構成了“左青龍,右白虎”的格局。

1.3 案山與朝山

  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因其形似書案而被稱為“案山”。案山前的遠山重重疊疊,好似遠來朝圣,故被稱為“朝山”。錦屏山是閬中的案山,構成縣城前第一道屏障和獨特的對景景觀;錦屏山之后的印斗山、金耳山等,則組成了層次豐富的朝山系列。

1.4 冠帶水與水口山

  風水中講究“山環(huán)水抱,沖陰和陽”,彎曲的河水乃龍氣聚合之象。閬水從東、南、西三面繞城而過,符合風水中典型的“冠帶水”“金城環(huán)抱”的大吉意象。閬水自西北向西南的流向也符合“天門地戶”的風水原則,“天門”由西山和玉臺山隔江對峙而成,也稱“上水口”;“地戶”位于東南的交通要道,以塔山為水口山,也稱“下水口”,上、下水口共同構成縣城的“氣口”。

1.5 建筑布局

  閬中的山川形勝是典型的風水格局,城市建設布局也體現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融合,主要表現在:第一,城市總體布局以中天樓為中心,以“十”字形大街為主干,向東南西北四面展開,各街巷多與遠山朝對,構成了格式塔心理學中“圖”(Figure)與“底”(Ground)的有機組合的形態(tài)。第二,城市功能分區(qū)受風水影響明顯。官署建于城內西部鳳凰山下,選址于此的目的是“欲復勝景,昌我人文”(明代《鳳凰樓碑記》)。閬中城市匯聚于縣城東南,處于八卦中的“巽卦”方位,符合東南生氣聚財的原則。在城市建設時,有意將南門東漸、東門南移,建置南津關扼守,同時建華光樓(又名鎮(zhèn)江樓)接納東南生氣,象征財源廣進、財富聚集。為了倡導文治教化,閬中城修建了許多建筑,其中文峰塔、奎星樓筑于縣城下水口山上,既增高增勢,又象征文運昌盛。

2、閬中風水意象的文化內涵   

2.1 生殖崇拜的生命追求

  閬中的風水模式外形如女陰,具有“大地為母”的生殖意象,龍與虎、陰與陽、山與水的生殖意義十分典型?!短藉居钣洝分杏涊d閬中蟠龍山南“有戶及扇,若人之掩閉,古老以為玉女房”,這實際上與風水中的生氣之“穴”同義。

中國神話中的仙境神域就是對風水模式生殖崇拜空間的理想化。閬中風水模式中的山之龍脈一直延伸至昆侖山,表達了古人對生命的無限希冀。閬中名稱的來源就與之有關?!墩f文解字》載:“閬,門高也”。昆侖山從地至天依次為:閶闔門—樊桐(板松)—閬風(玄圃)—增城(天庭),其中閬風(玄圃)是昆侖山連通天地的關鍵,閬中西門外建有閬風亭,因此閬中的得名就具有了神話仙境意義。

2.2 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

  風水模式的封閉格局在戰(zhàn)亂時期確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古巴國都城從重慶遷到合川,再遷到豐都,最后遷至閬中,與閬中的封閉險要有極大的關系。對居住者而言,影響最多、最大的其實是心理上的感應。在沒有任何實體圍蔽時,心理場通常處于一種自我緊張的狀態(tài),而風水模式的層層護衛(wèi)形制會緩解心理場的緊張。閬中風水以負陰抱陽為形,以蘊藏生氣為本。嘉陵江“金城環(huán)抱”,龍脈連綿,建筑的門、街道、對外交通和出入的水口形成“生氣”流通的氣口,進而形成封閉的防衛(wèi)空間。

2.3 地域群體的文化凝聚力

  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們又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的關懷、愛護、理解,即產生了對歸屬與愛的需要。閬中許多象征吉祥的風水文化景觀使地域群體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風水塔。風水塔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水口塔,二是文筆塔。從景觀生態(tài)學和人類學的角度看,風水塔是對領地的聲明和捍域行為的物化,給相同地域內的社會群體以親切感和歸屬感,給外來入侵者以警示[4]。文筆塔則是為了昌文運、重教化。閬中的塔山白塔和奎星樓正好位于水口山上,具有這兩種風水塔的功能。閬中人杰地靈、群賢薈萃,與風水塔交相輝映。比如天文學家有西漢的落下閎及任文孫、任文公父子,蜀漢時期的周舒、周群、周臣祖孫三人;科舉狀元有唐代的尹樞、尹極兄弟狀元,宋初的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三兄弟狀元,科甲鼎盛,擅美全川。同時,閬中以其風水景觀和人文風尚吸引了袁天罡、李淳風等天文學家在這里定居,張道陵及其弟子入閬中傳道,更有杜甫、元稹、盧綸、李商隱、黃庭堅、司馬光、蘇東坡、陸游、楊慎、顧愷之、吳道子等大批文人來此觀光考察。

  公共建筑。城鎮(zhèn)是一個具有地域關系的社會系統(tǒng),對其的管理一方面是通過政府的權力,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宗教等來實現。在小城鎮(zhèn)中,風水理念尤為強烈,許多公共空間成為社會群體的聯(lián)系紐帶,閬中古城曾建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如社稷壇、歷壇、先蠶壇、先農壇、八蠟廟、火神廟、水神廟、龍王廟等,這些聚落單元,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節(jié)慶、婚喪嫁娶、祭祖祀宗都在此舉行,體現了地域群體的社會關系,其選址布局,遵循了大量的風水原則,使地域的文脈得以繼承。

  風水的保護與破壞。在古人看來,風水的好壞影響著城鎮(zhèn)居民的命運,因此古鎮(zhèn)居民十分關注風水的“興”與“破”。貞觀年間,有望氣者言“西南千里有王氣”,唐太宗令袁天罡入蜀,鑿斷石脈,斷其王氣。咸亨年間還將縣城遷于山側,以阻擋龍脈的延續(xù)。明弘治初年,有人認為衙署的位置不吉利,于是府遷山削,蟠龍氣脈從此斷絕。萬歷乙亥年(公元1575年),潘良貴出任閬中知府,又下令恢復舊勝,重新恢復龍脈之氣。明代《鳳凰樓碑記》記載:“(登樓遠眺)蟠龍玉臺,如奔如注,珠聯(lián)錦疊,氤氳相屬,改觀疇昔;西南錦屏、金耳、印斗諸山,又或拱或輯,羅列景狀,丹霞碧靄,朝暮相迎。百年佳氣,既渙復萃,豈不快哉?!?

2.4 美學欣賞的愉悅

  閬中風水景觀的美學效果頗具代表性。蟠龍山、錦屏山與縣城形成中軸對景,城市與自然相互映襯。北望蟠龍群山層層后推,景象深遠逶迤,北部天際線變化豐富、賞心悅目;南望錦屏蔥郁,砂山起伏,風水景觀中的“形”與“勢”有機結合。嘉陵江三面迂回曲折,氣候、生態(tài)、灌溉、交通、商業(yè),以及人的健康、德行等均受到影響,民俗得以傳承。人們居住其間,樂山樂水,得意忘言。

2.5 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

  閬中是中國理想風水模式的代表,其核心是“四神”(或稱“四靈”)、“四象”?!八纳瘛逼鋵嵤欠謩e代表天空中東、南、西、北四個區(qū)域的星座圖案,每個方位有七顆星,共同組成二十八宿。閬中的風水文化與天文密切相關。漢唐時期,閬中是我國著名的民間天文學中心。落下閎與司馬遷共制的《太初歷》,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歷法。此外,西漢末的任文孫、任文公父子,蜀漢時的周舒、周群、周臣祖孫三人,唐代的袁天綱、李淳風等都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并且閬中還建有觀象臺。閬中風水環(huán)境的選擇及城市風水景觀的演變,與這些天文學家的活動息息相關。

3、解構與協(xié)同:基于中國傳統(tǒng)風水意象的規(guī)劃理念

  耗散結構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普里高津(I·Prigogine)曾說:“西方的科學家習慣于從分析的角度和個體的關系來研究現實。而當代演化發(fā)展的一個難題,恰恰是如何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世界的多樣性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思想是著重于研究整體性和自發(fā)性,研究諧調與協(xié)同。”凱文·林奇的理論反映了西方學者的思維方式,充分地運用了“拆零”的技巧,而如何在單個要素的基礎上形成整體的城市意象,中國的風水景觀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因而凱文·林奇也很關注這一點。于希賢教授把風水稱為“東方文化生態(tài)”,并把這種傳統(tǒng)地理學思想與西方加以比較,主張創(chuàng)立與西方地理思想并行不悖的中國傳統(tǒng)地理學[5]。西方對中國風水景觀給予了高度評價。風水文化是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清東陵、清西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因素。 

  閬中古城是風水景觀的典型代表,然而長期以來不但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還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對風水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將風水景觀簡單化,使城市規(guī)劃缺乏有機的文脈聯(lián)系。筆者認為,解構與協(xié)同的有機結合是閬中風水景觀規(guī)劃的指導性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圖2):

3.1 環(huán)境景觀意象

  中國傳統(tǒng)風水理論的基本取向特別注重城鎮(zhèn)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主張“人之居處,宜以山河大地為主”,把城鎮(zhèn)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僅強調對最佳環(huán)境的選擇,而且把城鎮(zhèn)本身看成是一個富有靈氣的生命有機體,劉沛林先生稱之為“中國人的環(huán)境觀”[6]。因此,風水景觀體現了城市和自然環(huán)境多層次、多方位、多屬性的有機結合。閬中的風水元素完全符合凱文·林奇的“可意象性”,而且以其城市和環(huán)境的有機融合,彌補了凱文·林奇理論的欠缺,從內層(城市核心意象)—中層(景觀控制意象)—外層(自然山水意象)三個層次展現出閬中的城市結構特征(表1)。

3.2 景觀文化透視

  城市的發(fā)展首先要考慮功能的需要,地址選擇、城市布局、建筑形態(tài)、道路系統(tǒng)等,都要滿足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但是,如果只有功能上的設計與布局,城市必然會成為呆板的物質形態(tài)。中國古代的城市特別強調天、地、人的統(tǒng)一,把城市看作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在規(guī)劃時賦予其深厚的文化內涵。閬中古稱“閬苑仙境”,在如何表現“仙境”這一點上,古城通過三個層次來體現其與昆侖山和天界的聯(lián)系:第一,古城西門不設甕城而修建閬風亭,遠接山水,魂系昆侖;第二,以滕王閣和白塔為上、下水口,象征天門地戶;第三,以蟠龍山為龍脈,接昆侖主山,以觀象臺為載體,表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蟠龍山—中天樓—錦屏山,以及上、下水口之間的嘉陵江是閬中最重要的景觀軸和景觀帶。

  古城的景觀軸和景觀帶是連續(xù)的文脈,但是目前正遭受破壞。例如,錦屏山索道不但破壞了風水景觀,而且經濟效益極差,嘉陵江大橋在選址時也沒有考慮文化的含義和引景空間的作用,這些都是閬中城市規(guī)劃的敗筆。在旅游開發(fā)過程中,有方案提出將嘉陵江的水自西向東引入城市,使閬中形成四面環(huán)水的格局,具有“水鄉(xiāng)”特色,這一方案完全破壞了南北景觀軸的視覺形象和文化價值,等于舍棄自身的特色和本質而盲目追求所謂的“水鄉(xiāng)”風格,如果這一方案得以實施,將成為閬中最大的遺憾。

3.3 空間行為景觀

  行為形象是目前規(guī)劃設計中容易忽略的一個方面,凱文·林奇指出:“城市中移動的元素,尤其是人類及其活動,與靜止的物質元素是同等重要的。在場景中我們不僅是簡單的觀察者,與其他參與者一起,我們成為場景的組成部分”[1]2-3。

許多專家認為,閬中的文化價值不亞于大理、麗江等古城的文化價值,但對游客的吸引力卻要小得多。實際上,大理、麗江的旅游發(fā)展,尤其是對于國際市場來說,最重要的是其人文風情的魅力。閬中如果僅僅把古建筑群、街道保護起來,以博物館的形式對其進行陳列、講解,使游客被動地參觀和參與,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因為單從建筑風格來看,閬中的優(yōu)勢并不突出,規(guī)模一般,形態(tài)單調,所以規(guī)劃者應充分考慮人的“行為形象”,特別是中國獨特“風水景觀”中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充分挖掘宗教、民俗活動的內涵,使游客和居民共享古城的生活空間,這種“行為場所”將為閬中古城增添極大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李小波.中國古代風水模式的文化地理視野[J].人文地理,2001,(6):64-68.
[3]戚 珩,范 為.古城閬中風水格局——淺釋風水理論與古城環(huán)境意象[A].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8.48-66.
[4]俞孔堅.理想的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42-61.
[5]于希賢,李小波,等.中國傳統(tǒng)地理學[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5-8.
[6]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huán)境觀[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25-2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長江上游古代鹽業(yè)開發(fā)與聚落起源及城鎮(zhèn)變遷研究"(05XZS007)

作者簡介:
李小波,男,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 
文紹瓊,女,四川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