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cncwe.org)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wǎng)安備 110108000058號
開放街區(qū)體驗過不少,但還是覺得創(chuàng)智天地最棒!棒在人性化的設計理念...
問:路網(wǎng)變密街區(qū)變小真的就變成開放社區(qū)了?
答:絕。對。不???。能??!
也許看完下面的文章我們能找到答案....
故事還得從SOM講起
早些年,他們做了創(chuàng)智天地,其理念可能比目前政府層面推行的開放社區(qū)還要先進。
混合的用地、小尺度的街區(qū)、舒適的街道,都是骨子里的“以人為本”。
城市設計手法上,采用街道與廣場一體化設計的方式,充分利用開放街區(qū)的特點,挖掘街道的附加屬性,使得各要素的結合一氣呵成...
從下圖可看到,在城市設計階段SOM就一直強調大學路的重要性(鋪裝顏色與綠植變亮)。
但是今天,
我們的重點并不是講城市設計,
而是A2地塊修詳提升方案...
故事的轉折:
原方案沒有得到認可,需要提升
我們要研究的這個街區(qū),坐落在地鐵十號線沿線,離五角場商圈特別近。最重要的是,場地離大學路也就100米左右..
之前,業(yè)主可能找了某家擅長施工圖公司做了一輪方案:
前一輪方案更傾向于用道路將社區(qū)分為五個大小不一的街區(qū)。
一眼看去,覺得這方案不挺好的么?
街區(qū)小、路網(wǎng)密,功能混合,在幾年前就這么NB的有遠見性啦...
但可能甲方覺察到方案越做感覺越不對勁,所以找了一家叫TOPO的公司進行優(yōu)化提升。
辣么,挺好一方案,甲方為啥不買單了額?
或許來看看優(yōu)化方案我們就能恍然大悟...
故事的過程:
這才是真正的開放社區(qū)
TOPO的提升方案,沒有順著原有的小街區(qū)理念走下去,而是將原有的設計理念從“以車為本”調整成“以人為本”。
TOPO方案調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交通方面:將機動車優(yōu)先改為步行優(yōu)先
2.功能方面:將原有獨立分區(qū)改為混合分區(qū)
3.強調開放空間:將廣場與街道結合在一起
左圖為原方案機動車組織,右圖為調整方案的車行組織
這感覺,咦,更加奇怪了呀,他們咋把我們的街區(qū)搞大了?會不會回到原有的園區(qū)式設計模式呢?
帶著一系列的憂心忡忡,我們看看TOPO的具體解決方策略:
策略一、步行優(yōu)先
原方案用道路將地塊切碎之后,直接導致步行界面(左圖)不連續(xù)。而經(jīng)過調整后的方案,將車行與人行交通有效組織,增加了步行的體驗感。
調整后的機動車組織流線。
這樣處理交通,即增加了到達用戶的體驗感(據(jù)說,KPF在做辦公建筑時候非常注重下客區(qū)的設計),有減少了交通干擾。
策略二、復合的功能體系
1.將原有的獨立功能分區(qū),變成混合功能分區(qū)。
2.隨之帶來的是公共空間體系的豐富
3.同時,讓最公共的空間與半私密、私密空間進行分級(原方案,全為公共性空間)
這樣處理的優(yōu)點在于,將讓生活在社區(qū)中的人想靜即靜,想動即動....
策略三、聚焦公共空間
以前的文章曾經(jīng)提到,大學路氛圍經(jīng)久不衰,而將大學路的人氣引入到本項目的中央大街中也是設計的核心。
TOPO通過主要街道與廣場結合的方式,把右下角的人氣引入到核心地段。
街道處理也延續(xù)了大學路功能過渡的處理方式。
對公共活動區(qū)域是激活整個社區(qū)的核心,從這個角度講,現(xiàn)有方案在這方面的思考比原有方案更為成熟有效。
小結:
原方案從傳統(tǒng)設計的角度考慮,只考慮機動的便利性,而TOPO的提成方案,轉換角度,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考慮各要素的疊加。
雖然只是改了一些小的細節(jié),但社區(qū)品質的提升確是炒雞巨大滴...
設計并沒有絕對
可以這么說,沒有TOPO的優(yōu)化方案,我們屌絲般的蕓蕓眾生(包括齙牙哥和瑣叔),很難發(fā)覺原方案的問題。或許我們會感覺原來的多好呀,地塊分的清晰,交通又沒啥問題...
但實際上卻不是,假如只把設計當份工作來看的話也沒啥,作品看上去不錯就可以了。但是,作為一位有點追求的設計師,還是要把事情做的更加出色。畢竟,是有人在使用你的作品。一筆抹下去,會對城市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觀點:
“開放社區(qū)并是簡單的用街道來分割地塊,還是要以以人為本的設計價值觀,用心去處理每一個細節(ji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