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思想  /  正文

微觀敘事,回到設計師的視角

原筑景觀 2019-01-07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原創(chuàng)
原筑認為微觀視角和隨之而來的個體思辨正是設計師的價值所在,特別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這是設計師保持獨立思考和判斷的一種途徑。

在當下,景觀設計行業(yè)越來越被生態(tài)平衡、環(huán)境危機、社會公平、資本流動、人類健康等一系列的問題捆綁。設計師不得不把修復問題、彌補斷裂當做自己的責任。大量的設計成為了解決問題或者是以問題為出發(fā)點的設計,設計師的個人視角在這些宏大敘事中被淹沒。

原筑關心的正是這種瀕臨滅絕的、或趣味、或詩意的設計師的視角,并從這些視角進行敘事。如果要給“微觀敘事”下一個明確的定義,那就是要站在剛才所說的一切革命的、問題的、主義的、道德的、先進的、資本的對立面。

原筑認為微觀視角和隨之而來的個體思辨正是設計師的價值所在,特別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這是設計師保持獨立思考和判斷的一種途徑。

珍視大時代下的個人視角,我們把這種視角轉變?yōu)樵O計、傳達觀點,讓設計師成為敘事的作者。原筑以此出發(fā),在城市、建筑、景觀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實踐。

橋非橋

這是包頭一個城市公園入口的橋。橋是一個符號,提到橋,便有它橫跨于水上、供人通行這一形象。

在設計中,我們試圖重新理解“橋”這個概念。橋天然是一個看臺,它標記出兩條軌跡相交的瞬間。無論沿路前行還是從水面,橋都是目光交匯的一點。橋又天然就是為了聚集。在城鎮(zhèn),橋頭往往是人來人往、商販云集;而在鄉(xiāng)野,橋又是人們會面的一處標記。

我們的設計不是把一座橋融進這個地方,而是把橋變成這個地方。橋容納通行、窺視與聚集,人們匯聚到橋上來,不再是為了通過,橋回到它的本身,成為一個目的地。

攝影:宋本明

四分亭

亭是中國古典園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節(jié)點,如同中國亭的圖像一樣,亭的建造已經(jīng)被符號化,四根柱子架起一圈梁,再在上面起角梁和其他結構。

640.webp (3).jpg

我們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對傳統(tǒng)亭進行閱讀。中國亭具有嚴整的軸線,角梁以柱為中心平衡內(nèi)外結構,支撐角部懸挑。我們把這兩個元素的關系提取出來進行放大,使它成為亭的最基本單元:一個出挑的柱和梁。對這個基本單元進行旋轉和復制便得到了圍繞柱子的懸挑結構,再將其旋轉復制便是一個新的亭。

640.webp (4).jpg

雖然整個亭在外型上依然保持了中國亭起翹、尖頂?shù)膱D像,但單元化的結構卻是對原來亭結構一種“批判”。

640.webp (5).jpg640.webp (6).jpg

攝影:宋本明

棲鳳湖濕地園

場地位于龍?zhí)豆珗@內(nèi),其中的水塘名叫棲鳳湖。公園建于50年代,原來是動物園的觀鳥島。整個園子的目的只為觀看,它是一個舞臺,水中的島是布景,水鳥是演員。

640.webp (7).jpg640.webp (8).jpg

攝影:李昱敏

隨著動物園的搬遷,鳥島表演功能謝幕,整個棲鳳湖空間的權力中心卻徹底消失了。失去原有的空間中心,場地遺留下來的只有一圈生硬的駁岸和鋪地,高高的駁岸和圍欄由邊界變成了阻隔。怎樣重塑棲鳳湖的權力中心,并使它融入新的城市生活便成為我們設計的入手點。

640.webp (9).jpg640.webp (10).jpg

在改造設計中,我們拆除駁岸,使人可以進入水中,并在沿湖的一圈以廊架、臺階、水景設置多個新的中心。新的中心成為新的舞臺,老人和孩子以及其中的每個人既是演員又是觀眾。

640.webp (11).jpg

攝影:宋旭

共享與私有、開放與封閉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棲鳳湖公園的改造是我們對這種復雜城市公共空間進化的一種閱讀和介入,如何讓它從單一中心變?yōu)槎嘀行?,從簡單變?yōu)閺秃想s糅,從儀式感轉化為人場生活,從單一目的變得更加包容。

昆山計家墩村民中心

我們的基地是村入口最大的一塊空地,已有的建筑是原來的村政府大樓。大樓四四方方、高高大大,顯然不符合人們頭腦中期待的文藝鄉(xiāng)村神話的標準。

640.webp (12).jpg

640.webp (13).jpg

640.webp (14).jpg

對我們來說,鄉(xiāng)村和城市的地理位置、建造方法、甚至文化傳承,在這個項目都不是主要考慮的要點。如何把一個鄉(xiāng)村中,服務于鄉(xiāng)村人的“鄉(xiāng)村建筑”,改造成一個鄉(xiāng)村中,服務于城市人的“城市建筑”是我們的入手點。我們把我們關心的問題抽象成為兩個概念“鄉(xiāng)村性”和“城市性”。

640.webp (15).jpg

我們回顧了城市最早形成的過程,人們分散在各處,為了聚集和貿(mào)易來到一起。如果說“城市性”代表了聚集、流動、交流、互動的話,那么我們就將它們的相反面定義為“鄉(xiāng)村性”,我們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將一個封閉的建筑改造成為一個個環(huán)境有交流的園林。

640.webp (16).jpg

640.webp (17).jpg

在平面上,除了首層巨大的室內(nèi)花園,基本都是架空開敞的各種花園、院落,大大小小十幾個院落。這些院落與建筑室內(nèi)空間穿插在一起,植物、水面、座椅相互交織,足夠的鄉(xiāng)村,但實際上是一個“城市性”的建筑。

640.webp (18).jpg

攝影:田方方

龍?zhí)豆珗@南門區(qū)

原龍?zhí)豆珗@位于太原市中心,由于拆遷和用地變化,我們對公園南大門進行再設計。 設計過程中,我們對傳統(tǒng)“公園大門”這個概念進行了重新思考。從公園和城市的關系這個角度入手,改變現(xiàn)有入口景觀結構,引入多種使用方式,增加公眾活動空間,模糊公園大門和城市的邊界,重新思考公園大門的城市意義。

640.webp (19).jpg

在這次設計中我們引入了景觀都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 ”這個概念,嘗試以景觀設計為平臺,整合其它方面的資源,形成一個景觀“綜合體”。

640.webp (20).jpg

在城市關鍵地區(qū),景觀可以成為一個平臺,對商業(yè)、餐飲、展覽、文化設施、地下停車、植物景觀、交通等進行整合,提供更多的城市生活,創(chuàng)造更多的城市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在上述幾個設計中,通過對“橋”、“亭”、“城市性”、“鄉(xiāng)村性”、“大門、“公園”等一系列我們稱之為“概念”的事物的重新定義,我們完成了設計。

在重新定義概念之前,我們所做的工作的第一步是對文本的閱讀:基地現(xiàn)狀、生態(tài)系統(tǒng)、業(yè)主訴求、社會生活、文化觀念,甚至是整個時代的軌跡和特征都是文本的一部分,對文本的閱讀是我們設計的基礎。常常正是這些閱讀過程本身帶給我們設計的切入點。

我們在閱讀中建構微觀視角,閱讀本身也正是對每個項目的“解讀”。在設計師的視角常常被宏大問題所淹沒的今天,我們要求自己認真面對自我,回到設計的本原,找到自己的視角,并敘事,我們把自己的這種實踐稱之為“微觀敘事”。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觀中國網(wǎng)發(fā)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wǎng)立場。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如有侵權,請與發(fā)布者或我們聯(lián)系。
投稿郵箱:
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打賞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