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思想  /  正文

用戶如何使用公共空間?swa研究團隊用25張圖,揭示公共空間使用模式

芒果街上的玉米 2019-08-21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創(chuàng)
設計應基于研究與觀察。

swa的該研究項目基于1980年城市規(guī)劃者William H Whyte的研究和著作《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研究團隊通過觀察,重新審視了在圖書出版后的40年后,城市內新建公共空間類型變化及使用者的使用方式。該項目研究觀察了15年內,包括私立學??臻g、大街小巷、商業(yè)中心廣場等曼哈頓新建或重修的10個公共空間。調研方法和結果均記錄在了名為《Field Guide to Life in Urban Plazas》的小冊子中。

01. 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使用廣場中心場地之前,會習慣性的先占據廣場的邊緣地帶。即使座椅和植被均勻分布在場地內,直到邊緣地帶容量超過50%~75%后,才會使用廣場中間位置。我們稱之為“甜甜圈效應”。

1166.jpg


02.  人們享受欣賞美麗的城市景觀,及時這些地方通常位于人山人海的旅游觀光區(qū)或在交通不便的地區(qū),但對觀賞者仍有巨大的吸引力。人們習慣性的尋找最佳的風景觀賞點,并花足夠的時間進行拍攝活動。觀察表明,如果觀賞點附近有可供休息的座椅,一般能延長來訪者10~15分鐘的停留時間。

1166 (1).jpg


03. 道路兩旁及邊緣地帶的多樣性和變化少,將加快行人步行速度并減少停留時間。這些道路的硬質景觀和植物種類與周邊空間的并無區(qū)別,并且沒有或有極少的通往廣場的入口。

1166 (2).jpg


04. 使用者通常不會平均使用空間,幾乎在所有的公共空間,習慣性的進行群體活動。群體活動不僅不會讓其它使用者對空間使用望而卻步,反而會成為吸引他們的要素。結果顯示,比起低密度,中高密度空間對使用者更有吸引力。

1166 (3).jpg


05. 地勢較高、有安全感的場地更受使用者喜愛。部分固定人群喜歡在高處俯瞰廣場全景,年輕人普遍喜歡高于3英尺(約0.9米)的場地,中年人士就鐘愛低于3英尺(約0.9米)的地方。最后我們得出,位于高處、具有檐篷或半圍合空間最受使用者喜歡。

1166 (4).jpg


06. 觀察不同類型公園后發(fā)現(xiàn)陽光充足、有草坪或木質躺椅設施的空間更受使用者歡迎。他們喜歡2~4人一組,躺在柔軟材質的設施,進行日光浴。

1166 (5).jpg


07. 我們觀察到,獨自吃飯、打電話、閱讀等享受私人空間的使用者,通常不會選擇中心廣場或主循環(huán)路等受人關注的地點。他們會選擇視野好并且背靠植物墻、戶外設施、矮墻的半圍合空間。

1166 (6).jpg


08. 年輕使用者喜歡能進行雙向活動的場地,比如一個可以觀賞他人表演的同時,也滿足自身表演的舞臺廣場。青少年傾向于使用滑板場、籃球場等既可以當觀眾也可以當表演者的空間。

1166 (7).jpg


09.人們喜歡具有安全感的空間,使用者們一般會選擇坐在閾限區(qū)(廣場邊界區(qū))。這些區(qū)域通常是半圍合空間,提供安全感的同時又毗鄰戶外開放空間。一般這類空間人氣很高,使用者也多,每組用戶至少停留30分鐘。

1166 (8).jpg


10. 比起開敞空間,人們似乎更喜歡安靜且提供座椅的半圍合空間最受歡迎,可以利用較高的植物墻、柵欄、防碰撞護欄等制造半圍合空間。

1166 (9).jpg


11. 使用場地隨著太陽的移動而有所改變。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喜歡陽光四射的場地多過有遮陰的地方,為了坐在陽光底下經常移動他們的活動位置。

1166 (10).jpg


12.  觀察發(fā)現(xiàn),使用者習慣性的圍繞在廣場內低于4英尺以下(約1.2米)的戶外家具或設施周邊活動,通常是植物、防撞欄桿、玻璃欄桿、網狀欄桿等。這些半遮擋物對清晰的看到空間內外的視野非常重要,既有部分藏身功能,又在保持一定視野的同時形成部分封閉安靜的空間遠離周邊吵雜聲音。

1166 (11).jpg


13. 如果廣場內有多種可選擇的座位,比如不同功能、大小、高度、形狀、材質及方位的座椅,這些將延長使用者在廣場的停留時間。對待不同高度的椅子,使用者們也會有各種不同的試用方式,有的人坐著、有的人站著、有的人躺著或倚靠。

1166 (12).jpg

14.如果人行橫道或者人行道在廣場內,將有效降低步行速度。通過將廣場周邊的道路延長至橫穿廣場,可以延長步行時間或增加活動空間。使用橫穿廣場中心空間道路的步行時間比使用廣場邊緣道路的步行時間更長一些,使用者也更多一些。

1163.jpg


15.臨時廣場空間的設立有利于增加使用者數(shù)量,周期從一天到一個季度不等,而且從受歡迎度來看,在當?shù)鼐用裆羁臻g的效果比游客訪問多的空間更佳。

1162.jpg


16.如果廣場擁有更大、更開放的入口空間,或者位處交叉路口或道路橫斷面上,能促進來廣場訪問量。如果廣場周邊沒有植物、設施物、墻壁等阻礙物,更多人傾向于從穿過周邊的公共空間進入廣場。

1166 (13).jpg


17. 在人流量和車輛較多的廣場邊緣地帶,發(fā)現(xiàn)使用者經常使用無障礙設施進行短暫的停留。如果廣場邊緣空間有墻或者植物等設施可以讓他們倚靠或者放置隨身物品,使用者的停留和徘徊時間會更長,比如等公交、等待朋友或者等信號燈的變化。

1166 (14).jpg


18. 人們喜歡坐在街道對面,或是離交通流量近的地方,但不是為了關注交通情況,而是將其當作背景聲音。使用者選擇獨自坐著閱讀或玩弄手機。

1166 (15).jpg


19. 人們通常喜歡沿著建筑物邊緣行走,即使道路寬度在5-7英尺(約1.5~2.2米)也并不熱鬧。經過觀察發(fā)現(xiàn),建筑物和開敞空間交界處的小道使用率非常高,尤其是林間道路,

1166 (16).jpg


20.一些固定人群傾向于具有一定活動量的特殊場所,例如可以坐著觀看人來人往的人行道。即使座椅對面僅是一道空白的墻,只要兩者之間有一定空間并發(fā)生如人流的移動、交流等簡單的活動,都會吸引一部分人試用這些空間及設施。

1166 (17).jpg


21.不可否認,反射地面在廣場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樣,鏡面雕像成了人氣最旺的點,人們接近并徘徊在周邊,把城市風景作為背景進行拍照活動,雕像的大小和投放地點顯然并沒有那么重要。

1166 (18).jpg


22.成群結隊來的使用者們更傾向于圍繞在物體周邊活動,即使他們并不使用那些設施。在觀察了眾多廣場內從上班族到游客不同使用者后,我們發(fā)現(xiàn)3-4人組成的使用者經常圍繞植物矮墻、平頂安全柱甚至垃圾桶交談或者活動。

1166 (19).jpg


23. 四人及以上群體,一般會忽視固定設施,更傾向于使用部分或全部可移動戶外設施。可移動設施包括,固定在地面,但可以拆分、旋轉部分配件的設施。選擇空間后,使用者會根據各自需求重新排列設施。

1166 (20).jpg


24. 在已飽和的廣場空間,缺少座椅的情況下,人們經常使用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物品用做椅子和餐桌,例如,限制車輛出入的的安全護柱,防碰撞護欄,電箱等。通常他們也會選擇各種不同設施用作餐桌。

1166 (21).jpg


25. 使用座椅時,使用者很自然的尋找可以翹腿或彎腿平躺的方式。平躺在固定的椅子時,將占用更多椅子空間,若是可移動椅子,使用者會將椅子移動到固定設施物周邊,像植物矮墻,可以將腿腳放在上面。如果是單人椅,通常是坐一個,另一個用于放腳。

1166 (22).jpg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翻譯自英國衛(wèi)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打賞
  • 給Ta打個賞

13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