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思想  /  正文

從中國老年人在74個小微公共空間中的行為習慣,看適老化城市更新策略

景觀設計學 2021-09-10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原創(chuàng)
本研究隨機選取了天津市74個街角小微公共空間作為樣本,對其中老年人的日常行為進行了連續(xù)觀察和定期拍照,在此基礎上提取量化,定量分析了老年人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和頻率。并結合空間形態(tài)指標數(shù)據(jù),探討了空間形態(tài)對老年人交談頻率的影響。

舊城區(qū)內的小微公共空間,特別是街角小微公共空間,是老年人參與城市生活的重要場所,卻常常被忽視。本研究隨機選取了天津市74個街角小微公共空間作為樣本,對其中老年人的日常行為進行了連續(xù)觀察和定期拍照,在此基礎上提取量化,定量分析了老年人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和頻率。并結合空間形態(tài)指標數(shù)據(jù),探討了空間形態(tài)對老年人交談頻率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毗鄰街道的寬度、周圍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座椅數(shù)量和噪音水平顯著影響了老年人交談的次數(shù)。本研究將為規(guī)劃師和決策者提供科學依據(jù)和量化方法,為舊城區(qū)小尺度公共空間的適老化城市更新提供重要依據(jù)。



中國舊城區(qū)小微公共空間內老年人的行為及空間形態(tài)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

Behaviors of Seniors and Impact of Spatial Form 

in Small-Scale Public Spaces 

in Chinese Old City Zones


image.png



1研究背景


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城鎮(zhèn)化率將超過65%,70%以上的老年人將居住在城市[1],特別是舊城區(qū)中[2]。從歷史上看,舊城區(qū)位于城市中央,是曾經(jīng)的商業(yè)和文化活動中心[3],承載著時代的記憶,并呈現(xiàn)出獨特的風貌。然而,由于上世紀快速的人口增長和城市移民,城市無序發(fā)展、舊城區(qū)不夠宜居的問題日益顯露[4]。雖然很多居民逐漸搬離,但出于對老社區(qū)的依戀,以及搬遷對身心的考驗,大多數(shù)老年人選擇留在舊城區(qū)[5]。如今,舊城區(qū)改造項目遍地開花,但很多項目卻只關注城市形象而忽視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條件,從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3]。因此,如何保證改造工程有利于當?shù)鼐用?,尤其是當?shù)乩夏耆说纳?,值得進一步研究。

作為人們放松、社交、娛樂的理想場所[6][7],城市公共空間的提升改造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從而促進社會的積極老齡化[8]。然而,一方面,具有傳統(tǒng)格局的舊城區(qū)人口密度大、大尺度公共空間匱乏;另一方面,由于身體條件所限,大多數(shù)老年人進行日常戶外活動的地理范圍相對有限。因此,與數(shù)量較少、分布較為分散的大尺度公共空間相比,舊城區(qū)內廣布的小微公共空間更為老年人所常用,而街角小微公共空間便是其中的典型。對這些空間進行適老化改造,可以顯著改善老年人的日常體驗,并促進其進行社交互動。城市更新對于解決城市老齡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創(chuàng)建可持續(xù)城市提供了重要機遇[4]。然而,如何通過設計實現(xiàn)上述目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老年人在空間中的行為可以反映他們對空間的需求[9];另一方面,空間形態(tài)對人的行為亦有影響[10]~[12]。因此,研究老年人的行為有助于從他們的角度重新構想適老性措施[13],而探討可變的環(huán)境因素,以及空間對人行為的影響[11][14]~[16],則可以啟發(fā)城市規(guī)劃設計者及相關決策者[17]。在以往文獻中,研究人的行為通常采用佩戴GPS、調查問卷等方式。然而,對于人在特定空間內的日常行為數(shù)據(jù),必須通過長期觀察和記錄來收集,難度較大。因此,本研究從老年人的日常行為出發(fā),通過觀察其真實的日常生活,對舊城區(qū)的街角小微公共空間進行研究。


? 孫旭陽,汪麗君,王非,Sahar Soltani



2 研究方法 


鑒于天津舊城區(qū)的空間格局和建筑形式較好地保留了之前的特征,形成了豐富的小微公共空間,且大多數(shù)缺乏適老化設計,故本文將選取天津市的一個典型舊城區(qū)作為研究區(qū)域,選取74個街角小微公共空間作為樣本空間?;诮ㄖ愋蛯W和建筑構成理論,樣本空間按照以下標準進行選擇:1)位于研究區(qū)域內;2)位于幾條道路的交匯處,而非街道兩側;3)對公眾開放。隨后,研究對樣本空間的空間形態(tài)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定量測度,并連續(xù)記錄其中老年人的日常行為。

具體過程如下:首先,研究選取了與空間形態(tài)相關的4個方面共8項客觀指標:場地面積、綠化覆蓋率、座椅數(shù)量、涼亭覆蓋率、視線范圍內的色彩多樣性、平均噪音水平、周邊建筑物的平均高度,以及毗鄰街道的寬度[18](表1),這些指標較易獲得,且具有較高的信度,很可能會影響老年人的行為。隨后,通過調查和測度收集了每個樣本空間的上述指標-數(shù)據(jù)。 


表1:空間形態(tài)的客觀指標


在2018年6~7月正常天氣下,連續(xù)觀察樣本空間內老年人的日常行為,每個樣本空間的連續(xù)記錄時間不少于4小時,并避免記錄用餐時間。研究團隊選擇他們可以清楚觀察到樣本空間內老年人行為的地方,同時盡量避免被注意到,以盡可能地記錄老年人的真實日常生活。在連續(xù)觀察的過程中,每隔10分鐘拍攝一張照片以進行行為記錄,如果一張照片不能包含當時空間內的所有老年人,則拍攝額外的照片。

隨后,根據(jù)照片提取老年人的行為數(shù)據(jù)。照片中顯示的行為被編碼成多種類型(表2),且每種類型行為的頻率被計數(shù)。例如,如果交流出現(xiàn)在兩張照片中,并且在每張照片中有三位老年人在交流,則在該樣本空間中交流的頻率為3*2=6(次/4小時)。本研究關注的是行為發(fā)生的比重,而非行為本身。因此,無論不同照片中顯示的行為是否由同一個人發(fā)生,行為都將被計算在內。  


640.webp_副本.jpg

表2:對老年人行為進行編碼及釋義


基于行為數(shù)據(jù),研究對老年人在樣本空間內的行為類型、不同行為類型的發(fā)生概率,以及發(fā)生頻率中位數(shù)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并以“交談”行為為例,基于各樣本空間的空間形態(tài)指標數(shù)據(jù),通過有序邏輯回歸分析,探討空間形態(tài)對老年人行為發(fā)生頻率的影響。



3 研究結果


1不同行為的發(fā)生概率

通過對老年人的行為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行為在樣本空間中發(fā)生的百分比有顯著差異。而不同行為的發(fā)生概率反映了它們發(fā)生的可能性。如圖所示,“路過”、“交談”、“閑坐”、“站著休息”、“遛狗”和“照看孩子”是老年人在公共空間內出現(xiàn)概率較高的行為。因此建議在街角小微公共空間進行適老化改造時,應優(yōu)先滿足高發(fā)生概率行為的要求。

  


不同行為在樣本空間中發(fā)生的百分比分析


2不同行為的發(fā)生頻率

研究還發(fā)現(xiàn),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并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同時,某些低發(fā)生概率的行為在發(fā)生這些行為的樣本中的發(fā)生頻率反而較高。例如,“打牌、下棋或圍觀”的發(fā)生頻率中位數(shù)很高(60次),與其低發(fā)生概率(4.1%)形成了強烈對比,這表明雖然打牌、下棋或圍觀的發(fā)生概率不是很高,但一旦發(fā)生,就可能持續(xù)發(fā)生或者吸引其他老年人聚集。因此,使用中位數(shù)而非平均值更能準確描述行為的集中趨勢(表3)。這一發(fā)現(xiàn)意味著,在對街角小微公共空間進行適老化設計時,應優(yōu)先考慮高發(fā)生概率和高發(fā)生頻率的行為需求。在本研究中,“打牌、下棋或圍觀”、“隨著音樂跳舞”、“交談”、“路過”、“演奏樂器和唱歌”的出現(xiàn)頻率高于其他行為,值得注意。


表3:不同行為發(fā)生頻率的中位數(shù)


3空間形態(tài)對老年人行為的影響 

基于以上分析結果,本研究選取“交談”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出于準確性的考慮,本研究采取分級方式[19][20]對原始行為數(shù)據(jù)和空間形態(tài)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值分級,使用“高”“中”“低”等級分別代替具體的數(shù)值,以便將連續(xù)變量轉換為有序變量,探索空間形態(tài)對交談發(fā)生頻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所有的空間形態(tài)指標中,毗鄰街道的寬度、周邊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座椅數(shù)量和平均噪音水平會顯著影響街角小微公共空間內老年人之間發(fā)生“交談”的頻率。

具體而言,在毗鄰相對較寬的街道和中等高度的建筑物的街角小微公共空間中,交談更有可能發(fā)生。在正常情況下,相鄰街道越寬闊,周邊建筑物高度越低,開敞感越強。研究據(jù)此推測,街角小微公共空間的開敞感可能會影響老年人交談的頻率,但這一猜想需要進一步驗證。

座椅數(shù)量和平均噪音水平對老年人交談頻率的影響很容易理解。更多坐下來放松的機會和能夠聽清對方的講話內容,增加了進一步交流的可能性。因此,座椅數(shù)量的減少和噪音的增加會對老年人交談的頻率產(chǎn)生負面影響。 


? 孫旭陽,汪麗君,王非,Sahar Soltani



4 討論


本研究將一個較小的研究區(qū)域與一個相對較大的調查樣本量相結合,以獲取高細節(jié)水平的定量數(shù)據(jù)[19]。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科學地探索老年人的行為以及空間形態(tài)對其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并且可以在其他研究中推而廣之[21]。然而,盡管本研究已經(jīng)盡可能地使行為數(shù)據(jù)具有代表性,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缺少不同季節(jié)對老年人行為偏好的影響,以及本研究選擇的空間形態(tài)指標外的其他指標對老年人行為的影響。另外,盡管天津市的城市規(guī)模和人口數(shù)量在中國城市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鑒于不同國家之間存在明顯的社會文化差異,因此,在對其他國家城市進行相關研究時應基于對當?shù)乩夏耆诵袨榈恼{查。

本研究沒有采用網(wǎng)絡數(shù)據(jù)抓取獲得的大數(shù)據(jù),而是通過較為傳統(tǒng)的基于老年人日常行為觀察的方式來獲取“小數(shù)據(jù)”。雖然費時費力,但這些數(shù)據(jù)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貼近,能為適老化空間的改善提供更為直接的指導。對于城市規(guī)劃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了解老年人的行為及對其產(chǎn)生影響的環(huán)境因素十分必要,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優(yōu)先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有助于提升適老化設計實踐的效率和實際效果。

此外,關于空間形態(tài)對老年人行為影響的數(shù)據(jù)將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信息支持,也可以作為關注行為與空間關系的機器學習的重要原始數(shù)據(jù),通過智能化設計對傳統(tǒng)的城市設計方法產(chǎn)生影響。



致謝

本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51978442)、高等學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計劃(項目編號:B13011)、國家留學基金委、中澳城市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資助。此外,作者感謝南澳大學顧寧教授對本研究的貢獻,以及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的研究生對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收集工作的幫助。


部分參考文獻

[1] Zhou, Y., & Wang, J. (2017). A case study of old urban recreational space network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elderly people—Take Xujiapeng Street as an example. Garden, 9, 40-43.

[2] Lin, L. (1996). The aging problem on old city zones—Take Jinhua Street, Gu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Urban Problems, 2, 33-38.

[3] Xu, F., & Zhou, Y. (2016). Social ex-post evaluation of old city zone renovation projects based on mathematical attribute measurement model.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43(1), 04016025-1-04016025-9.

[4] Yildiz, S., Kivrak, S., & Arslan, G. (2018). Contribution of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 elements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s: Model proposal.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45(1), Article 04018045. https://doi.org/10.1061/(asce)up.1943-5444.0000493

[5] Jiang, W. (2016). The strate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e-friendly spaces in the renewal

of old city zones—Take Zhangzhou as an example. The proceedings of 2016 China

urban planning annual conference: Urban planning for 60 years: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pp. 778-791).

[6] Giles-Corti, B., Broomhall, M. H., Knuiman, M., Collins, C., Douglas, K., Ng, K., ... Donovan, R. J. (2005).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8, 169-176.

[7] Whyte, W. H. (2001).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New York, USA: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8] Gaikwad, A., & Shinde, K. (2019). Use of parks by older persons and perceived health benefits: A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 Cities, 84, 134-142.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8.08.001

[9] Engels, B., & Liu, G.-J. (2013). Ageing in place: The out-of-home travel patterns of seniors in Victoria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 31, 168-189. https://doi.org/10.1080/08111146.2012.737316

[10] Chen, L., & Ng, E. (2012).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and outdoor activities: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the past decade. Cities, 29, 118-125.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1.08.006

[11] Hahm, Y., Yoon, H., & Choi, Y. (2019). The effect of built environments on the walking and shopping behaviors of pedestrians: A study with GPS experiment in Sinchon retail district in Seoul, South Korea. Cities, 89, 1-13.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

[12] Lu, Y., Yang, Y., Sun, G., & Gou, Z. (2019). Associations between overhead-view and eye-level urban greenness and cycling behaviors. Cities, 88, 10-18.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9.01.003

[13] Buffel, T., & Phillipson, C. (2016). Can global cities be ‘a(chǎn)ge-friendly cities’? Urban development and ageing populations. Cities, 55, 94-100.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6.03.016

[14] Maat, K., & De Vries, P. (2006). The influence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n green-space travel: Testing the compensation hypothesi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8, 2111-2127. https://doi.org/10.1068/a37448

[15] Othman, A. R., & Fadzil, F. (2015). Influence of outdoor space to the elderly wellbeing in a typical care centr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70, 320-329.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5.01.042

[16] Wang, Y., Chau, C., Ng, W., & Leung, T. (2016). A review on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on enhancing walking and cycling activity levels within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Cities, 50, 1-15.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5.08.004

[17] Peschardt, K. K., Schipperijn, J., & Stigsdotter, U. K. (2012). Use of small public urban green spaces (SPUGS).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11, 235-244.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12.04.002

[18] Wu, J., Ta, N., Song, Y., Lin, J., & Chai, Y. (2018). Urban form breeds neighborhood vibrancy: A case study using a GPS-based activity survey in suburban Beijing. Cities, 74, 100-108.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7.11.008

[19] Schipperijn, J., Stigsdotter, U. K., Randrup, T. B., & Troelsen, J. (2010). Influences on the use of urban green space—A case study in Odense, Denmark.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9, 25-32.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09.09.002

[20] Maas, J., Verheij, R. A., Groenewegen, P. P., De Vries, S., & Spreeuwenberg, P. (2006).

Green space, urbanity, and health: How strong is the relatio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60, 587-592. https://doi.org/10.1136/jech.2005.043125.

[21] Flyvbjerg, B. (2001). Making social science matter: Why social inquiry fails and how it can

succeed agai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編輯 | 崔婧沄  田曉劼  張晨希

翻譯 | 崔婧沄  張晨希

制作 | 張晨希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打賞
  • 給Ta打個賞

0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