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城市街道研究與規(guī)劃設計:全球50個街道案例》收集不同領域的學者從多個角度街道問題進行的深入討論,法國學者何布瓦先生對全球五十多個不同類型的街道的分析為我們理解城市街道的復雜性提供了一種新的線索。我們也理由相信通過這樣的討論,來再構城市交通空間設計和管治的基本理論模式,為我國城市建設的品質提高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編輯推薦
《城市街道研究與規(guī)劃設計:全球50個街道案例》:是在Francois ASCHER和Mireille APEL-MULLER指導的“街道是我們的……大家的”主題展覽和同名場刊的基礎上編著而成的。
法國動態(tài)城市基金會(IVM)簡介
動態(tài)城市基金會(Institut pour la ville enmouvement)是由法國標致雪鐵龍汽車集團(PSA Peugeot Citroen)于2000年6月發(fā)起成立的,其宗旨是為城市機動性提出創(chuàng)新性的解決方案。她匯聚了企業(yè)界代表、研究人員、專業(yè)人士、藝術家和志愿者組織,以及政府機構,對一些項目展開合作研究。同時,她致力于推動國際間的比較研究,在亞洲,美洲,非洲和歐洲的城市,為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考察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經驗。此外,還積極地傳播知識,努力提高公眾意識,以應對當今城市社會的機動性挑戰(zhàn)。
從2001年開始,法國動態(tài)城市基金會對中國城市進行資源投入并開展具體項目。這些項目包括在成都、北京這些在交通和機動性發(fā)展問題上都面臨很大挑戰(zhàn)的城市,舉行大型的國際論壇。而上海、武漢、廣東和重慶的城市工作室則將歐洲和中國的專家聯合起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并配合舉辦建筑和城市設計的主題展覽?;饡€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合作,共同設立城市機動性國際教席,每年三次邀請世界各地的規(guī)劃與交通專家到上海舉辦學術講座。最后,基金會還與中國的專業(yè)期刊雜志合作,合作出版研究成果和專著。關于“街道是我們……大家的!”
展覽
繼2002年成功舉辦“建筑行動起來——城市交通空間創(chuàng)新設計”全球巡展后,動態(tài)城市基金會再次發(fā)起一項新的巡展計劃“街道是我們…,大家的!”。2007年4月26日至6月15目首先在巴黎瓦勒德塞納建筑學院新址舉行了首展,同期還舉辦了多種形式的與街道相關的學術活動和公眾活動。隨后,展覽一方面在歐洲各太城市巡回,同時也在多倫多、蒙特利爾、布宜諾斯艾利斯、波哥大、里約熱內盧、智利圣地亞哥等美洲大城市展出。2008年,基金會攜手《城市中國》雜志,與中國的合作伙伴聯合先后在上海和北京推出展覽的中文版。國際巡展仍在繼續(xù)進行中……
埃里克·夏蒙(Eric OHARMES)法蘭西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師、研究員。
布魯諾·巴迪什(Bruno BADICHE)影像專家,多媒體公司Malice Image的設計總監(jiān)。
迪迪耶·何布瓦(Didier REBOIS j建筑師,歐洲青年職業(yè)建筑師競賽Europan主席,同時在巴黎拉維萊特建筑學院執(zhí)教。
佛朗索瓦·貝朗杰(Frangois BELLANGER)獨立咨詢師,Transit顧問公司負責人。
佛朗索瓦·朗社(Frangois ASCHER)法國著名的城市學家和社會學家,法蘭西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動態(tài)城市基金會學術指導委員會主席,2009年度法國國家城市規(guī)劃大獎得主。2009年9月因病去世。
佛朗兩斯·高達爾(Francis GODARD)社會學家,法國國立橋路大學教授,法國馬赫拉瓦雷大學校長。
吉爾·德扣列斯(Gillos DELALEX)建筑師,Muoto事務所刨始人,法國克萊蒙費朗建筑學院教師。
姜珺,設計師、編輯、策展人,《城市中國》雜志執(zhí)行主編,刨辦并主持廣州“下劃線工作室”。
米哈耶·阿慕密(Mireille APEL MULLER)法國動態(tài)城市基金會執(zhí)行主任。
潘海嘯,城市交通專家,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動態(tài)城市國際教席主席。
冉-路易·柯恩(JeamLouis COHEN)建筑師,歷史學家,紐約大學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史建,文化批評家,獨立策展人,北京《一石文化》出版總監(jiān)。
朱曄,建筑師,藝評人,《城市中國》執(zhí)行主編,創(chuàng)辦并主持重慶“嗯工作室”。
作者簡介
卓健,法國注冊建筑師、規(guī)劃師,法國國立橋路大學城市規(guī)劃博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副教授,法國動態(tài)城市基金會駐中國代表。
目錄
序一,潘海嘯
序二,Xavier Fels
引言
引言,卓健
全面認識街道真相,暢想21世紀城市的街道
FranE;oisAscher,Mireille Apel-Muller
一、街道的意義
街道的雙重共享,Francois Ascher
是工廠還是景觀?現代時期的街道之爭,Jean-Louis Cohen
天衣無縫的街道,Gilles Delalex
街道,中國城市問題的指示器,卓健
二、街道管治
街道和它的公眾,Eric Charmes
車道與人行道——從街道使用到城市管理,Francis Godard
街道文化與街道城市,史建
三、街道的生活
你不是在街道上。你就是街道!Bruno Badiche
作為媒體的街道,Francois Bellanger,Francois Ascher
街道——公共空間與個人生活,朱嘩
屬于所有使用者的街道,Francois Ascher
四、中國藝術家眼中的街道
“街道屬于誰”的中國答案,姜琚
五、街道的規(guī)劃設計——50個國際案例,Didier Rebois
多模式的街道
高強度的街道
多元化的街道
居住的街道
垂直的街道
變化中的街道
六、街道建設的參與者
從汽車制造暢想可持續(xù)的中國城市機動性服務,卓健
以城市生活為導向的機動性空間設計
附錄
展覽團隊介紹
圖片版權說明
序言
當今,機動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的中心要素,它不僅影響著城市的功能運轉,而且關系著當代社會的活力。其原因有三首先,人們在交通出行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就業(yè)、購房,以及接受教育和醫(yī)療,進行文化休閑和購物消費活動的條件,因此,機動性已經成為實際意義上的一種權利,一種享有其他權利的前提條件;其次,人員、物資和信息的流動對經濟發(fā)展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交通活動是耗能大戶且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使之滿足當代對環(huán)境保護的要求就顯得十分重要。
街道,作為多種活動的舞臺,同時也是不同使用者和不同交通方式的共享對象,集中體現了這幾個方面的問題。法國動態(tài)城市基金會推出的這一主題活動,旨在為建設21世紀的城市街道作出貢獻,因為街道已經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關鍵領域。
在策劃和籌辦“街道是屬于我們……大家的}”這一展覽時,基金會與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合作,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探討和設想街道的設計與管理。繼2007年4月在法國巴黎的首展后,這一展覽開始了在全球范圍(包括法國和中國)的巡展。在每個接展城市,同期將舉辦報告會、研討會以及其他多種形式的活動。本書的主要作用就是為這些討論提供基本素材。
這一計劃只是法國動態(tài)城市基金會主辦的眾多活動之一。基金會的屬性是非盈利性的社團,由法國標致雪鐵龍汽車集團于2000年成立,其宗旨是通過加強企業(yè)、科研、大學、社會團體以及政府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城市機動性相關領域的創(chuàng)新,并尋求實施的可能性。基金會致力于檢驗具體的解決辦法,推動國際問比較,推廣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在歐洲、中國和南美傳播相關理念和文化,提高社會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