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學通|主編:左玉河
ISBN:7020048366
出版社:人民文學
2006-05-01 第1版
2006-05-01 第1次印刷
開 本:24開
頁 數(shù):149頁
類 別:建筑科學
目錄
序
引言
一、西風東漸——西洋建筑的傳入
近代以前的西洋樓
殖民地風格的建筑
“拉丁十字”的教堂
新式銀行建筑
最初的交通建筑
天子腳下的“國中之國”
李鴻章與戈登堂
西式的中國衙門
飯店里的風云
上海里弄的變遷
二、高樓林立——西洋建筑的盛行
銀行與海關建筑的興盛
從古典柱式到折衷主義
中外建筑師在中國的“新語言”
“穿馬褂”的洋樓
建筑里的科學故事
現(xiàn)代風格露尖角
工業(yè)建筑與建筑工業(yè)
不同需要與多種類型
新建筑與新生活
別墅里的政治
風格各異的城市
中國建筑的新面目
三、簡陋與摩登——抗戰(zhàn)及戰(zhàn)后時期的西式建筑
東三省的獨特風景
簡陋的大西南
盛行一時的摩登風格
主要參考資料
導語
強勢的西方近代文明,向古老的中國傾瀉而來,傳統(tǒng)的中華文明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和沖擊。西方各種新式器物、建筑樣式、交通工具、娛樂方式、婚喪禮儀等紛紛登陸中國,使中國社會從價值觀念到生活方式、日用器物到風俗習慣,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革。
洋行、教堂、公寓、別墅,這些帶有濃郁異國風情的西洋建筑,逐漸取代中國傳統(tǒng)的紅墻綠瓦,成為近代建筑的新潮流。本書為“中國近代城市文化叢書”之一,以圖文相生的形式向您講述近代中國西式建筑形成背后的故事……
前言
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舉世矚目的燦爛文明,在整個人類歷史進程中發(fā)生過重要的影響。但進入近代以后,在長期“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下,中國的物質文明發(fā)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進步程度,均開始明顯地落后于西方。經(jīng)歷了工業(yè)革命的歐洲迅速崛起,西方列強憑借著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向全世界進行武力擴張,同時也將帶有西方烙印的近代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當落后的中國被迫打開國門以后,它也不由自主地被納入到世界文明的近代化行列中。
強勢的西方近代文明,向古老的中國傾瀉而來,傳統(tǒng)的中華文明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和沖擊。西方各種新式器物、建筑樣式、交通工具、娛樂方式、婚喪禮儀等紛紛登陸中國,使中國社會從價值觀念到生活方式、日用器物到風俗習慣,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革。
洋行、教堂、公寓、別墅,這些帶有濃郁異國風情的西洋建筑,逐漸取代中國傳統(tǒng)的紅墻綠瓦,成為近代建筑的新潮流;
西裝、皮鞋、領帶、裙裝,這些有著鮮明西洋近代特色的服飾,逐漸取代中國傳統(tǒng)的長袍大褂,成為近代中國民眾的新時裝;
文明結婚、集團結婚,這些由漂亮婚紗、西洋樂器點綴的新式婚禮,逐漸取代中國的舊式婚禮;火葬、公祭、公葬、國葬、追悼會,這些名目繁多的西式喪禮,逐漸取代了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方式。它們共同成為了近代中國的新禮俗。
汽車、電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新式馬路的修筑,標志著新式公共交通事業(yè)的興起;
電影、舞蹈、話劇等新式娛樂形式的風行,跑馬場、舞廳、公園等新式娛樂場所的修建,標志著近代新式娛樂業(yè)的崛起。
無論衣食住行,還是婚喪嫁娶,無論休閑娛樂,還是風俗禮儀,大凡近代中國民眾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沖擊,而最先受到?jīng)_擊的則是一些被辟為通商口岸的中心城市。這些城市是近代工業(yè)文明的窗口,它們讓中國人最早接觸到了歐風美雨。
近代城市是東西文明交匯的舞臺——新的時尚最早在這里流行;新生活方式最早在這里展示;東西方文明間的碰撞,同樣最早在這里開始。
在新觀念的啟發(fā)下,新的市政管理和建設不斷被引入,這使得城市的功能發(fā)生了革命性轉型。從此開始,以政治、軍事為主要功能的傳統(tǒng)城鎮(zhèn),逐步轉化為以商業(yè)和貿易為主要功能的近代化城市。
新式學校、醫(yī)院、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游樂場、體育場、火車站、公園、廁所等公共設施的紛紛建立,和電燈、電話、電報、煤氣、自來水、公共汽車、馬路等公用事業(yè)的陸續(xù)興辦,給人們帶來了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上給中國人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國民眾涌向城市。
城市意味著機會,城市意味著文明,城市意味著變化。
在開埠通商的城市中生活的民眾,最早接受了這些新東西的熏染。他們中的一些人的飲食習慣在變化,服飾穿戴在變化,婚喪禮儀在變化,休閑方式在變化,宗教信仰在變化,價值觀念同樣在變化。正是在這些潛移默化的變化中,一種迥異于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新式城市文化形成了。在這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兼具、本土與外來并存,形成了近代中國城市文化的鮮明特色。
《中國近代城市文化叢書》向人們所展現(xiàn)的,正是這樣一種西洋之“新”沖擊傳統(tǒng)之“舊”的城市演進態(tài)勢,一種在東西文明碰撞中形成的近代城市文化風貌。
為了能讓廣大讀者更直觀地了解中國城市的近代化過程,本叢書還隨文選配了大量精美的圖片,以期能圖文相生,給讀者營造一種現(xiàn)場感。這些圖片有的是從歷史文獻中挑選的,有的是今人的作品,我們謹向它們的作者表示感謝。同時由于我們水平有限,在內容上難免有掛一漏萬或不當之處,在此敬請讀者給予指正。
左玉河
2005.12.2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一、西風東漸
——西洋建筑的傳入
在建筑領域,中國也曾經(jīng)是一個發(fā)達國家。秦磚漢瓦,源遠流長,從雄偉古老的萬里長城、氣勢磅礴的阿房宮殿,到美不勝收的明清皇宮、淡雅幽靜的江南園林,中國的建筑文明曾經(jīng)為人類建筑歷史留下了燦爛輝煌的重要篇章。中國建筑歷史是中國文化發(fā)展歷程的一個獨特側面,亦隨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而跌蕩起伏,日臻成熟。它也為幾千年綿延不絕的中國文明史提供了與眾不同的歷史空間。不過,近代中國的這一歷史空間卻發(fā)生了一種新鮮而且重要的變化——與中國古典建筑的式樣和風格全然不同的西洋式建筑,這時出現(xiàn)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這種西洋式建筑既不是中國文化傳承衍化的必然結果,更不是中國建筑歷史自然發(fā)展的產(chǎn)物。然而,它卻與中國近代百馀年中飽受外來強權侵略的屈辱歷史和強勢外來文化的輸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建筑是人類居住與活動的場所,是人類經(jīng)驗感受和思想情操的表達手段。在英國人發(fā)動那場骯臟的鴉片戰(zhàn)爭以前,源遠流長、自成體系的中國建筑,作為中國文化最顯著的物質載體之一,經(jīng)歷了漫長而波瀾壯闊的歷史旅程,在東方廣闊而古老的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壯美輝煌的足跡。與西方文明發(fā)展史相伴隨,西方建筑也走過了曲折而五彩繽紛的美的歷程。然而,這兩條建筑文明之路在近代以前卻極少有相互交匯的機會。
因為清王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人幾乎與世隔絕,為數(shù)極少的外國來華商人也被限于澳門、廣州等極狹小的區(qū)域之內。因為西方人在華活動的空間有限,所以與他們活動相關的西洋式建筑自然也大都集中于這些有限的地區(qū)之內。盡管為數(shù)極少,但中國大地上確實也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迥異的西洋風格建筑。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