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中國5月4日訊】2009年4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其“當代批評”系列叢書的最新一本: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的著作《回到土地》。本書收錄了俞孔堅教授近五年來的文章共36篇,分為城市、田園和遺產三個部分。本書現(xiàn)已全面發(fā)行,全國各大書店均有銷售。
?
在《回到土地》封底圖書簡介中,三聯(lián)書店的編輯這樣寫道:“中國正處于重建鄉(xiāng)村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歷史時期,面對著因能源短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而帶來的生存危機、全球化和社會文化轉型中的民族身份危機和與之伴隨的草根信仰危機,俞孔堅分別從城市、田園和遺產三個層面論述他的景觀理想:一種“生存的藝術”,即“天、地、人、神的和諧”。為此,他提出了引起熱議的“反規(guī)劃”理論,提倡“白話的城市與白話的景觀”,強調“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并對所謂的“新農村”建設保持警惕,認為有可能破壞農村延續(xù)幾千年的土地與人的和諧,“新能源”——農村的城市化也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盎氐酵恋亍笔怯峥讏岳碚摵蛯嵺`的基點,而他的追求則是建設真正“中國”而“現(xiàn)代”的景觀。”
?
為使讀者第一時間了解此書內容,景觀中國網站經俞孔堅教授授權,特將《回到土地》一書引言及目錄全文刊登,如有轉載,敬請注明來源。
?
俞孔堅教授新作《回到土地》封面
?
欲了解更多圖書信息可參見此處。
?
?
附1:《回到土地》引言全文
?
在過去的這些年里,太多的事情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發(fā)生了,無一不驚天動地:史無前例的城市化巨變在加速,國家和部分國人的財富暴漲;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運動席卷全國;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成功,為舉辦有史以來最好的奧運會,大規(guī)模的奧運場館建設成為北京市和中國的頭等大事;國際大師相繼給北京帶來多個巨型建筑,并帶動了全國的城市景觀建設風潮;2003年春夏SARS的蔓延,死亡的恐怖曾彌漫華夏上空;2006年11月松花江污染事件爆發(fā),哈爾濱停水四天,400萬市民搶購飲用水和食品;2007年夏天,太湖藍藻再度爆發(fā),生態(tài)災難威脅數(shù)億千萬人的健康;三峽大壩合龍,南水北調工程啟動,難以置信的長江三峽庫區(qū)歷史性的干旱,一年比一年更加嚴重的洪水威脅,白鰭豚消失,還有圓明園的整修工程事件……所有這些看似沒有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件,在我看來都是相關的。所有這些自然過程和災害,以及人的行為,都要在土地這個界面上發(fā)生并相互作用。所以,我寫了一些文章,雖然都以城市、土地、景觀和建筑為主題,實際上無不與上述事件直接或間接相關,我希望通過這些有形的物質來揭示背后的原因和道理。大地和大地上的城市、建筑和景觀從來就是人們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投影,是社會形態(tài)的符號和反映,也是人力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界面。這些文章被收入這本書里,整合為城市、田園和遺產三部分,核心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NextPage]
?
?
第一,從土地、城市、景觀和建筑的表象入手,揭示在快速的城市化和輝煌的經濟繁榮表象下,當代中國潛伏的巨大危機,包括能源短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帶來的生存危機,全球化和社會文化轉型時期的民族身份危機,以及與之相伴隨的草根信仰危機。中國的復興在于求解應對這些危機之道,否則,危機便成為危險。
?
第二,危機的根源何在,出路又何在?危機產生的根源在于蔓延至今的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專制意識,與快速經濟發(fā)展和文化落后相伴生的暴發(fā)戶意識,以及與漫長的小農經濟相伴生的小農意識。應對危機的出路何在?出路就在繼續(xù)“五四”新文化運動,將這一開啟中國現(xiàn)代化之路的思想運動引向深入。莫要被眼下“大國崛起”的歡呼、復古之風的熏蒸以及國學熱的迷幻所陶醉,繼續(xù)高舉反帝反封建、科學與民主之大旗,這乃是唯一出路。我們需要深刻反思兩千年來的文化積垢,把“白話文”運動推廣到城市建設等各個領域。但是“續(xù)唱新文化運動之歌”絕不是“重復新文化運動”,更不是“文化大革命”式的大掃除,而是一種“后新文化運動”或“后現(xiàn)代運動”。把尊重和保護鄉(xiāng)土與遺產本身作為新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把鄉(xiāng)土作為“白話”和“新鄉(xiāng)土”的源泉。但絕非復古,也非對遺產的“發(fā)揚光大?!?/span>
?
第三,如何“續(xù)唱新文化運動之歌”?一滴水,可以照見整個世界,從對待野草的態(tài)度,我們便可以看到當代國民特別是城市建設決策者的價值觀。在不只一篇文章里,作者極力倡導“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新倫理和新的價值觀;并提出“反規(guī)劃”和生態(tài)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途徑和方法論。這種新文化、新倫理、新美學和“反規(guī)劃”是化解前述三大危機的藥方,最終將成就一個“白話的”城市,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新鄉(xiāng)土。
?
在上述貫穿全書的統(tǒng)一主題下,本書三部分各有側重。
?
城市篇是全書的最主要部分,11篇文章揭示和批判了中國近二十年來城市建設的種種誤區(qū),特別是盛行于大江南北各大城市的、荒誕不經的“城市化妝”運動,揮霍浪費無度、缺乏人文意識和環(huán)境意識的大型公共建筑,目標單一、缺乏土地倫理和系統(tǒng)科學理論指導的城市規(guī)劃建設及江河治理工程,等等。中國當代的城市建設規(guī)模之大、速度之疾,古今中外未嘗有過。它消耗掉世界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水泥和三分之一以上的鋼材。然而,正當中央政府號召節(jié)約能耗和材料,各大鋼廠紛紛遷出城市以圖還城市一片藍天的時候,我們卻看到一個個展示性的、為求奇特造型而耗費十倍甚至二十倍的用鋼量的巨型建筑崛起;正當水資源告急,北京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國家花巨資將長江之水引到北方時,我們卻看到圓明園試圖恢復當年浩蕩之水面;正當國土生態(tài)環(huán)境告急,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之時,有人卻忙于到泰山頂上搬運石頭,從農民的風水林中挖來喬木,以建造大型園林。正是這些在我看來很是荒唐的行為,使中國的土地生態(tài)和鄉(xiāng)土遺產面臨五千年未有之破壞,引發(fā)三大危機。造成上述這些誤區(qū)和危機的最主要根源是中國社會中、特別是城市建設和相關部門的領導者們頭腦中的潛在的封建集權意識、暴發(fā)戶意識和小農意識,以及缺乏對科學的系統(tǒng)認識。因此,解救危機的出路在于繼續(xù)“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此我提出了“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和“白話城市”的生態(tài)與人文城市理想,以及“反規(guī)劃”的途徑。
?
田園篇側重鄉(xiāng)土中國。這些文章警告,當我們已經毀掉一個個富有特色的舊的鄉(xiāng)土城鎮(zhèn)之后,我們又將毀掉一個個更富有特色,充滿生態(tài)與人文價值的廣大鄉(xiāng)村和田園。鄉(xiāng)土景觀平凡而真實,雖為下等文化且不曾被國家或地方政府所保護、所珍惜,卻綿延數(shù)千年而生機勃勃,是“生存的藝術”,也是草根信仰之基礎,是和諧社會之根基。鄉(xiāng)土的中國景觀不同于帝王和士大夫的貴族的景觀(如被奉為國粹的園林之類),那些貴族的遺產雖多被列為世界遺產、國家遺產,但多為死的遺產,而作為“生存的藝術”的鄉(xiāng)土景觀是活的,是“白話城市”和“白話景觀”的源泉,是拯救中國于三大危機的良藥。諸如擇居、造田、種田、灌溉、理水的“生存藝術”,而今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城市化和席卷而來的新農村建設將使它們蕩然無存,因而,更需要我們保護和珍惜,眼前迫切需要用“反規(guī)劃”的途徑,在推土機來臨之前,確定禁止建設區(qū)。在這里,“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新倫理與新美學,要求我們以回到土地、回到平常、回到平民的立場來善待土地和人民。
?
遺產篇則在“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新倫理與新美學之下,認識和評價我們的遺產,旨在跳出傳統(tǒng)的文物概念,跳出貴族文化的價值觀來認識平民的、足下的文化。這些認識具體體現(xiàn)在對中國工業(yè)遺產、大運河以及圓明園的態(tài)度上。近代中國的工業(yè)遺產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和社會情感,其重要性不亞于古代帝王們的歷史文物,必須善待和令其發(fā)揮新的功能。關于大運河,它不僅僅是文物,而是活的文化景觀,我們應該通過建立“大運河國家遺產和生態(tài)廊道”來整合遺產保護、國土生態(tài)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與歷史文化教育和游憩等多種功能。 關于圓明園,它是歷史與鄉(xiāng)土生態(tài)群落的雙重遺產地,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必須得到維護?;謴突始覉@林景觀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只能給社會和已經非常嚴峻的北京生態(tài)環(huán)境背上沉重的包袱。圓明園的最好出路在于成為北大和清華的開放式校園,使其在保護遺產的同時,成為國家棟梁的培育基地和全民的參觀教育場所。同樣,科學和民主是理解和實現(xiàn)上述理念的根本。
?
所收文章中有幾篇是與我的同事或學生合作完成的,都已在文中注明。這些文章寫作過程得到同事、學生和多位記者的協(xié)助與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這些同事和學生包括李迪華、吉慶萍、李偉、黃國平、孫鵬、王志芳、孔祥偉、龐偉、李海龍、方琬麗、朱強、劉君。大部分文章的核心內容都曾先后發(fā)表在多種刊物和報紙上,我對其允許我在這里作修改和再次刊用表示感謝,特別感謝《國家地理》編輯李雪梅,《中國青年報》記者董月玲和編輯大同,《新京報》記者曹保印、王愛軍,《人民日報》記者趙永新,工人出版社編輯杜予,建筑工業(yè)出版社編輯鄭淮斌,《中國園林》編委王秉洛,《科學時報》記者易容,國家圖書館孫學雷副館長,以及《景觀設計學》雜志運營總監(jiān)李有為。
[NextPage]
?
?
附2:《回到土地》圖書目錄
?
引言
?
城市篇
尋找土地之神
生存的藝術:定位當代景觀設計學
城市性的再定義:作為生存藝術的城市設計
高懸在城市上空的明鏡——再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規(guī)劃的理性與權威之謬誤
暴發(fā)戶與極權意識下的“城市化妝”運動
重歸人性與故事的地方: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論建筑與景觀的特色
可持續(xù)景觀
城市的生態(tài)與人文理想
白話的城市與白話的景觀
?
田園篇
論鄉(xiāng)土景觀及其對現(xiàn)代景觀設計的意義
尋常景觀的詩意
田的藝術
關于“風水”
附:誰來保護我們的家園——風水復活的背后
天府:生存的藝術與美學
倫理學視野中的新農村建設:“新桃源”陷阱與出路
警惕和防止“新農村”名義下的破壞性建設——關于保護和鞏固和諧社會根基的兩個建議
附:新農村建設宜先做“反規(guī)劃”
重建家園的精神空間
?
遺產篇
世界遺產概念挑戰(zhàn)中國: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有感
中國的自然保護亟待進行體制、規(guī)劃方法和保護理念上的全面革新
關于中國工業(yè)遺產保護的建議
一部淚水銹蝕的歷史:為《工業(yè)遺產》序
建立“大運河國家遺產與生態(tài)廊道”的建議
大運河的完全價值觀
善待圓明園遺址(9篇)
懷念周維權先生
?
代后記:土地與城市十年:求索心路與踐行歷程
?
亞馬遜書評:評回到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