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訪談  /  正文

何鏡堂:中國館提升中國人自信

admin 2010-05-12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中國館增強了中國建筑師的自信。許多建筑師跟我講,他們感覺很光榮。當然,作為設(shè)計人員,大家都希望它能成為標志性建筑,但這個館能不能成為標志性建筑不是我說了算,要全社會來說;并且不是現(xiàn)在說了算,還要經(jīng)過時間和歷史的考驗。比如說巴黎埃菲爾鐵塔,開始也被罵得很厲害,包括貝聿銘搞的盧浮宮擴建工程,開始也遭罵;還包括悉尼歌劇院,開始也被曲解。但它們經(jīng)過歷史考驗,都是很成功的建筑作品。我想,重要建筑都要經(jīng)過這樣的考驗。

  

  記者:何院士,世博園開園以來,中國館成為最受歡迎的場館,作為設(shè)計總負責人,您感覺如何?它是否成為名符其實的上海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筑?

  何鏡堂:它的確增強了中國建筑師的自信。許多建筑師跟我講,他們感覺很光榮。當然,作為設(shè)計人員,大家都希望它能成為標志性建筑,但這個館能不能成為標志性建筑不是我說了算,要全社會來說;并且不是現(xiàn)在說了算,還要經(jīng)過時間和歷史的考驗。比如說巴黎埃菲爾鐵塔,開始也被罵得很厲害,包括貝聿銘搞的盧浮宮擴建工程,開始也遭罵;還包括悉尼歌劇院,開始也被曲解。但它們經(jīng)過歷史考驗,都是很成功的建筑作品。我想,重要建筑都要經(jīng)過這樣的考驗。?

  記者: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場館,您都去專門看過、比較過嗎?比如英國館(種子圣殿),您是怎么看的?

  何鏡堂:英國館和中國館是不同的兩種定位。英國用種子來宣揚自然生態(tài),透明亞克力(一種化學材料)“觸須”向外伸展,里面裝種子,風吹可以擺動,這種做法很新奇,很特別,但作為中國就不可能建成這樣。中國館不能太時髦,作為長期標志性的建筑,要耐看,要經(jīng)典。

  我覺得這次世博會總結(jié)了全世界的文化技術(shù)和科學成就,各國都用不同的渠道來表現(xiàn),一些文化歷史比較悠久的國家,比如中國,是難得的向世界表達中國文化的機遇。但是這種表達必須用現(xiàn)代手法來傳達。有些國家,比如泰國,歷史文化特殊,也用文化來表現(xiàn),這算一種類型;還有一些國家,用高科技來表現(xiàn),宣揚本國這方面的成就;還有一種類型,特別強調(diào)低碳、節(jié)能、環(huán)保;還有一種類型,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宣揚自由、豐裕、休閑等狀態(tài)。文化是多元的,各國可以用自以為值得表現(xiàn)的方法來表現(xiàn)。

  記者:不知道您有沒有留意,最近網(wǎng)上有一些觀點,說中國館和日本的光明寺很像,還有網(wǎng)友說中國館和1967年蒙特利爾世博會的加拿大館有點像,外觀都是“斗”形。您怎么看?

  何鏡堂:光明寺什么樣我不知道。其實不管人家怎么評,中國館的設(shè)計是有根有據(jù)的,都來源于中國文化。日本的建筑也來源于中國文化。若說它們都像斗拱,如果追根求源,其實還是中國的東西。斗拱是了解中國建筑的一把鑰匙,中國建筑學會的會徽就是斗拱。所以哪個外國人搞的建筑像斗拱,那是他們學中國的。斗拱是中國建筑的精髓,但它已成為一個世界認同的文化符號,別人也可以用。就像金字塔是埃及的東西,但并不能說其他國家就不能用,貝聿銘就用過。提意見和建議的人,最好先了解我們的創(chuàng)意是怎么來的。

  記者:您設(shè)計過那么多著名的建筑,中國館是您最滿意的嗎?

  何鏡堂:到目前應該算是我最滿意的之一吧。另外,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擴建工程)我也覺得比較切題,不但把震撼表現(xiàn)出來了,同時讓人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我覺得一個建筑不僅要有基本的功能,比如展覽館作為展覽用,采光通風要好;但這還不夠,最好還能給人以精神層面的提升。比如悉尼歌劇院,很多人去那里不是去看表演的,買了票是為了看建筑,人們覺得這個建筑是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的象征。

  我希望建筑要有精神功能。比如中國館,它的外形有一種文化張力,讓人能感覺到民族的自強不息,讓中國人感覺自信,這就達到目的了。能提升到文化層次的建筑是最好的,這正是我追求的!

  記者:您對中國館最滿意在什么地方?

  何鏡堂:這個感受不是我說的,是很多人給我講的。感覺到震撼,感覺到中國人很光榮,泱泱大國的感覺樹立起來了。整體讓人感覺自強不息,正好當前我們國家需要這種精神。一旦建筑與社會要求一致了,建筑就有生命力,就得到大家的認同和共鳴!

  記者:除了整體,您有沒有對具體哪個細節(jié)最滿意?

  何鏡堂:我最滿意的是那個“圖章”通風口。它把功能和中國元素完全結(jié)合起來。一開始沒考慮它作為通風口,后來窗戶不能開,總要想辦法解決通風問題,就想到把藝術(shù)和功能結(jié)合起來。一個圖章,有虛有實,虛的地方用來通風,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巧妙結(jié)合。

  記者: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您怎么評價目前中國建筑在文化長河中的位置和水平?

  何鏡堂:改革開放前比較保守,與國外沒有溝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引進了很多新觀念、新材料和新技術(shù),這對促進建筑的現(xiàn)代化有很大作用。但這個過程也有一些現(xiàn)象,追求表面的東西,搞形象工程,忽視了功能,忽視了國情,帶來一些不足之處。而近些年,特別是這五年十年,很多外國建筑師的作品立起來,議論也很多;這次中國館交給中國人設(shè)計,也有這個因素。我想中國建筑以后會慢慢找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道路。光搞復古不行,只有現(xiàn)代化忘了自己的祖宗也不好。中國建筑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自己的地位,老是跟著外國人走,就永遠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點。中國有5000年的文化,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jié)合起來,就能走出一條自己特色的路!?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guān)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