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訪談  /  正文

崔愷:立足于土地的理性思維與思考

admin 2012-08-28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崔愷,現(xiàn)今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界的領軍人物,他是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與總建筑師,并有著自己的工作室(崔愷工作室,是一個由數(shù)十位青年建筑師組成的團隊,由崔愷主持),并于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崔愷,現(xiàn)今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界的領軍人物,他是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與總建筑師,并有著自己的工作室(崔愷工作室,是一個由數(shù)十位青年建筑師組成的團隊,由崔愷主持),并于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是天津大學建筑系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讀研時,師承彭一剛先生,畢業(yè)后直接進入到部院(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工作,曾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外派至深圳與香港兩地工作,后又調(diào)回北京本部。至今,崔愷的實踐工作積累近30年,擁有著豐厚與扎實的設計與實務的經(jīng)驗。如今,他也逐漸梳理與塑造出代表個人的建筑哲學觀與中心思想,讓世人更加清晰的來審視與認識他。

  流動空間、現(xiàn)代主義

\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一等獎


  早年在天津大學求學時,崔愷曾參加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獲得了一等獎。當時崔愷與同學(張萍丶戴月丶徐苂)合作所提的方案,是一個表述“流動空間”的設計布局,通過自由平面與材料變化的內(nèi)外組合,來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墻與墻之間,墻與住之間所制造出的縫隙,帶來了空間上的滲透與流動,設計強調(diào)的是開放而不是封閉??梢杂^察出崔愷當時受到“現(xiàn)代主義”中密斯(Ludwig?Mies?van?der?Rohe)所強調(diào)的“流動空間”的影響,企圖將空間介于退隱與自由之間,反應出一種不受拘束性,體現(xiàn)出一種精簡,壓抑出一種沉寂與寧靜。

  體量關系、符號與隱喻、本土元素

?

\

西安阿房宮凱悅酒店

\

北京豐澤園飯店

  

  1984年天大畢業(yè)后,崔愷進入到部院(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工作,是改革開放后最早一批進入部院的學生,之后被派往深圳華森公司(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是1980年由建設部建筑設計院(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和香港森洋國際有限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設計企業(yè))工作,之后他就有機會參與到西安阿房宮凱悅酒店(圖2)的設計工作,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初崔愷代表性的作品。當時崔愷提出形式造型的觀念與手法,將建筑視為是“體量關系”的產(chǎn)物,用一個具象卻又抽象的手法來表述設計,在那時的時空背景下是非常地罕見的設計,此類手法貼近于那個時期盛行的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思潮中的“符號”與“隱喻”的設計語匯,建筑成為是多樣化的象征物體,此后,“體量關系”成為是崔愷思考設計的主軸之一。另外,崔愷在設計中也運用了些許本土文化的裝飾元素,北京豐澤園飯店就是一例。崔愷在立面的形象語言上采用本土民居的門窗元素,這樣的設計,其實帶出在那個年代中以“香山飯店(位于北京香山公園內(nèi)的酒店,由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主持設計,1982年建成)”建成后所引起的設計命題與討論——“何謂中國的現(xiàn)代建筑?”,而崔愷在豐澤園飯店設計時,也參著于這股思考大潮中,重新去解讀江南民居符號與元素在建筑中的體現(xiàn),他是這樣思考著。

  建筑與城市

  而從外研社的設計中,崔愷也開始思考到“建筑與城市”的關系。項目中巨大開口與開敞立面是面向城市而開放,仿佛特意與城市進行對話,建筑企圖以一種敞開胸懷的姿態(tài),讓城市看到內(nèi)部空間層次的延伸與變化。但是真正讓崔愷更深入思考城市問題,是在日后通過國際交往與旅行時,他在城市中能停留較長的時間,而去慢慢的觀察城市,細細品味,以致后來他對城市空間的興趣,并體現(xiàn)在日后的設計中。

  泛指的功能性

  從崔愷的設計中,可以觀察到他首重“功能性”的考量,通過對空間單元之間動態(tài)的排列組合后,展現(xiàn)出設計者所欲表述的設計行為與架構,探討平面布局中物件與物件、單元與單元、列與列之間的前后組織相連的簇群關系。于此同時,崔愷認為功能是“泛指”的,除了建筑內(nèi)部使用的功能外,還包括環(huán)境本身所提供的功能,室外功能對于人活動的導引與創(chuàng)造,城市功能與建筑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和對話等等,這是偏向于“廣義”的功能定性,而在功能考量后產(chǎn)生出神似的形體則是一個相對的結果,非設計意向上的目標。

  園林的空間關系、景點制作的多樣化鏈接
?

?

\

北京外研社大興會議中心

  

  在“功能性”的思考基礎上,于20世紀90年代末崔愷的設計姿態(tài)慢慢在轉(zhuǎn)變。從阿房宮到豐澤園再到外研社,崔愷的設計處于是一個形體的隱喻與展現(xiàn),著重于單體建筑的構成;到了北京外研社大興會議中心,他有了改變,從思考傳統(tǒng)園林中的空間關系,與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景點制作的多樣化鏈接的想法出發(fā),讓設計稍稍產(chǎn)生一種局部的“開放性”,回歸到功能與理性的思考范疇,同時注重“群體功能”的合理配置,即平面布局依功能的增加而擴增,體現(xiàn)出單體與單體之間構成的群體前后組織相連的排列組合關系。此項目非但看不到任何符號、隱喻與象征的語言,但是“體量關系”還是存在著,并朝向水平方向的延伸發(fā)展。

  不管設計姿態(tài)上的轉(zhuǎn)變,思考建筑與城市的關系仍是崔愷主要關注的方向。他始終認為建筑是渺小的,建筑只是城市中的某個片段,覺得傳統(tǒng)城市空間比現(xiàn)代城市空間更有味道,更讓他感到興趣。所以,在德勝尚城辦公小區(qū)的設計中,崔愷關注到當?shù)貍鹘y(tǒng)城市中文脈的歷史延續(xù),他將原有基地上的胡同與院落的脈絡,用現(xiàn)代的方式予以重現(xiàn),考慮場地上傳統(tǒng)城市遺留下的肌理與環(huán)境、與新建構造物之間的融合關系,并在“功能性”的基礎上,用肌理中的場景與線索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混合與并置在一起。而這樣的場景與線索全來自崔愷兒時生活在胡同里的回憶,就是在北京一定先從大街進胡同、進門樓后進院子,然后再進家里面,胡同空間的秩序變化是界定北京的一個很重要原則,而門是朝里開,也是胡同中重要的一點。經(jīng)由這次的設計,崔愷重新對文化的載體有了新的認識,重新去思考胡同——一個在北京很重要的建立社區(qū)文化的場所。

  

\

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

\

北京韓美林藝術館

\

山東廣電中心

\

北京西山藝術工坊

  

從北京外研社大興會議中心到德勝尚城辦公小區(qū),到之后的一些項目,不管是從場地、從園林、從城市、從文化的不同思考方向切入,在姿態(tài)開放后,崔愷的形式語言漸趨于干凈與簡單,逐漸體現(xiàn)出一種“幾何體量關系”的單純化,去除繁雜的元素,這種去除也是一種“減?”與“簡?”的態(tài)度,由于在形式與形體上減去后,能量不但不減,反而更強大,也使他的設計常常悠游于收放之間: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從一個“洹?”字,衍生出建筑形態(tài),并結合國家對遺址保護,對地域景觀的考慮,建筑低調(diào)隱沒于土地之中,挖去的幾何體與土地合一,而土地之上的建筑則歸于零。北京韓美林藝術館,建筑幾何體退隱到巨大框架之內(nèi),低調(diào)且不張揚,是一種收的狀態(tài),然后才是清水混凝土肌理的表述,整體上內(nèi)斂與質(zhì)樸之美油然而生。山東廣電中心(圖9),幾何體量的語言更是明顯,在基地狹長的限制下,東邊以幾何體與玻璃體相互穿插組成,與西邊的高聳體量形成強烈的對比,夸張懸挑的體量,給人一種巨大的震撼力,建筑非常直接與開放。北京西山藝術工坊(圖10),在外立面上以不同進深凸凹的幾何方塊面與不同開窗面搭配,處理得更為干凈與純粹。

  本土設計

  20世紀90年代后期,崔愷國際交流開始變得頻繁。由于他作為一名中國的本土建筑師代表,自然受到更多的期待與質(zhì)疑,進而也刺激到他自己的進一步思考。于是,他認識到中國與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都在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在追向歐洲,且價值觀趨于一致,可是,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許多亞洲建筑師的關注點卻又在另外一個方向上,他們拿出的作品是非?!班l(xiāng)土化”的,都在闡述他們的私人住宅、小會所,與舊建筑改造等等,這些都偏向于“小”范圍與規(guī)模的“地域”建筑,很少講他們“大”的“現(xiàn)代”建筑,這樣的發(fā)現(xiàn)讓崔愷思考到,雖然中國建筑師表面操作的面向很“國際化”、“現(xiàn)代化”,但是思想上是不是落伍了?另外他也反思到,作為一個生長在北京的建筑師,自己該對這個城市負起一些責任,并該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所以,崔愷將自己的反思并同他多年來的實踐過程與成果歸納與梳理后,總結出他的建筑哲學觀。他認為建筑是一項綜合性服務事業(yè),不像可以主觀表達個人情感的純藝術,建筑有它客觀的因子,于是,他提出“本土設計”的理念。所謂“本土設計”的理念,就是在廣義與泛指的“功能性”的基礎上,有著對城市歷史與自然環(huán)境尊重的含義與態(tài)度,且需多加考慮建筑的各種影響因子,本土設計”也是一種“地域性”與“場所精神”的追求,反應現(xiàn)狀,滿足功能,以一種“持中性”的思考與態(tài)度,體現(xiàn)出作品多元、多面貌的形態(tài)。

  立足于土地的理性思維

  之后,崔愷又深化了“本土設計”的理念。崔愷在設計中講究設計的理性主義的思考,而這個思考面向又是現(xiàn)代建筑發(fā)展中重要的學派與原則,所以,設計的理性主義是一種思考與思維模式,講道理,述邏輯,而更多的是關心環(huán)境、關心人文方面,所以,“本土設計”是立足于土地的理性思維。另外,“本土設計”在今天大規(guī)模建設環(huán)境中,也包括原則、立場與使用的策略的擬定,崔愷認為設計是在這個基礎上的一個更精致化、更高的藝術追求。總結的說,崔愷對于“本土設計”的態(tài)度是從容且客觀的,而“本土設計”就是立足于土地的理性思維,表述的姿態(tài)趨近于優(yōu)雅與自在。這樣的設計邏輯,是崔愷自己的建筑哲學觀與中心思想;而這樣的設計思考,崔愷還一直持續(xù)著,值得世人細加的來審視與認識這樣一位中國建筑師。

  作者簡介

  黃元炤,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中國(近、當代)建筑研究與觀察者。建筑專欄作家。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與當代建筑史論的整合、研究、系譜與綱要"。曾于《城市·環(huán)境·設計》、《ABITARE·住》、《藝術與設計》、《世界建筑導報》、《建筑中國周刊》、《中華建筑報》、《新京報》、《WAVE》等建筑、藝術與時尚專業(yè)雜志、報紙發(fā)表關于“中國近代與當代建筑”的研究論文,共計二十余篇。

  主要著作:《20中國當代青年建筑師》、《流向:中國當代建筑20年觀察與解析(1991-2011)(上、下冊)》。?
?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