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訪談  /  正文

俞孔堅:城市系統(tǒng)患病 內澇高溫只是癥狀

admin 2013-08-20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2013年8月20日訊,霧霾、內澇、高溫??從冬到夏,我們的城市在一個接一個的窘?jīng)r中掙扎的精疲力竭。“實際上,這些表面‘病征’都是相關的,如果用機械的工程化思維一個一個單獨應對,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會惡性循環(huán)?!北本┐髮W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說:“問題的根源,在于城市生態(tài)機能的整體喪失。”
  2013年8月20日訊,霧霾、內澇、高溫??從冬到夏,我們的城市在一個接一個的窘?jīng)r中掙扎的精疲力竭?!皩嶋H上,這些表面‘病征’都是相關的,如果用機械的工程化思維一個一個單獨應對,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會惡性循環(huán)?!北本┐髮W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說:“問題的根源,在于城市生態(tài)機能的整體喪失。”

  “城市發(fā)燒只是癥狀,病源在于城市生態(tài)機能的整體喪失”
?
  新聞觀點:今年夏天的持續(xù)高溫,引起了人們對城市“熱島”的關注;那么,規(guī)劃和布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城市的“溫度”呢?

  俞孔堅:城市規(guī)劃對溫度的影響,有兩個方面:微觀層面,就是“熱島”,這個是直接相關的。城市的尺度、格局,綠地分布的均勻性,都會直接影響城市的熱度。比如天安門廣場缺乏綠地和水面,它的熱島效應就很明顯。

  而在宏觀層面上,城市規(guī)劃還可能會間接影響全球氣候,因為城市規(guī)劃的好壞關系到城市的耗能,也就是碳排放。

  從城市的整體功能布局來看,人們日常活動范圍的尺度,直接決定碳排放的量。如果把城市當成一架機器去分區(qū),這邊是住宅,那邊是商業(yè),就必然要靠大量的交通流、大量的汽車來解決人們日常的出行。汽車尾氣產(chǎn)生的溫室氣體,既直接影響城市熱島,也間接影響大的氣候變化。
  新聞觀點:除了熱島效應,汽車尾氣也是?“霧霾”的一個主要原因。

  俞孔堅:對,溫度只是一方面。“熱島”、空氣、水,這三個方面實際上互相關聯(lián)的。前段時間大家討論霧霾,后來討論城市內澇,現(xiàn)在又討論溫度。這就像人生病一樣,“發(fā)燒”只是一個癥狀,病源并不是溫度高,而可能是腎出了問題,或者是呼吸道系統(tǒng)出了問題,或者是血液系統(tǒng)病變了。同樣,霧霾也只是一個表面的病癥,問題在哪兒呢?

  在于城市生態(tài)機能的整體喪失,城市失去了自身的調節(jié)的能力。
?
  奧林匹克公園在亞洲都算最大的了,但并不在居民的密集區(qū)域
?
  新聞觀點:霧霾、內澇和日益嚴重的“熱島”,是同一個“城市病體”的不同癥狀?

  俞孔堅:系統(tǒng)的看,北京缺水和氣溫的升高也有相關性。水的熱容很大,蒸發(fā)能吸收大量的熱,本來濕地和林子能把水蓄起來;但現(xiàn)在因為內澇的問題,每年北京都希望能在降雨之后把雨水快速排掉。另一方面,北京的地下水每年在喪失,一年降一到兩米,地下水的下降也導致整個城市自然系統(tǒng)的調節(jié)能力下降。

  水系、濕地、林子、農田,這些自然元素構成了一個系統(tǒng),為城市提供包括“空調”在內的各種生態(tài)“服務”,我把這個自然系統(tǒng)叫做“生態(tài)基礎設施”。它的質量和格局,決定城市的環(huán)境的質量,決定它對城市溫度、大氣和水旱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
我們現(xiàn)在的“空調”是通過人工技術獲得對小環(huán)境的改善,對大環(huán)境沒有改善,還會更壞;但生態(tài)的“空調”系統(tǒng)調節(jié)氣溫是“免費”的。

  新聞觀點:最近幾年,人們越來越重視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問題,城市的建設也一直在朝這方面努力。

  俞孔堅:我們的城市建設有很多成就,但也存在著很多誤區(qū)。

  從整體來看,北京綠化的量很大,但是真正讓居民直接接觸到的綠地,沒有想象中那么多,格局不完善。比如朝陽公園和奧林匹克公園在亞洲都算最大的了,但并不在居民的密集區(qū)域,對居民的可達性并不是很好,沒有為沒有為更多的城市居民的日?;顒雍蜕钐峁└玫姆?。

  北京有個非常好的傳統(tǒng),就是在四合院里種樹,所以老城區(qū)盡管密度很高,但街道上很陰涼。比如鼓樓西街,路上都是大槐樹,天氣再熱,你走到林下,還是在人的忍受范圍之內;一是樹木遮掉了陽光,二是樹葉的蒸騰吸收大量的熱,營造出一種微氣候環(huán)境。

  綠地的分布不合理,綠化就不能直接改善人的居住環(huán)境。生態(tài)基礎設施要直接跟人的日?;顒影l(fā)生關系,綠地應該溶解在城市里,溶解到街道、社區(qū)、辦公場所當中。

  同時,綠地本身的質量也直接影響效益。大家可以觀察一下,這幾年包括北京在內,很多城市的綠化都是美化搞的多,草地、花壇、小橋流水、太湖石??但實際上起最大作用的是樹木、林子,能夠把地下水抽上來蒸騰降溫,同時庇護人,這是最有效的。
?
  綠化隔離帶變成下凹式綠地,就能把大量雨水留下來
?
  新聞觀點:從城市規(guī)劃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

  俞孔堅:治“病”不是單純治這個表面病征,而是要解決根源。我們要把城市當成一個系統(tǒng),這些“城市病”也需要系統(tǒng)的、綜合的解決,而不是單一的應對。

  比如前段時間一說到澇,馬上就挖地下儲水箱、做大水泥管道排水,這就是單一解決問題的思路。把水排掉,意味著我們的地下水越來越虧空,每年北京排掉40億立方米的雨水,而我們南水北調的能力也就30億立方米,北京永遠都在缺水。

  類似的,因為堵車,路越修越寬,人在戶外更難受,騎車沒地方,步行不舒服,更多的人要開車,又增加碳排放,加劇“熱島”。這種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機械思維,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如果把城市作為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來看待,就要通過提高城市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提高城市自身的“免疫力”來解決問題?!白ナ帧痹谀膬耗??就是建立生態(tài)安全格局,形成一個綠色的生態(tài)基礎設施。

  我們現(xiàn)在有一個灰色基礎設施,比如路網(wǎng)、電網(wǎng)、排水管,是靠人工、水泥、能源去建設、維護的,這個系統(tǒng)需要浪費很大的能源,而且是單一的解決問題。而綜合的生態(tài)基礎設施,水系、綠地、自行車系統(tǒng)、步行系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廊道??整合在一起,能夠很大程度綜合而且“免費”地解決這些問題。

  新聞觀點:就北京而言,您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來進行“生態(tài)基礎設施”的建設呢?

  俞孔堅:我一直在倡導“反規(guī)劃”,反過來做規(guī)劃,要圍繞生態(tài)安全格局和生態(tài)基礎設施來進行城市規(guī)劃。

  城市的布局要利用自然,功能布局要綜合,土地要混合使用,不能搞單一功能的居住區(qū)、科技園區(qū)或體育園區(qū)等等,這樣會大大增加人們的出行量。單一考慮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中心、園區(qū)、大建筑都極其耗能,而耗能是跟溫度直接相關的。解決這些問題并不難,難在決策需要科學、綜合的思維模式。

  我們最近與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合作,給北京市做了一個“生態(tài)安全格局”的規(guī)劃研究,其中最關鍵的是通過近年來開展的“百萬畝造林”和生態(tài)用地的保護和恢復,來實現(xiàn)一個生態(tài)基礎設施,一個綠色的網(wǎng)絡,使有助于綜合地解決城市的澇災、地下水的回補、城市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以及綠色出行等問題,維護北京城市生態(tài)機能的健康性。

  許多具體的生態(tài)措施也有助于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改善。比如,北京街上的綠化隔離帶可以改變斷面,下沉二十公分到半米,變成下凹式綠地,就能把大量雨水留下來。

  還有硬化的河道能不能砸掉,把排水的理念變成蓄水?現(xiàn)在渠道化的水泥河道,讓水滲不下去,地下水就得不到補給;河岸上重新種樹,沿北京的水系形成一個綠色的通勤網(wǎng)絡。最近,我們北大有30多位研究生正在對逐條河流進行研究,探討沿河建立城市綠道的可行性。
?
  城市文明需要學會欣賞“野草之美”
?
  新聞觀點:影響城市規(guī)劃的除了經(jīng)濟利益和思維方式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俞孔堅:人們的行為方式本身也是一個問題。

  現(xiàn)在人們依賴于人工環(huán)境,冬天在室內穿的很少,夏天呢?跟冬天穿的一樣,開大會的時候,西服革履,打著領帶,這就不利于節(jié)能,要解放?。?

  我們要美化城市,在節(jié)慶的時候,幾千萬甚至上億盆鮮花擺出來,如果這個錢拿來種樹,會怎么樣?而且這些擺花很多要在溫室里培養(yǎng),也要大量耗能。

  一些城市街上喜歡種銀杏,但銀杏樹冠不大,需要長很長時間才出遮蔭效果。拿北京來說,最合適的就是楊、柳、榆、槐、椿,這是北京最好的鄉(xiāng)土物種,但我們現(xiàn)在的審美觀是不欣賞這些,而是傾向于一些所謂“高雅化”的東西,我把這種審美叫“小腳美”。

  “十八大”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是“人的城市化”,就是要提高人的文明水平?!俺鞘小痹诶≌Z中就是“文明”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需要一種什么樣的城市文明?
我覺得我們需要新的美學和新的價值觀,學會欣賞“野草之美”,欣賞“大腳”的美,而不是矯揉造作的“小腳”美;尊重行人、尊重騎車的人,認為騎車最好,而不是開寶馬、奔馳最“優(yōu)秀”。
?
  【印象】讓景觀融入建筑
?
  在辦公室里穿著短袖襯衫和短褲的俞孔堅身體力行他的“大腳美學”,窗邊一米多高的綠植周圍積了厚厚的落葉,不曾清理,“很漂亮??!”俞孔堅說。

  “俞孔堅從很小就騎著水牛在農田里勞作。他記得他穿行在兩側種滿大豆、寬不足一米的水稻田埂上,他喜歡那種被植物圍繞的感覺?!惫鸫髮W設計學院《哈佛設計》的主編威廉姆o桑德斯(William?Saunders)在一篇關于俞的小傳里這樣寫道。

  多年之后,俞孔堅在自己位于北京的家中,也營造了這樣一種“被植物圍繞”的感覺。

  他把自家的兩個總計30平方米的陽臺一個改造成蔬菜園,專門為豌豆、南瓜和西葫蘆等攀爬類果蔬設計了木格柵系統(tǒng);另一個設計為“芳香園”,種了茉莉、梔子和夜來香。

  在客廳里,俞孔堅還用吸水石搭建了一面滿布苔蘚的生態(tài)墻,一個格柵系統(tǒng)為墻上蔓延出的葡萄藤提供了空間。呈臺地式分布的種植槽由生銹的鋼板制成,底部預留了水箱,用來儲存從屋頂收集的雨水,兼有灌溉植物和補充跌水的作用。

  俞孔堅說,這個夏天,自己家里沒開過空調。

  在他看來,讓景觀融入建筑是一個完全可以推廣的做法,比如讓北京各種可能的建筑立面都布滿爬山虎:“如果屋頂和墻面綠化了,會大大改善熱輻射?,F(xiàn)在芝加哥、華盛頓、洛杉磯這些城市正在發(fā)起‘綠色屋頂’運動,就是這個目的。”

  “城市景觀是人類的欲望和理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庇峥讏詤拹簞澠瞥鞘性屑±硇藿ǖ摹熬坝^大道”,厭惡熱衷拋光大理石和花崗巖卻使行人舉步維艱的“城市廣場”,厭惡被截彎取直完全渠道化的城市水系--而這些正是在當下的大小城市中不斷復制的景觀。

  “關于北京,我有幾個比較調侃性的的建議,比如天安門廣場種片林子,把鳥巢改成農貿市場,讓我們的城市和建筑更綠色。”俞孔堅笑著說。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