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訪談  /  正文

張欣:一個偉大城市的魅力

admin 2004-07-02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張欣,1965出生于北京。1990畢業(yè)于蘇塞克斯大學(SussexUniversity),獲經(jīng)濟學學士學位;1992畢業(yè)于劍橋大學(CambridgeUniversity),獲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1992就職于美國華爾街高盛
  張欣,1965出生于北京。1990畢業(yè)于蘇塞克斯大學(SussexUniversity),獲經(jīng)濟學學士學位;1992畢業(yè)于劍橋大學(CambridgeUniversity),獲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1992就職于美國華爾街高盛銀行(GoldmanSachs),后加入旅行家集團(TravelersGroup);1995年回北京與丈夫潘石屹共同創(chuàng)建紅石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2002年,以“建筑師走廊”(后更名“長城腳下的公社”)榮獲威尼斯雙年展大獎。   我們經(jīng)常在各種雜志上讀到世界各大城市的評比,誰是最舒適的城市,誰是最適合居住的城市,等等。我記憶中被選中的城市有美國的匹茲堡, 加拿大的溫哥華,瑞士的蘇黎世......這些入選的城市的確有他們各自的魅力,但總難免讓人感覺單調、乏味。 與之相比,人們還是向往到那些偉大的城市去,去紐約、去巴黎、去倫敦。   一個偉大城市有什么特點?   他們都有悠久的歷史故事,傳奇的政治人物,令人向往的文化藝術活動和熙熙攘攘的商業(yè)經(jīng)濟繁華。我們總能在偉大的城市中找到豐富的人文文化、獨特的自我個性和強大的包容性;我們總能遇到那些帶著各種夢想,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這些人的交流、碰撞給偉大城市帶來了無限魅力。而這些思想、碰撞又推動了偉大城市的發(fā)展,這就是城市的靈魂。   北京是很獨特的,我記憶中就有過好幾個面孔。   我小的時候,北京的市中心就是天安門,所有和北京這個城市有關的事都發(fā)生在天安門——加入少先隊是在天安門,國慶的慶典活動是在天安門,悼念毛主席逝世是在天安門,外地人到北京都到天安門廣場照相留念。 那時侯,我們的國家是政治化的,我們的生活是政治化的,我們活動的場所也是政治化的。   我們也都從照片上見過解放前老北京的面貌,前門一帶是市中心,繁華熱鬧。那時的人都梳著辮子,坐著轎子,離我們好像很遙遠。   北京人幽默、愛玩、愛聊天、愛吹牛、愛看人、也愛被人看。 北京人喜歡文化、藝術,這種氛圍一直就有,所以文化人、藝術家喜歡呆在北京、混在北京。   北京人喜歡政治,出租車司機都能侃幾句“兩會”和政治上的花邊新聞,聽上去似乎誰都認識幾個部長、市長、外國大使。外國記者在一起話題一定是政治,誰上臺誰下臺永遠是他們關心的課題。   北京的魅力就在于她的“雜”、“大”、“?!?,在于她的沒有章法,沒有秩序,閑人多,外來人多。豎著看歷史很遠,橫著看今天很廣。   什么是北京當代文明的精神?北京將變成什么樣子?   北京在巨變,在這片熱火朝天的都市營造中,什么是北京當代文明的精神?北京將變成什么樣子? 9·11后,全世界都在反省,人們開始懷疑像征權力的標志性建筑的存在意義。如果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 是工業(yè)文明的標志,世貿(mào)中心是美國精神的標志,遍布亞洲城市的世界最高建筑是新財富的標志,那么北京這座文化古都經(jīng)歷了歷朝歷代的演變,現(xiàn)在也并沒有很多財富的時候,是否要急于顯富?是否要急于建設各種各樣的標志性建筑?我認為恰恰相反,在倡導個性化信息時代的今天,北京大都會的建設應該是強調多元化,多層次的豐富性。我們的社會從政治化轉向商業(yè)化,活動變了,生活方式變了,場所也在變。城里的人交流需要消費場所,他們到餐廳去,到酒吧去,到書店去。消費的需求有了,消費的場所卻還沒有系統(tǒng)地建設,于是自然生長了三里屯酒吧街,后海的街區(qū),賣服裝的秀水街。這些沒有被系統(tǒng)地設計規(guī)劃過的街區(qū)自然有他們獨特的魅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地方多半基礎設施簡陋,衛(wèi)生條件差,交通堵塞,沒有物業(yè)管理,沒有統(tǒng)一有效的品牌推廣,就像路邊的小花,自然隨意,清新誘人,但終究不能形成有氣勢的景觀。 文明是在自然中加上肥料,加上營養(yǎng)而派生出來的,人類的文明從來都是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新的文明。   什么樣的建筑能承載北京這個偉大城市的靈魂?   于是我們就面臨著: 什么樣的建筑能承載北京這個偉大城市的靈魂? 什么樣的場所能容納那些帶著各種夢想,來自五湖四海的人? 包容、豐富、混合就應當是北京都市營造的特點,就應當是北京城市規(guī)劃的思想,就是這個偉大城市的個性。政治化的城市建設尺度都很大,政治時代活動形式靠集體,街道一定要特別寬,廣場一定要特別大。經(jīng)濟型的社會是要刺激消費,個性化是刺激點,因而城市規(guī)劃的尺度要小,要豐富,才能適應各種群體。Small is beautiful.   當建設建外SOHO的機會來臨時,我們特別激動,也格外小心。在城市中心建設這么大規(guī)模的項目,她的規(guī)模和人口密度就是一個小城市,她無疑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能量聚集,做的不好就可能是巨大的災難。我一直認為在建設開發(fā)中,土地只是工業(yè)生產(chǎn)的元素之一,任何時候花錢就能買來,關鍵是有沒有能力把各種創(chuàng)造性資源組合起來,變成一個產(chǎn)品,有效的推廣到社會當中去。這里有兩個要素:第一,怎樣去發(fā)掘每一個個體身上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造力;第二,怎樣把有限的個體創(chuàng)造力變成集體創(chuàng)造力。這個區(qū)別就好比是從自然生長的三里屯酒吧街和精心規(guī)劃的建外SOHO。   建外SOHO的精神是無中心,多層次,混合就是活力 (multi-center, multi-layer, multi-entrance, multi-view)。沒有大的中心花園、廣場,大的建筑營造出的是小的感覺,小的場所卻有大的氣度。建筑設計的手法是迷宮一樣的街區(qū)小城,城里到處都有小廣場(piazza), 兩層的隨意上下的花園,蜿蜒的小橋,小街,抬頭望去是高高的、透明的玻璃樓。   去過威尼斯的人都贊嘆這城市“特別小”的尺度,這是給行人造的城市,給商店造的城市,人走在小街上常常要與別人擦肩而過,碰到時還要相互微笑,那種特殊的交流方式真好。每一個小廣場都很像,又不太像,在這里逛的人要靠商店的不同來認路,每一條街,每一個piazza的個性都是由那里的商店,餐廳,小飯店形成。有時候去一個piazza覺得不起眼,但第二年再去發(fā)現(xiàn)全變了,熱鬧起來了,就因為新開了幾家有意思的商店。建外SOHO營造的就是這種狀態(tài)、這種意境,但形式是現(xiàn)代的,規(guī)模當然要比威尼斯小得多。   脫去了灰色的中山裝,放下了熟悉的自行車,北京人帶著一貫的自信,坐在自己新建的城市里,開始過起和紐約客,巴黎人,倫敦人很像的生活。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