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  /  訪談  /  正文

景觀設計專家俞孔堅:“濟南城市景觀特色在消失”

admin 2004-12-01 來源:景觀中國網
  高樓大廈不是城市“現代性”的標志,“城市化妝運動”正面臨審美標準的缺失;我們的城市缺少審美“定力”,乃因為存在一個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我們往往以難以抑制的主觀
  高樓大廈不是城市“現代性”的標志,“城市化妝運動”正面臨審美標準的缺失;我們的城市缺少審美“定力”,乃因為存在一個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我們往往以難以抑制的主觀目的來放任對自然的改變,這就造成了人地關系的空前危機;市長不是決定城市要建什么,而是決定不建什么;濟南有這么好的環(huán)境,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濟南都做不好,中國就很少有城市能做好。?

  呼喚“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

  在改革開放后的20多年間,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加快,城市膨脹了。中國幾乎所有城市的景觀都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舊有的東西——難以計數的有價值以及尚未來得及認識其價值的街區(qū)、建筑構成的獨特的城市景觀土崩瓦解,令人觸目驚心。?

  聳立起來的是什么呢?西方發(fā)達國家式的高樓,金碧輝煌的假古董式民族建筑,海市蜃樓般的大廣場,大住宅區(qū)。?白云藍天陽光青磚的民居生活逐漸消失,代之以終日以燈采光的城堡式生活。多少年之后,人們忽然發(fā)現,我們的城市仿佛都穿上了“標志服”。?

  最近,著名作家也是民俗專家的馮驥才先生,在《人民日報》撰文對當今的城市風格雷同現象一一列述:?

  一個城市一個大廣場,連小縣城也建廣場。這些廣場夏天酷日暴曬,冬天寒風回蕩。?

  羅馬柱:廣場必有噴泉和一排羅馬柱。誰也不知這種舶來的羅馬柱是干什么的。?

  高樓大廈:最雷同莫過于這些大家伙了。細長的、圓柱式的、尖的、金的、純玻璃的、帶旋轉餐廳的,而且愈高愈威風,看上去全是“國際大都市”了。?

  煙花燈:一種仿照煙花的裝飾燈,從江南到塞北,無一座城市沒有,到處閃爍不停。?

  水泥樹:用自來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塑大樹,噴上綠漆,到處可見。北方城市還常常用水泥在街頭造一棵大榕樹或幾株南國風情的椰子樹。?

  白瓷磚:全國各地尤其是小城鎮(zhèn)的房屋差不多全用瓷磚把外墻貼滿,而且多為白色,有人戲稱做“廁所磚”……?

  從不講功能林立的高樓到沒有章法的飛檐翹角再到無視自然之美而盲目追求的城市大格局,究竟什么樣的城市才是美的?我們這個曾經創(chuàng)造過人類偉大文明的民族,在城市景觀的追求上,似乎正面臨著審美標準的缺失。?

  今年41歲的俞孔堅是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1997年自哈佛大學以設計學博士身份回國后,大量城市所表現出的“景觀病”使他深感震驚。中國景觀設計界便響起了他尖銳的批評之聲。他努力找出癥結,不遺余力地四處奔走傳播自己的主張,其著作《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一書所闡述的觀點正在為許多地方行政官員所接受。其代表作之一,中山市岐江公園——一個利用舊造船廠遺址建成了一個草蒲叢生、自然野趣與現代工業(yè)文明渾然結合的公園,獲得2002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協(xié)會榮譽設計獎。?

  11月4日晚,應邀去哈爾濱舉辦講座的俞孔堅教授,在當地的瑪迭爾賓館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采訪。?

  為什么我們的城市,今天以高樓為美,明天以假古董建筑為美,后天又以大廣場為美,顯得缺少審美“定力”??

  這是因為存在一個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吧矸荨迸c“文化”認同危機是我們的城市景觀“不倫不類”的根源。中華民族有煌煌5000年文明史,我們的身份便是帝王們的紫禁城、大運河以及無數同胞血汗構筑成的長城。這種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是很鮮明的。然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開始,文化認同危機也就開始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挫敗使中國人有了“器不如人”、“技不如人”的反思;“五四”的先賢們意識到中華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問題。發(fā)展到極端,“全盤西化”就成了五四運動的標志性口號。至2004年止的29項世界遺產,除了4項為自然遺產,大都是封建帝王的宮苑、墳墓、廟宇等。我們當然要珍惜歷史遺產,但現代中國人難道還要繼續(xù)這種文化認同嗎?我們當代的文化認同又應是什么呢?在封閉多年打開國門之后,西方世界和我們的落差再次凸顯:在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人的民族身份到底何在?揮之不去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曲徑通幽,與橫行于中國城市的化妝運動雜交,再配以西方巴洛克的腐朽基因,附會以古羅馬廢墟和圓明園廢墟的亡靈,就生出了一個個中國當代城市景觀的怪胎。許多人也開始認同所謂“最現代”的建筑和景觀。城市景觀建設中的貪大求洋、歐陸風無不是這種危機的表現。城市景觀是意識形態(tài)及審美趣味的符號。民族身份、民族文化認同的游移,是城市景觀現狀的反映。?

  現實是,我們對自然形態(tài)越來越不珍惜,往往以難以抑制的主觀目的,來放任對自然的改變,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

  這正是我要談的另一危機“人地關系危機”。以北京1984年和2003年的影像對比為例,你可以感到中國城市的發(fā)現毫無節(jié)制,其蔓延的速度又是多么快。這源于另一種認同——看看未來北京和上海的電腦模擬圖,它們對紐約及中國香港的認同度昭示了中國城市的未來。再看看那被填掉的、污染的以及被“硬化”的河流,中國人地關系面臨空前的危機。是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加劇了這一危機。原來的農田、自然林地、草地等多種多樣的土地鑲嵌都成了單一的城區(qū),在無知無畏的態(tài)度下,這種變化所帶來的民族生存空間的危機、國土生態(tài)安全危機是史無前例的。?

  我們的城市景觀越來越氣勢“恢弘”,每座城市都在不遺余力地“向現代化邁進”,這說明了什么??

  近幾年來,城市景觀的變化存在“展示性”的通病。城市景觀封建帝王意識太深了,集權意識太濃了,離百姓生活太遠了。我在別處多次談到,暴發(fā)戶加封建帝王式的城市景觀成為當今“城市美化運動”的主角。很多人錯誤地理解城市的現代性,事實上,是在用封建意識與帝國心態(tài)來建造一個所謂的現代化城市。為什么很多城市會修建歐洲式的廣場?很多城市都是這樣,一個政府大樓,一個大廣場,一條中軸線。而廣場的另一側可能就是流著臭水的平民街。這種風格在歐洲是君主王權的象征,這種城市景觀離百姓的生活太遠了。?

  廣場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景觀。城市廣場的人性與公民性早在歐洲巴洛克時代已經喪失,而在當今中國更是如此,隨著中國日益走向民主政治和平民化時代,廣場設計應當用進步的物質環(huán)境積極推進社會意識的進步,通過人性化設計,實現廣場人性與公民性的回歸。?

  說到“現代城市”,一百個國家大劇院,一個個央視大樓,一萬條“世紀大道”,十萬個“市政廣場”,百萬個以展示政績?yōu)槟康牡摹爸醒牍珗@”,都只能使我們的城市離平民越來越遠,離科學與民主越來越遠,離現代化愈來愈遠,離和諧的人地關系越來越遠。?

  城市景觀的雷同以及存在這么多的問題,我們有什么辦法嗎?我們怎樣才能從根本上遏止住??

  要反思殘留在人們頭腦中而又根深蒂固的四種思想。第一是長官意志。誰權大,誰說了算,是影響城市建設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第二是暴發(fā)戶意識。突然有了錢,而且來得太容易了,所以花起來也大手大腳,甚至“比著花”。修建大廣場,大馬路,在河底鋪大理石,這是典型的暴發(fā)戶心態(tài)。審美情趣太低,又有錢了,怎么辦?亂花!第三,克服小農意識。第四,最關鍵的是不尊重科學,缺乏理性的規(guī)劃思想。轟轟烈烈地搞招標,最后被選中的常常是最差的方案。請了好的設計師,結果卻由三流的評委來評審定奪。

  現在各級行政官員的學歷程度、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但表現在“政績工程”上的審美趣味為什么難以令人信服??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這反映了我們的教育不是“全面教育”。學位越來越高,但可能拿的是“工程學士”、經濟學博士,往往缺少人文修養(yǎng)。文學是最基本的一種修養(yǎng),學位雖高,但審美趣味沒有提高。所以就出現了大壩越來越高,動輒用水泥來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很嚴峻的問題:素質教育問題。?

  當然,也有根深蒂固的集權意識問題。為了展示政績,用這種觀點去指導其審美趣味,城市景觀是意識形態(tài)的符號,如果是個“農民市長”,那么這個城市景觀就反映農民的心態(tài),如果是個“官本位市長”,那么,領導喜歡什么,那他那個城市就會建成什么樣子。?

  您認為濟南的情況怎樣?在山東做項目了嗎??

  我去過濟南大約5次,濟南有很好的環(huán)境條件,可以建成非常漂亮的城市,但是也和其他有些城市一樣,其特色也在慢慢消失。我在山東做的案例比較少,在南方多一些,因為南方城市比較容易接受新觀念。濟南有這么好的環(huán)境,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濟南都做不好,中國就很少有城市能做好。我今年9月還到趵突泉看了看,我認為大有文章可做。濟南有這么大一個廣場,又叫泉城廣場,泉水流到泉城廣場北側卻白白地排走了。?

  我們在章丘做了一個項目,將一條叫“北溝”的泉水河建成開放性的市民休閑公園。我們用的生態(tài)理念是“清水”。?

  您為什么一再表示希望媒體能引導“決策者”走向“正路”??

  城市的決策者都是想把城市建設好的,但他們往往不知道應當怎樣建才好。這就容易出問題。媒體要引導出一個健康的城市之路,不要老是報道哪個城市建了一個“巨大的廣場”,“建了世界第幾高樓”,媒體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媒體商業(yè)化太厲害了,反而忘掉了自己的責任,現在打開報紙,看看有多少房地產廣告,打的字眼都是“歐陸花園”、“豪華世界”等等,誤導了讀者的價值取向。?

  高樓大廈當然不是城市“現代性”的標志,那么您認為什么是當今中國城市的現代性呢??

  一座城市應當首先將民眾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把城市生態(tài)放在第一位,把環(huán)境放在第一位,把人文的品位、修養(yǎng)放在第一位??茖W地建設城市有兩個方面:一是城市社會學的,也就是要關懷城市居民,科學地建設城市不僅僅只是造一個景觀,造一座大樓,造一條大道和大廣場。它要關注和解決城市的社會問題。當務之急不是把廣場建得多寬,而是把水、空氣弄干凈。把城市建成一個休閑的場所,一個散步的場所,一個騎自行車的場所。把樸素的、平民化的東西先做好。而不是去搞大而無當、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

  怎樣才是健康的城市審美觀?如何找回中國城市景觀失去的自我??

  善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倡導“足下文化”及“野草之美”。足下文化就是回到平常,尊重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平常中國人的生活,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從平常和當代生活中找回屬于當代中華民族的自己的身份,它的對面就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中國古典,巴洛克式的西方古典,帝國主義和殖民文化的西方現代,那些強調形式主義和紀念性的、無病呻吟的城市化妝。?

  野草之美,就是回到土地,尊重和善待與適應土地。以自然過程,回到完全意義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的經濟或其他意義上的土地。土地是需要科學地解讀和規(guī)劃的生命系統(tǒng),重建人地關系的和諧。(完)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