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張正春專訪:不后悔質(zhì)疑圓明園防滲工程
admin
2006-01-10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決策》:如果再給您一次選擇機會,您還會義無返顧地去質(zhì)疑圓明園防滲工程嗎? 張正春:我從來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這是毫無疑問的。 圓明園防滲工程的設(shè)計規(guī)劃思路
《決策》:如果再給您一次選擇機會,您還會義無返顧地去質(zhì)疑圓明園防滲工程嗎?
張正春:我從來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這是毫無疑問的。
?
圓明園防滲工程的設(shè)計規(guī)劃思路是錯誤的,它不僅嚴重破壞了圓明園的生態(tài)景觀,同時徹底破壞了圓明園古典山水園林的藝術(shù)風格,對于圓明園的園林風貌和文化遺產(chǎn)整體性價值的破壞都是非常嚴重的。如果這個錯誤的工程實施下去,整個圓明園將會面臨滅頂之災,我想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公民都會象我一樣站出來質(zhì)疑這項工程。
《決策》:有句古老的西方諺語:有選擇就有痛苦,2005年春天的喧囂有沒有改變您的生活,您從這一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張正春:去年春天,我?guī)е约旱男聲肚嗖刂啊穪淼奖本瓉硐Mf服朋友們關(guān)注青藏高原的自然遺產(chǎn)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希望找到一個妥善保護青藏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方法。沒有想到,無意中引發(fā)了長達半年之久的“圓明園事件”。
在做出選擇的那一刻,我的行程和計劃就被徹底打亂了。為此我傾注了大量精力,也承擔了許多風險,失去了一些機遇。然而,在思想上、學術(shù)上獲得了巨大的收益,所得甚多、獲益匪淺,至于那些損失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由于利益沖突和觀念沖突,我個人和圓明園防滲工程一起成為新聞焦點,作為“新聞人物”,在得到各界朋友的支持和鼓勵的同時,也受到了激烈的批評、指責,對我構(gòu)成了巨大壓力。時過境遷,我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孔子說過:“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痹谖冶患ち遗u的過程中,體會到接受輿論監(jiān)督和良心考驗的特殊鍛煉,因此,“圓明園事件”對我個人的啟發(fā)和幫助是一種額外的收獲。對于正反兩方面的意見,對于從各個角度提出問題的朋友,無論多么尖銳,對我而言都是一種極其寶貴的磨礪和考驗。
《決策》:2005年國慶,游人在圓明園又可以行船戲水,長達半年之久的博弈似乎就此沉入水底,您會不會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淡忘這件事?
張正春:最近江蘇教育出版社出了一本新書,《尋找失落的圓明園》。這是一位臺灣歷史學家的著作,通過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中國人是不會忘記圓明園的。2005年春天所爆發(fā)的“圓明園事件”充分說明了一個事實,圓明園的無窮價值,圓明園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都是非常特殊的。
《決策》:在您承擔的以下幾種社會角色中,您最看重的是什么角色:學者、公民還是環(huán)保人士?
張正春:在我的大學時代,做一個學者就是我的夢想。大學畢業(yè)20年來,我投身社會實踐,做過許多事情,無論成敗得失,最滿意的仍然是做學問。三尺講臺一本書是我最得意的生涯。然而,我主張做學問要經(jīng)邦濟世,反對做學究死讀書。學問之道,在于明德修身,在于濟世度人。閉門造車,自我欣賞,有什么意義呢?所以,我個人的社會角色從來也沒有僅僅局限于所謂的“學者”。盡我所學,盡我所能,至于什么角色都無關(guān)緊要。
《決策》:您希望社會怎么評價您在“圓明園事件”中的作用?您認為公眾對您的總體評價公正嗎?
張正春:和一切必然事件的偶然性一樣,圓明園事件也具有某種偶然性,我只是碰巧趕上了一個關(guān)鍵時刻,碰巧觸動了引發(fā)整個事件的導火索。迄今為止,我因為質(zhì)疑“圓明園防滲工程”備受關(guān)注,額外的榮譽、過高的評價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激烈批評和嚴厲指責對我來說可謂全方位的考驗。
在“圓明園事件”中,我只是盡到了一個普通人應盡的一點義務,如果高標準來看,我做得其實很不夠,高低短長,我自己心里最清楚。
《決策》:從地方政府公共決策角度分析,您認為“圓明園事件”有什么樣的借鑒意義?
張正春:“圓明園事件”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單純性事件。由于圓明園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影響,使得2005年成為大眾關(guān)注公共決策的特殊年份。在我所經(jīng)歷的“圓明園事件”中,無論是公眾輿論的監(jiān)督,還是各方專家的爭論;無論是國家環(huán)??偩值沫h(huán)評“叫停”,還是激烈辯論的“聽證會”,方方面面的意見、形形色色的表現(xiàn),無一不反映出決策的特殊性、敏感性和復雜性。
任何一個公共決策說到底就是方案的選擇,在利益多元的時代,公共決策不可避免要面對利益交鋒和矛盾沖突,這就對決策者的判斷力和領(lǐng)導力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如何擇善而從最終得到一個妥善的方案,既需要決策者的決心與恒心,更需要充分的政策辯論。因為,沒有爭論、沒有監(jiān)督的公共決策會面臨很大的決策風險,在“圓明園事件”中,輿論監(jiān)督和公眾參與將防滲工程這項公共決策從危險的邊緣矯正過來。在此過程中,討論和批評有利于大大提高決策者的決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公眾的辨別能力,對于防止決策失誤和行政腐敗,對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公共決策的公信力都具有多方面的好處。
《決策》:您對2006年地方公共決策質(zhì)量有什么樣的期待?
張正春:無論是2003年的“非典”事件,還是2005年的“圓明園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輿論監(jiān)督和公眾參與都是有益無害的。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也是許多重大的公共決策將要出臺的年份,如何使我們政府的決策更加成熟,我想透過“圓明園事件”,有一點應該堅信,那就是公共決策在公眾參與中失去的只會是“枷鎖”,贏得的卻是另一個世界。
給Ta打個賞
相關(guān)訪談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