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訪談  /  正文

為藝術家設計建筑 讓建筑師實現(xiàn)藝術

admin 2006-08-10 來源:景觀中國網
  作為中央美院校園里體量最大的建筑,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設計學院教學樓站穩(wěn)了校園的東南角,即將在九月投入使用。這個兩萬多平方米的建筑是美院所有建筑中內部空間最豐富
  作為中央美院校園里體量最大的建筑,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設計學院教學樓站穩(wěn)了校園的東南角,即將在九月投入使用。這個兩萬多平方米的建筑是美院所有建筑中內部空間最豐富的一個。在它誕生的前前后后,建筑師和藝術家之間關于建筑、關于藝術的討論、分歧、爭執(zhí)、配合以及妥協(xié)不斷進行著。

  在不乏藝術家、藝術大師的中央美院,為建筑學院和設計學院建造教學樓,本身就是一項極具難度又極富挑戰(zhàn)性的工作:不僅因為這座教學樓要同時滿足建筑學院等多個院系的大部分教學需要,而且要得到美院上下那么多雙“藝術家的眼睛”的認可,稱得起“中央美術學院”的氛圍和名聲。

  起初,美院領導在全校師生范圍內開始征集設計方案,在20多位老師和不計其數(shù)的學生繪制的圖紙中,在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愷的協(xié)調下,一個相對“中庸”的方案被選中。用潘院長的話說,這個方案“不土不洋、不保守不先進”。也有人對這個方案頗有微詞,認為它“不夠藝術”、“體現(xiàn)不出美院的特點”。在教學樓整個的建設過程當中,這兩種聲音一直交織在一起,從沒有停息過。

  后來,一切矛盾與平衡的工作交與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師楊洲等,完成了讓一個天生就注定的矛盾體從圖紙到落成的工作。

  如今,樓蓋起來了,在即將開始的新學期中,它也將開始為美院師生服務。但是,圍繞建筑與藝術的爭論卻將繼續(xù)延續(xù)下去,甚至,永遠不會完結。

  建筑藝術不是藝術在建筑里的簡單映像

  潘公愷: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藝術家的建筑往往可操作性差

  有人問我,如果說是建一個藝術家自己用的樓,藝術家有滿腦子想法,自己搞一個設計方案,然后請一個結構師弄好之后就施工,這樣是不是可以實現(xiàn)兩者的結合?從我們這個樓的建設情況看,這種想法似乎不錯,但其實還是不行。

  藝術家的想法有時候創(chuàng)意很好,但確實有點不符合實際情況,在我們的裝修里面老師們不斷地提出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想法,雖然都不錯,但最終還是被攔下了。這是為什么呢?

  一方面,藝術家不考慮建筑的投資,他可能更多地關注于美觀,關注于方案的審美屬性和體現(xiàn)的美學風格,但卻忽略了這個方案是不是可行的,如果操作起來需要多大的投資;另外一個方面,同樣是因為更多地考慮了創(chuàng)意的新穎別致有個性,反而不容易考慮到建筑的持久性,畢竟對于一個建筑來講,它的作用不在于短時間的供人觀賞,還要滿足幾十年的使用需要,保證它的方便實用。

  ●對建筑來說,創(chuàng)意該有節(jié)制

  現(xiàn)在有很多人在談論建筑藝術時,都聲稱要表達某種主義、代表某個流派,而且一定要有非比尋常的“創(chuàng)意”,但事實上,現(xiàn)在藝術家對“創(chuàng)意”這個概念的理解也是有偏頗的。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哲學、美學上涌進來很多流派,一下子讓大家覺得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這樣情況下,就把西方藝術對于創(chuàng)意的理解這一節(jié)全部接受過來,卻沒有接受原因、沒有接受來龍去脈。西方在藝術當中把創(chuàng)意作為第一標準,這是現(xiàn)代主義階段的標準,在現(xiàn)代主義之前,創(chuàng)意不是第一標準,也不是唯一標準,創(chuàng)意只是標準當中很小的一部分。然而,這個過程我們沒學,我們只學了它的結果,就用結果代替過程,其實是不對的。而將它直接套進建筑設計里,就更容易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

  在我看來,創(chuàng)意的價值更多體現(xiàn)在個人價值上,它不一定適合公共產品的尺度。而如果想讓它們結合起來,最難的是把握創(chuàng)意的“度”,只有在一定的尺度和分寸的規(guī)約下,創(chuàng)意指導下的產品才可能具有實用的價值,而不會僅僅是一個空泛的概念、一個令人摸不清頭腦的“怪物”。就好像你在帽子工廠工作,不能說把帽子做成鞋子這是最高創(chuàng)意,這是跳槽,不叫創(chuàng)意,你得從帽子工廠辭職去鞋子工廠,可鞋子廠說你這算什么創(chuàng)意,上世紀50年代就做了,鞋子做成帽子不算創(chuàng)意,創(chuàng)意要在限定范圍中,如果創(chuàng)意失去限定,創(chuàng)意就沒什么價值了。?

  因此,在談論建筑藝術時,首先要設定的就是“建筑”這個底限,就是說我們先要把大的框子設定,這個框子就是實用性建筑,是一個公共性建筑,而不太可能是個人作為藝術作品的建筑。當我們?yōu)樗O計的東西南北限定了這樣一個“框子”之后,我們做的東西才可能會有意義,而不只是云里霧里、天馬行空。

  ●藝術不是建筑的全部

  現(xiàn)在,有很多人感嘆現(xiàn)代的建筑缺乏藝術性,這個時代再也產出不出像盧浮宮、凡爾賽宮、故宮那樣藝術境界極高的建筑作品。其實,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探討的是藝術的本質。

  藝術品應該有這樣一個基本特征,就是這個被看成藝術的對象不應該有任何功利用途,給人的感覺純粹是審美,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了。當然,并不是說有藝術感的物品都是沒有現(xiàn)實功用的,藝術品也有多種功能,有宣教的功能,還有認知的功能,審美只是特征之一,但這個特征是通過與實用功能脫離起作用,一旦脫離了,審美功能就開始凸顯。

  如果在建筑當中要強調藝術性,就是說在建筑當中要把它帶有審美功能的純粹無功利的這種審美形式和審美的能力運用到建筑設計當中去,但不等于要把其他功能都排開了,這個建筑才是前衛(wèi)建筑,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意思。換句話說,建筑應該包含藝術屬性,但藝術不是建筑的全部。

  ●優(yōu)秀建筑師是技術與藝術的互動

  藝術家和建筑師這在工程技術人員之間差距其實是人類感知世界兩種方式的差距。人類感知這個世界有兩種途徑,一個是感知,一個是認知。感到熱、感到疼這些是感知;而為什么熱、為什么疼,這些是認知、是知識。感知和認知是不一樣的,最初的東西叫感知,再發(fā)展下去就變成藝術感覺了,感覺好了,色彩感覺好了、空間感覺好了,就有向藝術家方向發(fā)展的潛力,但這種感覺是不能被論證的,不能量化、不能“教”出來的,只能在實踐過程當中練出來。

  反過來,在培養(yǎng)建筑師這類技術人員時,是人在認知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邏輯思維,認知以后開始有概念,在概念基礎上開始有推理,然后有邏輯。這個過程是可以論證的,是可以教的,它與藝術修養(yǎng)是兩種能力。

  中國在建筑師教育方面是有缺陷的。在西方主流國家大部分建筑師是工科院校畢業(yè)、小部分是美術學院出身,法國、美國大的美術學院都有建筑系,這批人出來以后和工科背景的建筑師人融合到一起效果比較好,他們能產生一種互動。而中國在1953年院系調整以后,美術學院建筑系統(tǒng)統(tǒng)并入工科,建筑師培養(yǎng)體系中缺了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也是現(xiàn)在很多建筑過于注重實用而忽略了歷史感、美術感和藝術持久性的原因之一。

  建筑要兼顧藝術價值和使用功能

  楊洲: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第九設計所所長助理

  建筑師受過美術教育,建筑又是城市中一道長期的風景,所以建筑師要為社會承擔責任。同時,建筑不僅要兼顧美學,還要照顧到它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等現(xiàn)實因素。比如美院的大斜街,我們原來設計的是平行的,院長提出要做出變化,我們就要考慮如何在做出變化的美感的同時不犧牲安全性,所以做了兩手準備,臺階拆了之后如果需要就還能做出來。現(xiàn)在的好多規(guī)范其實并不符合規(guī)范,建筑師需要思考如何讓不符合規(guī)范的東西通過一點小變化,就能夠滿足總體需求,同時盡量符合規(guī)范。

  現(xiàn)在大家對藝術有個誤解,認為藝術家的工作狀態(tài)是隨性而瀟灑的,可事實上做畫的過程非常痛苦,也是一個一點一滴地思考和精雕細琢的過程。包括做版畫和做雕塑都非常精致,藝術家的瀟灑勁其實只是給別人造成的一種假象。

  而藝術確實是能夠真正留下歷史印記的東西。很多建筑的使用功能喪失了,但因其藝術價值還在,還是偉大而不朽的。比如盧浮宮和故宮,現(xiàn)在的使用功能和當初建成的時候完全不一樣。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房子蓋了20年就得拆掉,為什么?我認為可能就是太“邏輯”了。那樣的建筑,即使在建造時確實代表著當時的技術和人們的看法,可如果沒有藝術價值,不能體現(xiàn)一座建筑最本質的精神,是不能夠超越時間而存在的。所以我們在做建筑的時候要抓本質,這一點在現(xiàn)在的建筑教育中也應該有所改善。

  建筑師和藝術家這兩類人都是很自我的,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比較融洽的結合點,是學界應該重視起來的問題?,F(xiàn)在我們的建筑教育是單純地教給學生一個結果,有些時候甚至只是結果的影子。對一個有影響力的建筑形成之前的故事一點都不了解,缺乏基本的歷史和文化積淀,這會影響建筑師對建筑的了解和把握。

  建筑師和藝術家都需要自然表達和理性認知

  李興鋼: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

  藝術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是建立在對事務本質的感性認識上的一種直接表達。而藝術家正是以此為職業(yè)的一群人,在藝術家身上經常能找到孩子似的創(chuàng)造性觀察力和純粹出自天性的表達,如果不是這樣,“藝術家”這個稱謂里就摻了水分。

  教育給人的發(fā)展架起梯子,但有時也會變成縛住人思維的一道鎖鏈。有的教育讓人離自己的天性越來越遠,從而不能敏感地把握住一個事務的本質,在表達上也會出現(xiàn)障礙。包括我們現(xiàn)在的建筑教育,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而對一個建筑師來說,藝術家會教給你一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所以我覺得建筑師跟藝術家打交道其實是很快樂的事,因為他們會不斷地提醒我什么是人的本性,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按照經驗去判斷。

  建筑師是什么角色,也值得反思。以前我們在大學教育階段,建筑系劃歸理工科,雖然在當時的歐洲是劃歸藝術院校,所以出現(xiàn)了建筑系的學生在工科院校里每天拿著畫板寫生的現(xiàn)象。然而這樣教育的結果并沒有讓建筑師成為藝術家。近十年左右,通過章詒等一批帶有西方教育理念的建筑師回國之后,帶動了一個思考,即建筑的本質是什么?建筑要解決什么基本問題?這個探討與藝術無關。最近我又在反思另外一個問題———建筑的理性會不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因為當建筑師對一個事物作出判斷的時候,我能看出他們眼睛里的質疑,他們要求邏輯支持,而每當這個時候我只好說我們不能純粹靠邏輯來做建筑。有本書講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和雕塑家的角色互換,無論建筑學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建筑師本身的屬性是不會變的,仍然有歷史屬性。同時建筑師在工作中的某個類似藝術家的階段,做事情也要抓住事務的本質,用人的可靠的天性盡量直接來表達。在這樣的時刻,建筑師和藝術家是沒有區(qū)別的。

  為什么以前的建筑師可以做雕塑、可以畫石壁畫?像達芬奇不但是出色的畫家,同時還是哲學家、思想家、詩人……我覺得所有的事物之間都是相通的,區(qū)別只在于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而已。雖然現(xiàn)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有些人專做藝術家,有些人專做建筑師,但我認為作為建筑師,還是需要讓自己有接近藝術家的時刻,不是接近藝術家的氣質和目的,而是用藝術家的方法接觸事務本質,進而用天性來表達。與此同時,藝術家也應該在適當關照建造本身的邏輯,不僅從單純的藝術眼光做作品,還要知道做這個作品的材料、工期等現(xiàn)實因素,這樣跟建筑師合作起來就沒有那么多極端。

  建筑要本分,還要靈動

  謝小凡:中央美術學院續(xù)建工程辦公室主任

  做什么都要“本分”,做教學樓就要符合教學樓的基本使用功能,這個思想貫穿了始終。建筑師需要比藝術家多考慮很多實際問題。而藝術家如果在設計建筑的時候缺乏對這些基本要素的考慮,就會出現(xiàn)工程實施上的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F(xiàn)在國外專門有人做這種策劃設計任務書的工作,而我們沒有這些專業(yè)工作,老師們甚至不知道一間教室需要多少千瓦的電,噪音要控制在多少分貝……目前中國在這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口。

  但是在這種嚴謹?shù)?、工程的建筑中還要做出靈動的空間感?!爸刃蛑杏徐`動”這種觀點貢獻了一種思想,它改變了中國人辦大學的模式,讓教室不僅僅是上課的場所,而是一個可以吸引學生的好玩兒的空間。這是建筑辦學體系上帶有思想性和革命性的挑戰(zhàn)。

  為什么要在美院成立建筑學系,培養(yǎng)有藝術家氣質的建筑師?我比較支持兩個觀點,第一是科學和藝術之間的關系,藝術家做事大多是非邏輯的,外觀上好看就行;而大多工科背景的建筑師又會在邏輯問題上思考得太多以至于失去了建筑的藝術感。這二者很好的配合和融通才是建筑系正確的發(fā)展方向。第二個問題是形式和本質的關系。中國的建筑師做出來的功能建筑基本如出一轍,比如說,海關全部是門,所有的法院內部構造都一樣,非常注重形式的統(tǒng)一。而藝術家則往往是在非邏輯、非常態(tài)的狀態(tài)下抓到事務本質性的東西。

  藝術家也應該有建筑師的實用精神

  楊洋:畫家,新梓堂藝術總監(jiān)

  大家都在講建筑師比藝術家更現(xiàn)實、更實用,但在我看來,藝術家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很瀟灑,但是做事的時候也應該有建筑師的精神,這兩種人互相應該可以理解———我指的是非常敬業(yè)的、有高度技能的優(yōu)秀藝術家。

  藝術家達到了一種精神境界的時候,他怎么樣從材料到主題,用最恰當?shù)姆绞桨阉雱?chuàng)作的觀念實現(xiàn)出來,這中間,藝術家需要具備的東西可能更多,包括在做個人作品展的時候,他首先要對出展的空間有一定的認識,不能說把所有事情都交給經紀人或者交給博物館,藝術家對放作品的博物館要有一定了解,他要知道自己的每件作品都放在博物館的哪個位置。而且,在堅持自己風格的同時,他同樣要了解他面對的是公眾,不是自己純粹的內心,現(xiàn)在的藝術家面對的人群更廣泛,不僅僅是幾個貴族,面對的是大眾,所以藝術家擔負的責任也更多。

  如果我只考慮個展,想干什么干什么,那么他的作品對這個時代而言也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

  建筑是很現(xiàn)實的東西

  褚平: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2A-1工作室主任

  建筑家和藝術家的對話是一件挺困難的事,藝術家考慮的事情更為感性,但卻永遠也不會盤算建筑家對整個工程的預期。而對于建筑師而言,他需要弄清楚的東西則更為現(xiàn)實和實際。就比如說,你要買寶馬,還是買夏利,還是來一個帕薩特就行,這中間的定位是有很大差別的。你要想買寶馬,首先要有買寶馬的錢,這是第一步;你還得養(yǎng)得起,你不能讓車子一年以后就不能用了,因此必須清潔、維護,一系列錢得往里投,你看你是否能支持這些費用。這些是建筑師考慮的事情。

  更進一步講,建筑師把建筑做完以后并非萬事大吉,甚至僅僅才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因為實際上建筑就是提供一個空間、提供一個背景,如果做的建筑本身就是作品,那么它就很難承載新的作品。建筑做完了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東西,它需要通過人在這里面活動來不斷完善、不斷添加,這才是一個整體過程,而不是蓋完就完了。所以建筑師除了費用和成本,也依然不能光想建筑本身的事,還要想到用處、藏品等等。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