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梁思成古建保護之路
admin
2006-11-27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編者按: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zhèn)”之稱的李莊,承載著太多的城市記憶,也留下了太多當代建筑精英的足跡。依托中國營造學社,李莊為培養(yǎng)華夏人才、傳承中華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
編者按: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zhèn)”之稱的李莊,承載著太多的城市記憶,也留下了太多當代建筑精英的足跡。依托中國營造學社,李莊為培養(yǎng)華夏人才、傳承中華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李莊走出的數(shù)十名院士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譜寫著時代的輝煌。
恰逢今年是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誕辰105周年,也是中國建筑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國營造學社停止工作60周年,10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成立60周年。今年4月,由中國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等多家單位聯(lián)合舉辦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動在四川宜賓李莊古鎮(zhèn)啟動,這一舉動在業(yè)內震動不小。中國營造學社曾有過輝煌,我們尤其應該記住那里的人和事,讓我們一同走近中國營造學社“社員”王世襄、劉致平和莫宗江,探索那份對往日的回憶、思念與感動。
抗戰(zhàn)時期,李莊在艱難的歷史條件下,毅然克服困難,在戰(zhàn)時為中國建筑學術界提供了一個“平靜”的學堂,從而形成了具有李莊特色的“中國學術李莊”的累累碩果。
營造學社在李莊
?
抗戰(zhàn)時期,建筑學家梁思成曾在李莊工作了4年。以梁思成為代表的一大批專家學者在李莊堅持“文化抗戰(zhàn)”,進行了大量的學術研究工作。60多年過去了,往事的回憶讓年過九旬的王世襄老人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原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王世襄,為李莊的抗戰(zhàn)貢獻做了準確定位:“李莊在抗戰(zhàn)時期是保護精英的堡壘,培育人才的基地?!绷核汲傻牡茏恿_哲文從建筑學的角度對李莊予以描述:“長江源頭千年古鎮(zhèn)圖,營造學社六載寒窗說?!蓖跏老搴土_哲文是中國營造學社“社員”中仍健在的兩位老者。
王世襄回憶說,李莊在四川宜賓市長江的南岸,因境內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莊”而得名。在我國古代就有“東有周莊,西有李莊”之說。李莊鎮(zhèn)有“九宮十八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旋螺殿、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和眾多的古民居四合院等。梁思成將旋螺殿、奎星閣、九龍石碑、百鶴窗譽為李莊“四絕”。
李莊在抗戰(zhàn)時期是一個“避風港”。為躲避戰(zhàn)亂,國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建處、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等學術機構共1萬多人相繼遷到李莊,使原本只有幾千人的小鎮(zhèn),一時間顯得熱鬧非凡。1930年,時任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朱啟鈐為進一步研究中國營造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在李莊時梁思成擔任學社法式部主任。之后,劉致平、莫宗江等人先后加入學社,組成了強有力的研究班子。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以后,連續(xù)幾年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古建筑實測考察工作,范圍遍及華北、中原及江南。直至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考察才不得不中斷,營造學社從此走上了漫漫南遷之路。歷經(jīng)武漢、長沙、昆明等地轉移之后,1940年,中國營造學社來到四川李莊,直至1946年離開,總共在李莊近6年時間。
建筑人才的滋養(yǎng)地
李莊,不僅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目光,還以其“中國建筑人才的滋養(yǎng)地”而世界聞名。已故古建專家劉致平、莫宗江就是這些建筑人才中曾擔任中國營造學社重要職務的兩位人物。
劉致平曾回憶說,1934年,受梁思成邀請來到中國營造學社,開始了他終生孜孜以求的工作――研究中國建筑及其歷史演變。或許,當初的劉致平并沒有想到,此舉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從此他與梁思成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開始,劉致平在學社的工作是輔助梁思成對《清工部工程做法》原文進行校正及文字注釋工作。這段時間,對劉致平來說收獲頗豐。他很快通過這一工作接受了前人的成果,弄通了清式工程做法及其建筑術語,并著重從建筑設計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建筑以及歷史演變。劉致平是一個善于思考并有創(chuàng)見的學者,梁思成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安排他對民居進行深入研究。劉致平果然不負重望,1941年,劉致平撰寫的《四川住宅建筑》一書,成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部民居研究方面佳作。
抗戰(zhàn)勝利后,劉致平隨梁思成到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建筑系并任教授。1958年,劉致平調到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梁思成評價說:“他一生的工作都極具開創(chuàng)性,如對于四川廣漢縣志部分的編修,是將現(xiàn)代建筑科學的研究方法,用于我國縣志的創(chuàng)舉?!倍鴧橇肩O則評價說:“劉致平對中國建筑研究別有蹊徑,是對中國建筑類型作系統(tǒng)研究的拓荒者。
已故古建專家莫宗江是梁思成的得意弟子。與劉致平境遇不同的是,莫宗江幼年喪母,10歲時父親因經(jīng)商失敗而棄家出走。莫宗江及其兄弟姐妹靠兄長的微薄收入生活,并因此失學。莫宗江是自學成才,練就一手好字。
據(jù)莫宗江回憶錄中描述,1931年,梁思成見莫宗江很有培養(yǎng)前途,就把他留在身邊做助理,并時常推薦他看一些優(yōu)秀的建筑書籍,還把弗萊徹的建筑史給莫宗江仔細琢磨,并告訴他,這本建筑史的插圖全部是由弗萊徹的助手所繪制,希望莫宗江好好學習,將來也能為他寫中國建筑史畫一套插圖。梁思成還示意莫宗江:“我們出的成果一定要達到世界的最高水平。”莫宗江領會了梁思成的教導,并為中國學術研究達到世界水平奮斗了一生。
營造學社與清華大學的淵源
中國營造學社與清華大學結緣是在1946年,那一年梁思成籌建了中國最早的建筑系——清華大學建筑系,中國營造學社更名為中國建筑研究所搬進清華大學。
據(jù)營造學社成員介紹,營造學社并入清華有諸多原因。一是因八年流亡特別是沒有固定的編制很難安心學術研究。二是因日本侵略者的劫掠,學社財力已空,連生計都難以維持。三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林徽因在為梁思成所著《清式營造則例》一書的結論中指出:中國古老建筑的新生命要靠新的建筑師和建筑學生,只靠過去學社吸收少數(shù)建筑系畢業(yè)生和招考吸引一些青年學徒是不行的。
梁思成、林徽因對潛心鉆研、實地勘察測繪多年,且卓有成果的營造學社非常眷戀,于是想出既要培養(yǎng)正規(guī)大學生,又要繼續(xù)不斷對古建筑進行勘察研究的辦法,即由清華大學與中國營造學社合辦中國建筑研究所,學社成員都是這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同時也可吸收建筑系的師生們參加。
吳良鏞評價中國營造學社的最大功績,是用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進行梳理和研究,并對如何正確地進行古建筑保護維修提出建議和設計方案。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說:“回顧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走過的歷程,我們?yōu)槟切﹥A注了畢生心血的前輩學者肅然起敬,而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堅定的信念、執(zhí)著的精神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中傳承和發(fā)揚?!?
《建筑創(chuàng)作》雜志社主編金磊說:“作為中國建筑學的搖籃,作為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前身,李莊應成為中國建筑教育的基地。因為它不僅僅是建筑的紀念碑,更是培養(yǎng)建筑人才披沙見金的意志與精神?!?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