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時事  /  正文

高科技“還原”古三峽

admin 2004-12-27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近日,復旦大學公布了對三峽古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研究結果。他們取得的大量科學證據(jù)表明:3000年來,三峽地區(qū)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變。   10年來,來自全國的各路專家學者匯集三峽,對
  近日,復旦大學公布了對三峽古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研究結果。他們取得的大量科學證據(jù)表明:3000年來,三峽地區(qū)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變。   10年來,來自全國的各路專家學者匯集三峽,對古代三峽開展了全方位立體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center]1 三峽變遷真實再現(xiàn)[/center] [img]/upload/news/20041227132829465.jpg[/img] [center]挖掘現(xiàn)場[/center]   茂密的櫟屬常綠闊葉林,溫帶和寒帶常見的松樹也混雜其間,瀕于滅絕的珍稀植物荷葉鐵線蕨遍地都是。這是復旦大學與中山大學合作,通過科學技術復原的東周時期萬州武陵鎮(zhèn)的場景。   考古專家依靠的是一種被叫做“孢粉分析”的技術。他們采集了古代遺址地層的泥土樣本,然后送進實驗室,尋找其中的花粉孢子,然后分析其種類。   孢子是花粉的堅果樣的外殼,雖然它小到用肉眼難以看見,卻有著驚人的硬度。里面的有機質腐爛后,它卻即使在酸性土壤中也能“獨善其身”,不被破壞。在石油和巖石中,也有它的蹤跡。由于每種植物的孢粉形狀都不一樣,科學家可以根據(jù)它的特性,判斷出它屬于什么植物。   在三峽,科學家從大寧河流域和萬州的5個遺址采集了孢粉進行分析,分別由中山大學和復旦大學考古隊采集,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檢測。   在萬州麻柳沱文化遺址,考古科學家從堆積最厚的東周地層采集孢粉,研究后發(fā)現(xiàn)了13個科/屬的植物?!捌渲邪岛退桑卜N木本科/屬;禾本科、藜科、莎草科3種草本植物;鳳尾蕨、三縫孢子、鐵線蕨等7種蕨類植物;以及環(huán)紋藻1種水生植物。”復旦大學教授、著名人類學家賈蘭坡的高徒、加拿大麥基爾大學人類學博士陳淳告訴記者,他們結合中山大學對“植硅石”的研究,發(fā)現(xiàn)東周時期三峽氣候較近現(xiàn)代要溫暖濕潤一些。   每株植物在生長中都要吸收礦物質,植物腐爛以后,便會留下植硅石。從植硅石形態(tài)的不同,科學家也可以分析出植被的情況,陳淳說,“這顯示萬州當時為一片亞熱帶植被景觀?!?   在位于大寧河邊的巫山林家碼頭遺址等地,科學家通過孢粉找到了洪水到來的證據(jù)。他們發(fā)現(xiàn),這里在東周時期,近河地帶生長著茂密的蒿草。   科學家通過這樣對各個時期地層的逐個研究,讓3000年來三峽的變遷得以真實再現(xiàn)。 [center]2 古三峽文化的分界線[/center] [img]/upload/news/20041227133850147.jpg[/img] [center]有關專家在現(xiàn)場[/center]   事實上,對三峽古環(huán)境的研究自三峽工程上馬之初就已經(jīng)開始。1994年,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先生對庫區(qū)部分遺址進行調查時,注意到造成瞿塘峽東西兩側遺跡的形成早晚有別。東側的巫山大溪遺址可上溯到舊石器時代,而西側要到新石器時代才有人類活動的明顯跡象。   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雖然瞿塘峽西側也發(fā)現(xiàn)了時代較早的地點,但是兩個地區(qū)的文化差異和發(fā)展不平衡是不爭的事實。東側的古人類遺址比較多,年代早;西側的遺址則較少,時間也普遍較晚。   周昆叔認為,由于崇山峻嶺的阻隔,長度僅8公里的瞿塘峽成了古代三峽文化的一條分界線。   考古工作者對比瞿塘峽東西兩邊的重要的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令人費解的“懸案”。雖然東邊遺址中缺乏漁網(wǎng)的遺留物———網(wǎng)墜,但卻有大量魚骨出土。在已消失的中堡島三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上百個深達1米、坑口直徑達2.6米的大型魚骨坑,里面堆滿魚骨。此外,本區(qū)出土的魚骨不僅在總體數(shù)量上,而且在個體尺寸上也遠遠超過了瞿塘峽以西的同類發(fā)現(xiàn)。相反,瞿塘峽以西常見有大量的網(wǎng)墜,但是遺址中卻不見大量魚骨堆積的情形。   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內首開先河,對萬州麻柳灣古墓群中出土的三具漢代尸骨進行了人骨微量元素測定。結果顯示,三位墓主人生前攝入的蛋白質很少,主要以植食為主,肉食比例較小,這似乎表明當?shù)鼐用癫⒉唤?jīng)常吃魚。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東邊居民靠什么捕魚?這些問題讓考古學者覺得匪夷所思。他們大膽推測:可能是瞿塘峽東側的先民捕撈魚類后,用于與西側先民交換糧食。事實真是這樣嗎?   越靠近水的地方,人類的遺址越多,因為古人沒有掌握汲水的技術以前,總是希望更加方便。但學者朱誠等研究發(fā)現(xiàn),三峽先民的居住面與河水面的相對,高度在波動中上升。這表明長江多次洪水讓人跟水“保持了一定的距離?!? [center]3 三峽文明的轉折[/center] [img]/upload/news/20041227133953590.jpg[/img] [center]孢粉分析[/center]   周昆叔先生曾注意到瞿塘峽東西兩側古文化存在差異??脊艑W家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從出土遺存觀察,瞿塘峽西側的古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農具和紡輪的數(shù)量和比例一直較小,農耕并不發(fā)達。由于絕大多數(shù)遺址分布在狹窄的長條形階地上,耕作面積非常有限,本來就不利于發(fā)展農業(yè)和生存大量人口。   另一方面,斧、錛等砍伐工具從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數(shù)量一直較多,意味著砍樹伐木是這一時期先民重要的工作。但是,砍伐工具逐年遞減———這暗示森林植被逐步在退化。在萬州麻柳沱遺址,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它除東周經(jīng)歷了一段興盛的時期,此后再不見昔日繁華。   在瞿塘峽以東的城背溪、大溪、屈家?guī)X等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砍伐器在出土的生產工具中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農具所占比重在20%以上,其他種類的工具很少,網(wǎng)墜幾乎沒有,說明農耕是主要的經(jīng)濟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工具數(shù)量和種類的變化反映了某種人地關系的緊張。湖北省考古所專家在中堡島遺址發(fā)現(xiàn),其大溪三期文化層的各類工具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成倍增長,表明生產活動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強化。到了四期,砍伐工具的百分比從46.2%增長到69.9%,似乎表明了人口壓力迫使人們進一步伐林開荒。同時,用于狩獵的石球數(shù)量也大量增長。此后,該遺址一蹶不振,生產工具到二里頭文化時期不僅在數(shù)量上大幅度減少,種類也由原來的20余種驟減至6種,先民逐漸廢棄了這里,遷往別處。在同屬大溪文化的宜昌清水灘新石器時代遺址,生產工具的變化也有類似的趨勢??脊湃藛T認為,這表明局部環(huán)境退化、資源枯竭帶來了經(jīng)濟衰敗。   秦漢以后,三峽地區(qū)的發(fā)展進程明顯滯后于周邊地區(qū)。漢代早期,成都平原的陶罐、豆、盂,銅釜等器物已很少見或消失,但在三峽仍然非?!傲餍小薄? [center]4 環(huán)境在逐步變遷[/center]   復旦等兩所高校的學者研究環(huán)境變化發(fā)現(xiàn),在位于巫山縣大昌鎮(zhèn)的涂家壩遺址,商周等早期存在較豐富的植硅石和草本植物,氣候暖濕,碳屑含量少。但中期除了存在大量草類外,出現(xiàn)了竹亞科的植硅石,但草本植物和碳屑含量明顯增多。“碳屑表明人類在不斷毀林開荒、擴大耕種。此外,他們可能還種植了大量的竹子?!睆偷┭芯咳藛T潘艷說。   而在巫山縣大昌鎮(zhèn)的張家灣遺址,東周還以喜濕的蕨類植物和木本植物為主,到了漢代則變成了溫帶落葉闊葉林———草原景觀;在近期,植被主要又由喜濕植物組成。研究人員認為,草地的擴張可能意味著強化開墾導致森林植被的退化;近期的喜濕植物可能反映了環(huán)境惡化導致經(jīng)常的洪水泛濫。   動物群的特點也指示了環(huán)境變遷。在巫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當時生活有爪哇犀、亞洲象、虎、豹等大中型野生動物,家畜有豬、水牛、黃牛、犬;萬州麻柳沱東周地層出土有梅花鹿、蘇門羚、獾、豪豬、野豬等,江里有中華鱘、龜及其他各種中小魚類、貝類,家畜有豬和犬。而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jīng)濟活動的強化,峽區(qū)的野生動物漸趨絕跡。元明時期象、犀等巨獸已遷往云南和我國境外,明清時期大熊貓、熊、虎等大型獸類向四周山地遷移,再后豹、野豬、猴等中型獸類大量減少和退出了三峽。 新聞縱深:   科技考古:為史料找到科學證據(jù)   陳淳認為,古代三峽的真實面貌得以還原,高科技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在光學顯微鏡下研究直徑僅10~200微米的孢粉粒,科學家相繼發(fā)現(xiàn)了元謀人的生存時代不會晚于早更新世;羅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匯水中心;黃土高原在先秦時約30%的森林覆蓋率和天然灌叢,被2000年來人口增加、過度開墾破壞。孢粉甚至還被用于研究恐龍的滅絕原因。   重慶市文物局人士介紹,三峽考古開展了大量跨學科聯(lián)合研究,充分利用了放射性碳素測年、沉積物分析、遙感、地理信息系統(tǒng)、動植物學、體質人類學、成分分析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遙感技術和探地雷達手段,使田野考古的規(guī)模、質量和效率大大提高;利用浮選法、硅酸體、孢粉分析方法復原古代植被,進而了解古代氣候的變化情況,以及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海平面升降、河流改道、土壤性質改變等變化,還可開展對古代農業(yè)起源與發(fā)展、先民食物結構等研究;使用碳十四測定古代人骨,確定食譜;通過DNA測試分析巴人等古代族群研究,拓寬了對古代三峽的研究領域,從不同層次和方位為探索、揭示長江三峽地區(qū)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