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cncwe.org)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wǎng)安備 110108000058號
在位于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緊鄰波特蘭州立大學的西南第12大街街道綠化改造項目中,步行區(qū)設計巧妙地將街道雨洪管理和再利用融入其中,并成為支撐街道新景觀的重要元素。該項目也因此獲得2006年
ASLA綜合設計榮譽大獎。作為以自然途徑利用城市雨水的一項舉措,“綠色街道”項目將之前位于人行道和街道路邊之間的很多“荒地”重新利用起來,借助在其中栽種的多種植物,在形成一個包括收集、滯留、清潔、滲透等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統(tǒng)的同時,營造出自然優(yōu)美的街道景致。此外,該項目也向公眾展示了如何利用市區(qū)街道新建和現(xiàn)有元素營造全新的自然環(huán)境,并使居住者從中獲益。而獨特的雨洪管理設計流程更是讓設計公司、開放商、政府決策者和普通居民都參與進來,拉近了他們的距離。
整個設計的精彩之處就是4個看似平常的植物種植池。街道上的雨水經(jīng)過在種植池邊沿設計的30厘米的入口進入種植池,池內(nèi)土壤滲水速度是每小時10厘米,當種植池內(nèi)的水面達到15厘米,該種植池將無法繼續(xù)收集雨水,多余的雨水將從另一個相同寬度的出口流到街道上,之后再流入第二個種植池,以此類推到第4個種植池。當?shù)?個種植池也達到飽和時,多余的雨水將流入現(xiàn)有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統(tǒng)。
該項目設計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zhàn),其中就包括在找到充足的空間設置種植池的同時,盡量避免其形成的新景觀與街道其他景致發(fā)生沖突。將步行區(qū)、街邊停車場、行道樹、景觀、道路照明設備、標識以及種植池全部包含在這個寬2.4米的局部空間里,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程。為此,設計師首先設計了一個用沙子混合水泥磚鋪裝的0.9米寬的停車出口區(qū),使車輛與種植池保留一段空間距離,這樣人們在進入車輛時就不會危及種植池內(nèi)的植物。此外,每一個種植池之間都設置了一條與之垂直的小路,于是,步行者不必走很遠就能靠近他們的汽車或直接步入設置在種植池另一側(cè)的步行區(qū)。
成排栽種在種植池內(nèi)、產(chǎn)自當?shù)氐囊粎矃矡粜牟菰谟旰楣芾砩掀鸬脚e足輕重的作用。挺拔的外形有效減緩雨水流淌速度,強勁的根系可以很好的吸收水分。葉片生長形成的自然傾斜角度恰好能夠固定掉落在池中的落葉、枯枝和枯草。藍果樹憑借較強的耐潮濕和干旱的特性以及秋季美麗的色彩被設計師選為行道樹,并將其栽種在最顯眼的位置———種植池的中心處。
為了使設計更加完美,一些特殊的細節(jié)處理也被應用進來。如安裝在種植池雨水出入口處、極具裝飾性的溝壑裝格柵,在美化地面景觀的同時,也將雨水很自然地引入和引出種植池。沙子混合水泥磚鋪設的停車出口區(qū)又以很清晰自然且具有藝術(shù)效果的方式與步行區(qū)區(qū)分開來。種植池兩邊側(cè)墻栽種的幾叢植物以很柔和的方式定義著通向步行區(qū)的小路的邊界。
圖為該項目設計的核心內(nèi)容———具有雨水收集和再利用功能的植物種植池。
圖文選自《Landscape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