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cncwe.org)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近日發(fā)布,報告對50個城市上班花費時間進行了排名。據(jù)報道,有17個城市上班的花費平均時間大于30分鐘。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最長,為52分鐘,其次為廣州48分鐘、上海47分鐘、深圳46分鐘。這個報告由中科院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牽頭,組織多名專家歷時1年完成。
去年,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曾發(fā)布過調查,中國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花費的時間領先全球,每天平均有42分鐘用在上班的路上。分析還認為,中國城市的擁擠是導致上班時間過長的一個原因。
晚高峰,二環(huán)某些路段的主路和輔路都幾乎成了停車場。
殷楠/攝
無路可走,公交車也排起了長龍。
姜浩波/攝
■損失
人人都在買單
現(xiàn)在,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職業(yè),但難以自由地選擇住房。一方面房價節(jié)節(jié)高攀,迫使人們不得不遷往更遠的郊區(qū),甚至在小城市做鐘擺族,另一方面,取消了福利分房和單位集資建房,單位無力為職工解決住房。加上住房市場不完善,租房也缺乏法律保障,房客動不動就被房東驅趕,使大城市的居民難以在工作地點附近選擇住房。隨著城市的擴容,工作與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相應的,帶來子女入學、父母贍養(yǎng)、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問題。
擁堵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調查表明,北京居民上下班或上下學擁堵的經濟成本為335.6元/月。這說明,只要出行,北京人每個月的收入中就會有335.6元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一年算下來就減少了將近四千元的收入,對于工薪階層而言,這絕對不是個小數(shù)目。
為了解決擁堵,城市每年要投入經費進行建設和治理。此外,擁堵也加劇了城市污染,無疑也需要公共財政增加相應支出。這些都會擠占本可以用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舒適度的公共建設投入或補貼的經費比例。而且,極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就此而言,生活在城市中的每個人都在為擁堵買單。而這個單要買多久、有多沉重,則取決于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說實話,這個調查還不夠細化。對有車族而言,上班耗時的原因主要是交通擁堵;對無車族而言,上班耗時的原因則是工作地點太遠。解決交通擁堵對于節(jié)省無車族上班時間來說并非當務之急,如何拉近家和單位之間的距離才是更為現(xiàn)實的問題。
■支招
鼓勵SOHO一族
上下班耗時太長成為公眾詬病,更是政府的一塊心病。以往的解決辦法往往是城市實行削峰填谷的限時限號出行以及加大城市公交建設力度等,但收效都不大。這里筆者支出幾招:
其一,發(fā)展創(chuàng)意產業(yè),鼓勵在家創(chuàng)業(y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是低碳模式的朝陽產業(yè),SOHO一族是這一產業(yè)的生力軍。辦公自動化、互聯(lián)網的普及以及分工的細化使在家辦公成為可能,SOHO一族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工作的、不受時間和地點制約的、不受發(fā)展空間限制的白領一族,代表活躍的新經濟。政府應予鼓勵,實行“零首付”注冊公司,放開這個行業(yè)的準入門檻,放寬實體經營場所的限制,SOHO一族可直接辦理注冊登記,政府免除各種費用,在金融、稅收方面給予扶持。
其二,改革作息制度,使之靈活多樣。除了重大法定節(jié)假日外,不必過于強調全國統(tǒng)一放假或休假,對某個城市的個性化假日漸成習慣,其他城市不是攀比而是根據(jù)自身情況學習借鑒。城市作息時間可以采取錯時制,對繁華與擁堵地區(qū)實行不同時段的階梯上下班制度。除涉及公共安全與應急需要,在安排好有人辦事的前提下,可實行靈活的放假制度。
其三,強化社區(qū)功能,擴展服務平臺。社區(qū)不僅在幼教養(yǎng)老、休閑娛樂、健身醫(yī)療等方面為人們提供方便,而且日常生活用品也能保障供給。社區(qū)可利用市場機制代為住戶辦理大宗用品的采購和事務集中代辦,即每個城市社區(qū)都設有“跑腿公司”,讓居民做到一部分事務在家就能辦理,絕大部分事務不出小區(qū)就能搞定。
■借鑒
學學香港限制機動車
城市發(fā)展了,城市規(guī)模當然相對較大,交通當然就擁堵,上班耗時當然就多一些,因此17個城市上班花費平均時間大于半小時沒什么大驚小怪的。這種觀點當然有其道理,但還應該看到,城市的發(fā)展并不必然導致交通擁堵,至少不像國內特大城市這樣擁堵。
以香港為例,香港的經濟總量與上海不相上下,但香港的交通卻比上海暢通得多,人們根本不用擔心因為堵車耽擱上班時間。原因何在?有人說是因為香港的交通管制比內地科學,其實不全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香港的機動車擁有量始終被控制在了一個合理的水平,數(shù)據(jù)顯示,香港的機動車擁有量只有60萬,僅僅相當于北京的1/7,上海的1/6。機動車數(shù)量相對較少,再加上人們出行普遍乘坐公共交通,所以香港的交通狀況明顯好于內地大中城市。
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發(fā)展并不等于交通擁堵,GDP總量增長并不等于上班耗時就多,問題的關鍵是對待擁堵以及機動車的態(tài)度。放眼內地各大城市,汽車制造業(yè)普遍被作為一種支柱產業(yè),把汽車制造當作支柱產業(yè)導致的必然后果是,為了城市經濟的片面增長而不去過問城市的機動車承受量,于是,城市的馬路越修越寬,但永遠跟不上機動車的增長速度,所以城市就變得越來越堵。應該說,路越修越堵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各大城市交通領域的“公理”,除非改變我們的發(fā)展思路,“公理”就永遠是“公理”。
把話說回來,上班耗時排名其實是一封市民出行控訴書,控訴書告訴我們的地方政府,城市并不意味著機動車,機動車也不等于文明進步,上班耗時也是一個民生問題,只有包括上班耗時在內的民生問題解決好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shù)自然就提升了。
■延伸
多些這樣的調查
盡管是別人做在前面,但咱們做的這個調查還是讓人頗感欣慰與親切。上班族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調查,不僅說出了咱們的心里話,還可以給城市的決策者以參考,甚至是提出了要求。要么改善城市的交通,讓城市公共交通更便捷;要么改善城市的規(guī)劃與結構。
其實,國外類似的調查還有很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社會科學研究作過兩個人認識的概率的調查,斯坦福研究中心作過關于人脈對賺錢的重要性的調查報告,歐洲委員會作過關于愛情仍是促使人們作出背井離鄉(xiāng)等重大決定的調查報告。還有,杜蕾斯全球性調查報告總是吸引人的眼球,在2004年的報告中顯示,中國人的平均性伴侶數(shù)最多,為19.3人,遠遠高于全球的平均數(shù)10.5人。當時這個調查引起國內的一片嘩然。
這些調查總能讓人感到溫暖與敬佩。因為它們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fā),既關心人的情感狀況,也關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關心人的最基本生理需要,關心人的負擔……反觀我們,盡管也有一些諸如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婚戀情感等方面的調查,但與國外關注“人”本身的調查報告相比,我們欠缺得太多太多。
我國的社會科學領域不妨多開展如“關注上班路上花費時間”之類的調查研究,從“人”的立場出發(fā),從人的需要發(fā)出,觀察思考問題,調查研究,提供客觀真實的分析報告,發(fā)出民聲。
■聲音
城市規(guī)劃不合理
越來越“堵”的現(xiàn)實,暴露出來的是城市規(guī)劃和發(fā)展上的布局不合理問題。時下形象地將城市上下班高峰視為“漲潮落潮”,上班時一窩蜂地往市中心擠,而下班后卻一窩蜂地往市郊趕。行政、商業(yè)和金融等中心過度集中,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無法形成良好的分流。
——畢曉哲
與房價成正比不是巧合
上班花費時間最多的北京、廣州、上海、深圳都是房價較高的一線大城市,上班花費時間差不多與房價成正比,這顯然并不是巧合。中心城區(qū)房價太高,普通工薪階層只能購買或租住遠郊的房產,上班路上花費的時間肯定要延長。
——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