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cncwe.org)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元上都遺址位于正藍旗上都鎮(zhèn)東20公里。元上都是13、14世紀世界政治文化中心,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點、中國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融合點、蒙元文化的發(fā)祥地。她作為中國元朝首都存在了99年,牽動著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脈搏,是“跳動了99年的世界心臟”和“擁抱著巨大文明的人類歷史博物館”。今天的元上都,雖然成為廢墟,但卻是中華文明的有力見證。現(xiàn)在,元上都遺址申遺已經進入國際程序。
元上都皇城東墻遺址
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
元上都建于13世紀中期,是蒙古游牧民族創(chuàng)建的世界性大帝國——蒙元王朝的第一個都城,是蒙元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對外交往中心。今天,這座古城也是古代草原都城中保存最為完好、能夠充分展示草原古代都城風貌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元上都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互相融合的典范,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博大與包容。元上都是13~14世紀世界上少有的草原文明、亞洲文明、歐洲文明匯聚一地的多元文化國際大都會,元上都又是蒙元時期絲綢之路的起始點。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東西方的交流從未像蒙元時期那樣廣泛、密切。中國四大發(fā)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以及元代創(chuàng)制的火銃(最早的火炮)等在這一時期傳播到歐洲,西亞、歐洲的數(shù)學、天文學、宗教、藝術、醫(yī)藥學也傳到了中國。元上都與影響中國和世界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密切的關系,元上都城遺址內還有一些伊斯蘭教徒的墓頂石,這說明在元上都生活有伊斯蘭教徒。此外,在上都城內還建有藏傳佛教、道教、景教寺院,有許多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士生活在上都。
元上都的建設規(guī)劃改變了以往都城高墻壁壘、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隔絕的規(guī)劃布局,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同時巧妙地利用中軸線,把宮城、皇城分割成東西相等的兩部分,使上都城的建筑布局顯得更加對稱、整齊、美觀。元上都的宮殿建筑堪稱草原都城在城市規(guī)劃、建筑布局、景觀構筑方面的杰出代表。
元上都雖然在1358年被元末農民起義軍所焚毀,后來又有一些自然和人為破壞,但由于地處草原腹地,周圍人煙稀少,又很少有自然地質災害發(fā)生,特別可貴的是,元上都遺址受到這一地區(qū)蒙古族牧民世世代代的敬畏和保護,當?shù)啬撩駛兎Q之為“兆乃曼蘇默”,意為108座寺廟,因此元上都遺址至今保存較為完好。
考古挖掘情況
1988年,元上都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3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6年再次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將元上都遺址列為我國2012年世界遺產提名項目并上報國務院。2011年1月,國務院同意把元上都遺址列為2012年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要求,今年7~8月間,國際專家將到元上都遺址進行現(xiàn)場考察。此次考察后,將于2012年上半年召開世界遺產大會進行最后投票表決。
據(jù)了解,近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在巴黎對《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進行審議。目前,英文版《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以及有關法律法規(guī)、圖版、影像片等附屬文件,已由國家文物局送交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標志著元上都申遺的國內程序基本完成,已轉入國際程序。
申遺配套工程建設方面。遺址博物館主體工程于去年8月初開工建設,年內完成了地基開槽、基樁澆筑等工作。保護圍欄工程招投標已完成,今年4月初安裝,5月底完工。國家文化遺產地元上都遺址保護項目已取得國家發(fā)改委批復,總投資2570萬元,國家資金1800萬元已下達投資計劃。新遺址大門建設工程設計方案近日取得國家文物局批復,4月初拆除現(xiàn)有大門并在原址新建,確保6月底投入使用。博物館游客接待中心建設工程已完成設計,近期與新遺址大門一并開展地勘、招投標工作。遺址安防、環(huán)境、氣象監(jiān)測系統(tǒng)統(tǒng)籌考慮,由公安、環(huán)保、氣象等相關對口部門負責實施,目前已經與江蘇瀚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簽訂監(jiān)測軟件開發(fā)和咨詢服務合同。電力設施改造工程由自治區(qū)電管局負責落實項目資金并組織實施。博物館及遺址參觀道路新建、改造項目已開始組織設計。
在環(huán)境整治方面。遺產區(qū)內340座近現(xiàn)代墳墓已全部搬遷完畢。遺址原有木棧道及涼亭已拆除完畢,現(xiàn)有遺址大門前蘇魯錠及遺址內敖包已全部搬遷,并對施工現(xiàn)場和周邊濕地環(huán)境進行了平整、恢復。遺址周邊可視區(qū)內山體修復工作已由國土等部門開始組織實施。散戶搬遷入戶調查及資產評估工作已結束,去年10月底開始搬遷工作,截至目前已簽訂搬遷合同49戶,落實補償安置費600萬元。由于申遺專家對保護圍欄進行了調整,范圍增大,搬遷戶數(shù)隨之增加,經核查,圍欄內及遺址周邊需退耕12005畝,散戶搬遷88戶。
考古發(fā)掘方面。去年的考古發(fā)掘于11月初結束,年內主要對御天門翁城、穆清閣東踏道及東闕臺、外城西城墻、御道等遺跡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出土了部分建筑構件、瓷片、拋石等。今年4月份開始,將結合展示道路路線,對穆清閣中殿基址前的堆積、御天門東側基址堆積與門道、大安閣基址東部與南部堆積、明德門門道堆積等考古發(fā)掘和清理,并對西關、東關和北關共500余萬平方米范圍進行考古勘探。
元上都出土的大安閣漢白玉龍雕建筑構件
我區(qū)將實現(xiàn)世界文化遺產零突破
為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會上正式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該《公約》提出對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進行特別保護,因為這些文化和自然遺產對全世界人民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9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我國1986年開始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目前已有40個項目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6項、自然遺產8項、文化和自然雙遺產4項、文化景觀2項。元上都遺址申報成功的話,內蒙古也將首次實現(xiàn)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