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頁  /  發(fā)現   /  時事  /  正文

防災減災要從每件事做起

admin 2011-03-25 來源:景觀中國網
  北京時間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東海岸附近海域發(fā)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fā)海嘯及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引起全球關注。 地震發(fā)生后,中國地質科學院迅速組織院士專家就日本大地震的成因、震前預報、核泄漏危害、地應力監(jiān)測等方面展開分析與討論,并在院網站專門開設“地質學家解讀日本大地震”專欄,討論地震機理與發(fā)展趨勢;部分專家應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邀請宣傳地震知識,科學解讀此次地震,提高人們防震減災的意識?,F將部分專家的觀點、建議摘要刊出,以饗讀者。

  北京時間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東海岸附近海域發(fā)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fā)海嘯及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引起全球關注。 地震發(fā)生后,中國地質科學院迅速組織院士專家就日本大地震的成因、震前預報、核泄漏危害、地應力監(jiān)測等方面展開分析與討論,并在院網站專門開設“地質學家解讀日本大地震”專欄,討論地震機理與發(fā)展趨勢;部分專家應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邀請宣傳地震知識,科學解讀此次地震,提高人們防震減災的意識?,F將部分專家的觀點、建議摘要刊出,以饗讀者。 

  盧耀如院士:從日本大地震思考我國防災戰(zhàn)略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說,這次日本大地震誘發(fā)海嘯,給日本造成很大災難,因為電訊、交通的癱瘓,對重災區(qū)的情況還沒有全面了解,所以目前對地震造成災害的損失情況,尚不能給出最后定論。但可以肯定,這次大地震對日本造成的損失是慘痛的。作為一衣帶水之隔的我國,從這次日本大地震中,也應從中吸取一些深刻的教訓。

 

  加強地震災害監(jiān)測,注意防止災害鏈

 

  日本處于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及北美洲板塊交界地帶,是地震多發(fā)國。日本對房屋的防震相當重視,也有豐富的經驗。例如:他們特別注意基礎的防震,并加強建設中、低層結構的抗震能力。但是,日本在防備誘發(fā)海嘯及其它災害方面,還沒有相應的防護與預警安全措施。 

 

  我國是地震多發(fā)國,特別是在西南的云南、四川以及西北的新疆等地區(qū),還有東南沿海至香港海域中也有活動斷裂。有人認為我國東南沿海沒有產生誘發(fā)海嘯的地形條件,但這仍需要作具體研究與分析。地震誘發(fā)其它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其危害性是很大的。 

 

  地震雖然還是難于精確預報,但有的具有前兆。例如2004年印尼海嘯前,我國廣東有地下水噴出50米,北京收到次聲波,東??茖W鉆探5000米深處氦、氬氣體異常等;地震時我國十多個省發(fā)生地下水異常的同震效應。因此,加強地震危險地帶的監(jiān)測,完善海域(領海)的傳感監(jiān)測設施;對地震易發(fā)及可產生更多誘發(fā)地質災害的地帶,對人民生命財產有嚴重威脅的可能地點,預先采取防治措施,其目的就是要斬斷地震誘發(fā)的地質災害鏈。

 

  加強核電站的地質選址工作

 

  我國核電站正處于發(fā)展的高潮之中,目前有20多個機組,正在國內制造,今后核電站將會不斷投入電網。在核電站建設中也都注意到了地質選址,但以往只是從斷層性質上考慮,或挑選安全島嶼建立核電站,對相關災害威脅,還沒有更多注意,例如有的核電站是否有抗御附近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威脅的能力,是否可抵抗強烈風暴潮、海平面上升與海嘯的威脅。這方面,很需要對已建的和將建的核電站,進行一次抗災能力及風險評估,以便采取相應補救措施。

 

  加強城市及重要設施的安全管理

 

  針對我國人口密集的城市,以及有重要設施(核電站等)的城市,都應注意加強水源和能源的安全管理。這樣才能避免因發(fā)生地震或其它大的自然災害發(fā)生時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收到防災減災的功效。

 

  我國城市人口密集,具有風險的工廠遍及各個省市,如何有備用安全的水源和能源,是一個重要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應當借此次日本大地震,從中更好地領悟到其迫切性與必要性。 

 

  注意建筑物的抗震及應對其他自然災害的能力

 

  日本對建筑物的抗震是很注意的,但只考慮到抗八級地震的要求,而沒有考慮抵御九級地震。即使如此,這次由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壞還是不多。而我國只要發(fā)生五六級地震就造成了較多的房屋破壞。 

 

  我國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以增強建筑物的抗災能力。首先,應當對有可能發(fā)生強地震等的災害地區(qū),對民居及公共建筑進行抗災能力的評估,再對抗災能力低的建筑分批加固,或者構筑公共的安全避難所。

 

  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各級政府領導部門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意識非常重要。日本這次地震,有三條高速鐵路中斷,受災嚴重。所以,目前對高鐵的建設應像核電站一樣,應當更好地注意有關抗災綜合能力與風險評估。此外,應當加大力度宣傳“5·12”國家防災減災日,以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自然力量是巨大的,人類工程建設的手段不是萬能的。因此,絕對不能忽視自然災害。只有重視了,才能更好地使建設工作更加適應可能發(fā)生的災害情況,也才能達到和諧自然的目的。  

  李海兵研究員:太平洋板塊運動引發(fā)日本大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表示,此次發(fā)生的大地震位于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于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沖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沖所致,震后數十分鐘內日本東海岸又遭受最高浪高達10米的海嘯襲擊。日本筑波大學副教授八木勇治對日本大地震的解析結果顯示,地震是由長約500千米、寬約200千米的巨大斷層出現最大20米的位移而引發(fā),斷層北側最先裂開,約70秒后南側的茨城縣近海區(qū)域也開始發(fā)生斷裂,整個斷層斷裂持續(xù)了約2分半的時間。 

 

  太平洋板塊每年相對于北美板塊向西運動數厘米,正是運動過程中的能量釋放導致此次大地震。日本此次發(fā)生的里氏9.0級地震是1990年以來世界上第四大規(guī)模的地震。

 

  這次大地震可能會引發(fā)數十次大余震和數百次小余震。美國地質勘探局已經監(jiān)測到13次震級高于里氏6級的余震,35次震級高于里氏5級的余震,以及數百次震級在里氏三四級的余震。

 

  構造活動

 

  此次地震前兩天曾發(fā)生一系列前兆地震。3月9日上午的7.3級地震,震中位于宮城縣牡鹿半島以東160千米附近的三陸海域(北緯38.5,東經142.8),震源深度約10千米,距離本次地震僅40千米,之后同一天還連續(xù)發(fā)生3次超過6級地震。它們均應為前兆地震。

 

  新燃岳火山處于日本鹿兒島和宮崎兩縣交界處的霧島山,1月19日,霧島山新燃岳火山開始出現小規(guī)模噴發(fā),1月26日上午7時30分左右開始強烈噴發(fā),同時觀測到地下巖漿活動導致的火山顫動;1月28日,新燃岳火山再次噴射出灰燼和熔巖,2月1日當地時間早晨7時54分(北京時間6時54分)左右開始第四次噴發(fā)。 

 

  一系列地震表明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和北美板塊正趨于活躍,1月和2月初日本南部新燃岳火山的數次噴發(fā)則表明菲律賓板塊也日益不穩(wěn)定,有可能觸發(fā)了北部太平洋板塊發(fā)生運動,總體來看整個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進入活躍期的信號越來越清晰。

 

  對其他地區(qū)構造活動的影響

 

  從2008年以來,全球進入新一輪的地震活躍期的信號越來越強,2008年在我國青藏高原發(fā)生了8次6級以上地震,包括汶川地震,2010年又發(fā)生了玉樹地震。地球是一個整體,某地區(qū)地殼的強烈活動,將會影響到其它地區(qū)的地殼活動,青藏高原的活躍已經影響到太平洋板塊的活躍。

 

  這次9.0級日本大地震,肯定會影響到太平洋板塊的其它邊界或鄰近板塊的活動。太平洋板塊相對于歐亞板塊每年以約8厘米的速率向西運動,而菲律賓板塊相對于歐亞板塊每年以約4.4厘米的速率向西運動。 

 

  由于太平洋板塊的北部邊界(阿拉斯加地區(qū))以及東部北美邊界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活動,因此這些部位可能是日本大地震發(fā)生后應力調整,這些部位邊界有可能再次活動。這一地區(qū)將是重點防范區(qū)。 

 

  另外,由于3月13日下午,新燃岳火山又開始出現強烈噴發(fā),表明日本大地震有可能觸動了菲律賓板塊的活動,因為1~2月新燃岳火山已有活動,那么,菲律賓板塊的西邊界將是可能活動的主要地區(qū)。臺灣處在菲律賓板塊西邊界應力集中的部位,因此,臺灣地區(qū)將是進一步重點防范地區(qū)。


  鏈接

  地震發(fā)生時該怎么辦?

  如果地震發(fā)生時身處室內,應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間房屋里等安全角落,保護好頭部,一旦震動停止,就要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襲擊,防止更大損失發(fā)生,聽從緊急救援人員的指揮疏散。從高樓撤離時應走安全通道,千萬不要坐電梯。應切斷電源、氣源,防止火災等次生災害發(fā)生。

 

  如果發(fā)生地震時身處室外,應當遠離室外危險物和危險場所。室外危險物包括變壓器、電線桿、路燈、廣告牌、吊車等;危險場所如狹窄街道、危舊房屋、危墻、高門臉等。

 

  如果地震發(fā)生時身處野外,應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沿著與巖石滾動相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特別要保護好頭部。

 

  如果地震發(fā)生時身處海邊,應盡快向遠離海岸線的高處轉移,避免地震可能產生的海嘯的襲擊。

 

  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chuàng)傷,都應積極實施自救。自救原則包括: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它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fā)生窒息;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尋找和開辟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jié)省氣力,延長生存時間;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聽到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

 

  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如果有醫(yī)務人員被壓埋,應優(yōu)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


 

11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