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cncwe.org)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感謝 Guillaume Ramillien Architecture
我們認為好的項目也包含了好的表達。建筑表達對于項目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ArchDaily在這里向大家總結去年最為杰出的建筑表達圖紙。
入選的圖紙利用了當今建筑表達多樣化的技術,從手繪的效果到極為精致的軸測圖到動態(tài)的GIF圖,但共同的是這些圖紙都通過他們對于外觀、結構或是建筑概念的表達為觀者提供了深遠的思考。
現在我們常見的逼真的建筑表達都是從古希臘·羅馬系統演化而來的,這一系統建立的根本就是對自然形態(tài)的觀察。在羅馬衰敗之后的很多年間,建筑表達也隨之沒落,變?yōu)榱思兇夤そ车膫鹘y,通過他們口口相傳的形式,而非物理上的記錄來發(fā)展他們的工藝技巧。
但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古代文明中曾經采用的技法被重新發(fā)現并改進。而數學計算的透視和其他的表現理論使得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非常逼真,而建筑的表達也更加精進,這一時期形成了現在被我們普遍使用的表達方法。
1900年代早期的時候,由 Ernst Wasmuth 出版社發(fā)表的賴特的作品曾在柏林展示,這些作品創(chuàng)造了建筑新的表達方式。其中非常有趣的一點就是這一系列作品中的表達非常的簡潔,使用了簡單的直線和平涂的方式,因為當時還不確定建筑的色彩。賴特作品的這種表達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歐洲建筑先鋒們,尤其是對密斯的影響非常大。
在1960年代,建筑表達再次跟上了世界藝術的潮流,因為建筑電訊派Archigram、Archizoom和Superstudio等組織利用波普的方法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建筑拼貼作品,展示了對于建筑圖像和想法的更多元化的表達方式。
當今建筑表達的發(fā)展要感謝現代的數字技術。數字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建筑在美學的表達上不斷地更新改變著,從參數化的設計過程到數字化的設計表達。因此作為數字技術擴展的一部分,現在的建筑表達包含了上述提到的所有歷史方法,并且這種極快速的發(fā)展使得表達的技術得到了去權威化,每一個人都有能力進行他個人的建筑表達。
現在在數字技術和手繪方法的表達上仍然具有爭論,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表達的手段,充分地體現建筑空間上的概念以及其中美學上的可能性,這樣才能最大化圖紙所具有的力量。
建筑圖紙
感謝 Felipe Combeau + Pablo Alfaro
感謝 stpmj
感謝 TAKASAKI Architects
感謝 O’Donnell + Tuomey Architects
感謝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UC Berkeley + Kengo Kuma & Associates
感謝 1+1>2 Architects
感謝 Domingo Arancibia
感謝 Shift Architecture Urbanism
感謝 a21studio
草圖
感謝 Onishimaki + Hyakudayuki Architects
感謝 Domingo Arancibia
感謝 Christian Ochaita + Roberto Gálvez
感謝 Wolfgang Buttress
軸測圖表達
感謝 Harsh Vardhan Jain
感謝 Felipe Combeau + Pablo Alfaro
感謝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細部圖
感謝 TAKASAKI Architects
感謝 Stefano Boeri Architetti
感謝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UC Berkeley + Kengo Kuma & Associates
感謝 CAAT Studio
圖解
感謝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感謝 CAAT Studio
感謝 stpmj
感謝 Shift Architecture Urb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