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遠歷史、身份模糊與全球化沖動
admin
2004-10-25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我們趕上了一個變化劇烈的時代,這個時代繁華而又繁亂,紛爭迭起,歧義多出,上海外灘建筑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及其引起的爭議,即為一例?! ∩虾M鉃┙ㄖ河珊jP(guān)大樓、和平飯店
我們趕上了一個變化劇烈的時代,這個時代繁華而又繁亂,紛爭迭起,歧義多出,上海外灘建筑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及其引起的爭議,即為一例。
上海外灘建筑群由海關(guān)大樓、和平飯店、原匯豐銀行大樓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等風格迥異的大廈組成,它們被公認為建筑藝術(shù)精品,一直是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不久前,新華社發(fā)布消息:外灘建筑群即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上海正就此事與國家文物局聯(lián)系。
《中國青年報》寫到:"外灘建筑群形成于上世紀初至30年代,是西方殖民者留下的’杰作’,將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可以說是自揭傷疤,而傷疤是不值得炫耀的。"《工人日報》尖銳地說:"殖民歷史培植殖民文化,歷史過去了,文化還殘存??纯赐鉃┙ㄖ?,想想當年’華人與狗’的歷史,為之申遺實在沒有意義。"上海出版的《解放日報》為外灘申遺作激情辯護,稱批評者為"虛偽的民族主義和狹隘的愛國主義",并詰問--"外灘建筑群申遺到底惹了誰?"
本文作者無意介入這些多少帶有一些意氣在內(nèi)的紛爭,我想探尋的是上海此舉的文化-城市心理上的涵義。作為中國最大和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城市,上海對其它城市一直抱有"一覽眾山小"的優(yōu)越感,近些年來更是改革開放闊步邁向現(xiàn)代化的"東方明珠",據(jù)有關(guān)資料,上海的城市發(fā)展水平、市民文化層次、平均收入以及其它指標,都位居全國前列。上海將外灘建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可以看作是這座中國最開放的城市在加速融入國際社會,領(lǐng)先中國對上海早是既成事實,已不能給這座城市帶來多少榮耀,它的目光瞄準了巴黎、倫敦、紐約,它期待著躋身國際大都市行列。作為實力和地位的展示,上海2001年成功舉辦了亞太經(jīng)合組織國家領(lǐng)導人會議,并已將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主辦權(quán)拿在手中,它現(xiàn)在開始在自己身上悉心尋找和培養(yǎng)國際大都市的證明與感覺。當然,有一件要緊的事不能忽略,便是獲得其它大都市的認可與同情。于是,從城市中發(fā)掘每個世界大都市都有的象征物和文化"同位素",就須盡快進入操作程序;于是,一些上海文化名人擔當起了這種"尋根"重任;于是,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的外灘建筑群,便作為"物證"也作為榮譽要去申遺。
只有從現(xiàn)代性意義上才能辨識這件事情。我們今天的時代被冠以"全球化"之名,有學者指出,全球化即"西方化"--更極端的說法是--全球化即"美國化"。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近十幾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成為許多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各國政府、文化界、工商界和媒體聯(lián)合營造的輿論中,"西方"和"美國",代表著資源配置合理、技術(shù)含量高的經(jīng)濟運行形態(tài)及崇尚法治的政府管理模式,代表著競爭雖然激烈、但人人可以自由發(fā)揮的社會體制,代表著富裕、優(yōu)雅、高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致于在今天,誰不認同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誰就是落伍者,誰就是保守、古板、不開化,就要遭到奚落、鄙視甚至恥笑。這樣一種"現(xiàn)代性"的宏大敘事及其氛圍,對后發(fā)展國家的民族文化和社會心理形成了強烈的沖擊,一些國家開始主動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或?qū)ψ约旱呐f有生活方式抱輕蔑態(tài)度;有些國家啟動市場經(jīng)濟體制,采用"休克療法"廢除國有制;許多國家的年輕人從發(fā)型、服飾到行為,處處模仿美、英明星,并把到美國留學和工作作為理想。當"美國"已經(jīng)成為一種品牌和象征,當"西方"不僅無可置疑地代表著發(fā)達和繁榮,且同樣不容置疑地代表著文化品位與情趣高雅,當"全球化"不再是遙遠的夢,而是近在身邊的事實的時候,上海,這個一直是中國最發(fā)達最繁榮也最有文化品位的城市,事實上處于一種"失重"和"失語"的狀態(tài),它不可能不感慨萬端。它會自慚,它會抱怨,它不服氣,它想競爭,它要追趕,它自尊而又膽怯,它既覺著強大又自我懷疑,它要搜尋舊跡遺址證明自己不弱于對手,對手有的它也有。而一座城市有時就像一個人,感慨萬端之下,總會有所行動的。
所以,上海"申遺",就不僅僅是在"申遺",它是在申請加入世界大都市行列。這本是一件壯舉,甚或有某種英雄主義色彩,可略一思忖,這件事又讓人覺得別扭,覺著上海人做事不夠理直氣壯,在豪邁的同時又攀附著、討好著,甚至有某種屈辱。畢竟,上海外灘是在上世紀30年代前中國遭受西方列強欺辱時建起來的,它們洗脫不掉地帶著那個年代的歷史印記,《工人日報》和《中國青年報》有些話可能是說重了,但將外灘建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上海人首先要跨過"歷史"這道關(guān)口,其次還要從心理上說服自己。設(shè)身處地替上海人想一想,除了疏遠和離棄過去,背過身去不看歷史,實在沒有別的辦法。
仔細分析,疏遠歷史其實是與上海人的"身份模糊"聯(lián)系在一起的。長期"領(lǐng)先中國"的優(yōu)勢和作為最開放的沿海大都市,將上海實際上置于"中國-西方"的"雙重身份"中,久而久之,特別是在"全球化浪潮"一波又一波的沖擊下,這座城市漸漸失去了確切的身份認知,上海只能與更富裕、更發(fā)達、更繁榮的西方大都市相比較,上海人眼中也只能看重巴黎、倫敦、紐約的情調(diào)(包括這些城市的建筑),也只能在這種比較、欽慕和向往中確認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感。這種"身份模糊",使有些上海人發(fā)生了意識錯位,使他們有意疏遠歷史,淡忘屈辱記憶,他們要甩掉"沉重的歷史包袱",昂首走向全球化,一心一意去做國際大都市。上海外灘申遺,極富象征意義地表達了這些人的心理與愿望。
疏遠歷史和身份模糊,均是全球化的副產(chǎn)品,是這個變化劇烈的時代在人意識和心理上的折射。身份模糊讓上海人有意疏遠歷史,疏遠歷史使上海人的身份認知更加模糊,兩者互為因果??墒?,歷史并不像一個已讓人厭煩的情人,狠狠心便可以拋棄,歷史像空氣一樣彌漫在城市中,像刺刀一樣扎在我們的心頭;而身份模糊,已經(jīng)使上海人的意識發(fā)生了偏差,并可能導致在城市發(fā)展方向上作出不當選擇(上海被炒的畸高的房產(chǎn)價格,也許可以作為一個例證)。今天,全球化當然是大勢所趨,可全球化并非"世界大同",其實質(zhì)是經(jīng)濟、政治等各種利益競爭的加劇和擴大化。全球化迫使競爭主體認同和遵循一些普世價值的同時,也要求它們對自己的身份、文化和歷史有明確的認知與認同,只有尊重自己的文化和銘記自己歷史的城市,才能對自己的身份有準確的定位和認知,也才能獲得競爭對手的尊重。很難想象,一個割斷自己與歷史的聯(lián)系、身份確認不當?shù)某鞘?,能贏得對手的敬意。所以,歷史(包括那些屈辱記憶)不可輕忘,身份認知需要準確,已經(jīng)參與到世界城市競爭中的大上海,對此應(yīng)有清醒認識。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guān)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