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時事  /  正文

廣州文物面臨“建設性破壞”:急著拆毀舊建筑

admin 2010-05-27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在“大干快上”壓倒一切的城市建設面前,文物保護如何有心有力,如何避免“真文物遭殃,假文物吃香”的現(xiàn)象發(fā)生,值得各地政府重視。 廣州,西湖路,騎樓街,一個個碩大的“拆”字噴在臨街墻上,觸目驚心。因為擴建大佛寺北廣場,西湖路上僅余的20棟騎樓,又有12棟被納入了拆遷范圍。這些獨具嶺南風格的古建筑,是廣州千年商都的歷史縮影,最能勾起老廣州們自豪的回憶。 文物專家和市民發(fā)現(xiàn),一些部門正陷入文化建設的誤區(qū):一邊對斥巨資新建豪華博物館、氣派音樂廳、現(xiàn)代化歌劇院等津津樂道,一邊對不斷毀掉的文化古跡、歷史建筑熟視無睹,甚


拆,拆。廣州西湖路的騎樓已被拆掉大半

  廣州文物面臨“建設性破壞”

  核心閱讀

  在“大干快上”壓倒一切的城市建設面前,文物保護如何有心有力,如何避免“真文物遭殃,假文物吃香”的現(xiàn)象發(fā)生,值得各地政府重視。  
 
  廣州,西湖路,騎樓街,一個個碩大的“拆”字噴在臨街墻上,觸目驚心。

  因為擴建大佛寺北廣場,西湖路上僅余的20棟騎樓,又有12棟被納入了拆遷范圍。這些獨具嶺南風格的古建筑,是廣州千年商都的歷史縮影,最能勾起老廣州們自豪的回憶。

  文物專家和市民發(fā)現(xiàn),一些部門正陷入文化建設的誤區(qū):一邊對斥巨資新建豪華博物館、氣派音樂廳、現(xiàn)代化歌劇院等津津樂道,一邊對不斷毀掉的文化古跡、歷史建筑熟視無睹,甚至直接犧牲文物,“讓道”城市建設。

  祠堂故居去留兩難

  日前,在廣州瀝滘村400多年歷史的衛(wèi)氏心和祠,“瀝滘站——一個正在消失的坐標系”公益展,每天吸引著數(shù)百人穿過密密麻麻的小巷前來觀看。

  “鄉(xiāng)村祠堂承載著一個族群的歷史、文化和記憶。”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陳曉陽指著墻上一幅挖土機“巨爪”之下斷壁殘垣的照片告訴記者:“這里原有31座古祠堂,如今拆得只剩下12座了!”

  被拆祠堂中,最有名的是玉溪大宗祠,曾是廣州保留最好的明代公祠之一。去年4月底,開發(fā)商組織施工隊伍,趁夜晚居民熟睡之時,強行拆除了該祠。當?shù)卮迕裆蠒形奈锕芾聿块T,要求制止拆建行為,得到的答復卻是“該宗祠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無獨有偶。廣州西關素稱“粵劇曲藝之鄉(xiāng)”,分布著上百間名伶故居。當老城區(qū)開始“改造”時,伶人故居群面臨被拆。多名市政協(xié)委員上交提案,呼吁保護,但因“未納入名人舊居范疇”,無法列入政府文物保護之列。 

  廣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博專家羅雨林有些不解:“《文物法》明確規(guī)定,歷史遺存物有歷史、科學、藝術三大價值的,都屬文物之列,應根據(jù)這一標準加以保護。有些文物價值暫未被充分挖掘,但不代表它沒有價值,可以組織專家鑒定,留著慢慢發(fā)掘。一念之差給拆了,就再也無法恢復了?!?

  文保單位自身難保

  事實上,即使是一些文物保護單位也常遇“險情”。羅雨林開出了一條長長的“清單”——廣州近兩年遭破壞的19處文物,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沙面近代租界建筑群,文化、商業(yè)價值都很高,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建筑,一些人時不時會來點“傷筋動骨”的包裝。沙面唯一的天主教堂——露德圣母堂,不久前被要求限期“穿衣戴帽”。未等文化部門下批文,施工隊就開工修繕。幸好,文物管理部門及時責令停工,才讓它僥幸逃過一劫。

  今年2月,媒體調查發(fā)現(xiàn),市文物保護單位——黃埔軍校同學會舊址早已被改造成夜總會。這幢后進兩層的樓房已擴建為三層。二樓室內被嚴重改變,原有格局不復存在。地面挖出一個深逾1米的消防水池,地基裸露。正門右側“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不知所終。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原館長、著名文物專家黎顯衡說:“這是迄今為止廣州最嚴重的破壞文物建筑事件?!?

  事情曝光后,廣州市文廣新局通知工商部門責令該酒吧停業(yè),將已破壞部分恢復原狀,并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稱酒吧經營方在未獲批準的前提下擅自改造,將立案調查。而后者則大呼冤枉,稱“房屋改造是經過文物部門允許的”。

  “這是典型的監(jiān)管不力、行政不作為!”廣州大學嶺南建筑研究所主任湯國華疾呼:“政府既然公布文物保護單位,就應負起保護和主導保護的責任,包括經費保障、行政執(zhí)法等。從《文物法》來講,即使是兼有文物性質的住宅,也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利用,不能只利用不保護,不維修。更不用說按照《物權法》,房屋住宅只有70年的使用權,之后還是要交給國家,在這段時間里如果文物被損壞,價值是不可修復的?!?

  保護文物有心乏力 

  文物保護部門工作人員坦言,在“大干快上”壓倒一切的城市建設面前,文物保護處于弱勢地位,執(zhí)法權不夠大,保護經費捉襟見肘,保護文物常常有心無力。

  但是,有關專家認為,文物建筑保護最核心的問題,在于認識上不到位。所謂“缺乏資金”、“權力不大”不過是托辭。比起動輒投資10多億建大劇院、博物館、音樂廳,那點文物保護經費算得了什么?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鄧其生分析,文物保護之所以“不到位”,一是不懂法律、不懂專業(yè);二是追求片面的政績觀。為追求GDP,追求投資拉動,文物是 “可犧牲的”。很明顯,保護文物是“賠本生意”,投資沒有直接效益,就算間接效益,恐怕也要幾十年后才能看出來;而把文物拆了建新房、修馬路、搞樓盤,卻是“一本萬利”。“更可怕的是,其中或許還隱藏著官商勾結、謀取利益的腐敗。

  今年初,一些參觀廣州黃大仙祠的游客投訴,黃大仙祠用文物做牌匾。原來,黃大仙祠的旅游資料上公然寫著“秦代枕木,巧造牌匾”,而且聲稱“赤松黃大仙殿”、“觀音殿”、“呂祖殿”三塊牌匾,是用原廣州市文化局(現(xiàn)已并入市文廣新局)捐贈的2200多年前的秦代古船臺枕木做成。有市民直斥:“以前只聽說個人、企業(yè)、開發(fā)商破壞文物,頂多只是‘監(jiān)管不力’;現(xiàn)在居然發(fā)展成一些人帶頭破壞,知法犯法,情節(jié)嚴重,性質惡劣?!?

  “秦代造船遺址”早已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的千年古木是受保護文物,不能隨便改變用途,更不能鋸斷“送人”。事件見諸報端,文物專家頗感震驚,主管部門也說查處。但是,也不過是說說而已,時間一過,再也無人提及。黃大仙祠門口資料介紹至今一字未改,仍在向游人“炫耀”三塊牌匾的“文物”價值。“這是公開踐踏國家《文物法》!”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副主席黎展華談及此事,憤憤不平:“真文物遭殃,假文物吃香?!?nbsp;

11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