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  /  思想  /  正文

把空間作為媒介!日本里山十帖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

景觀中國 2022-10-20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創(chuàng)
隨著國家鄉(xiāng)村振興的政策的出臺,不少有情懷的設計師紛紛下鄉(xiāng)開發(fā)文旅產業(yè),希望借此帶動鄉(xiāng)村發(fā)展。可惜爆火出圈的項目屈指可數,反倒是地產神盤們風生水起,紛紛成為網紅打卡圣地。

隨著國家鄉(xiāng)村振興的政策的出臺,不少有情懷的設計師紛紛下鄉(xiāng)開發(fā)文旅產業(yè),希望借此帶動鄉(xiāng)村發(fā)展??上П鸪鋈Φ捻椖壳缚蓴担吹故堑禺a神盤們風生水起,紛紛成為網紅打卡圣地。


1.jpg

? 阿那亞


導致這樣差距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讓真正有利于鄉(xiāng)村發(fā)展的項目成功落地?日本溫泉旅館“里山十帖”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巖佐十良認為,設計≠畫圖,許多人對設計的理解太片面了。

設計常常被人認為是設計圖上的圖形,以及最終輸出的某種形態(tài)。但實際上,真正的設計是指解決問題或是達成目標的過程和技巧。

2012年,巖佐十良買下了新潟縣南魚沼市的一座150余年歷史的溫泉旅館,房屋老舊,冬季暴雪,周邊沒有知名景點。在酒店業(yè)持續(xù)低迷的背景下,他將“里山十帖”打造為全日本第一絕景溫泉,帶動當地農業(yè)和旅游業(yè)發(fā)展,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入選“好設計百佳(Good Design Best 100)”的住宿設施。


2.jpg


他在《地方創(chuàng)生的設計思維——“里山十帖”的經驗》一書中,詳細地介紹了該項目從策劃到落地的全過程,從而引出對“設計思維是什么?”的思考,并總結出設計思維衍生出的十大成功法則。


3.jpg


盡管“里山十帖”是一個旅店項目,但這本書值得所有設計行業(yè)相關人士閱讀。它提示我們不要只低頭看著數據和圖紙,而要不斷充實感性體驗,找到人與人之間的“共鳴”,把空間當成媒介,才能設計出受到市場認可的空間,真正助力地區(qū)產業(yè)發(fā)展。



里山十帖——

創(chuàng)造奇跡的舊宅改造


巖佐十良畢業(yè)于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設計系室內設計專業(yè),他畢業(yè)后并沒有從事設計工作,而是成為了雜志編輯,于2000年創(chuàng)刊了《自游人》雜志,并在網上銷售與雜志聯動的食品。2004年,他將事業(yè)據點遷移至新潟縣南魚沼市。


4.jpg

巖佐十良與里山十帖


福島核泄漏事故后,新潟的食品產業(yè)遭遇嚴重沖擊,當地名產“越光米”因檢測到微量放射性元素而激起軒然大波。巖佐十良買下了當地一座房齡150年的古舊溫泉旅館,一方面被建筑所體現的當地民居特色打動,另一方面希望將其打造為當地農產品的實體媒介,回饋這個蒙恩多年的地區(qū)。


5.gif

原有建筑的木材十分粗壯,以抵御當地的暴雪


但項目卻遇到重重困難,改造費用高達4億日元(約2000萬人民幣),但日本酒店客單價不斷下滑,當地的酒店入住率也不理想,銀行中途曾撤回貸款。

巖佐十良團隊頂住壓力,自主完成了旅館的改造設計。他想辦法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結構,增加隔音、隔熱措施,選用知名設計師的家具產品,讓人們體驗到古民居中也可以有舒適的現代生活。


6.gif

改造后的接待樓大廳


7.jpg

每間客房都有不同的設計


他通過地形圖推測出該區(qū)域的最佳觀景點,砍去了場地中的部分杉樹林,用“建筑平移技術”將溫泉設施移動到最佳位置。如今泡在溫泉里,人們正好可以欣賞“日本百座名山”卷積山震撼人心的絕美風景。要知道,盡管很多溫泉周邊環(huán)境優(yōu)美,但泡在水里時有絕佳景色的,全日本屈指可數。


露天溫泉位于最佳觀景點


里山十帖的“十帖”,本身即是指十個故事。不是那種用說明書就可以表現出來的東西,而是想帶給人精神感受的精神層面上的故事。這十個故事分別是:食、住、衣、農、環(huán)境、藝術、游、愈、健康、集。它們串聯起南魚沼地區(qū)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生態(tài)和旅游資源,推動了產業(yè)發(fā)展。


10.gif

以當地野菜為主的特色餐飲


11.jpg

農業(yè)體驗活動


在一個“從過去的資料來看,開設旅館100%不會成功”的地方,里山十帖開業(yè)三個月后,客房入住率就已經超過了90%。開業(yè)半年后入選2014年的日本“好設計百佳”,還成為日本第一家以旅館的身份獲得特別獎“造物設計獎(中小企業(yè)廳長官獎)”的得主,成功上演了逆轉大戲。



設計思維——

顛覆式創(chuàng)新的思考方法


里山十帖獲獎時,評委在評價中寫道,“旅館通過活用設計,宣傳了地方的魅力。它并不只是提供住宿和服務的設施,它的高質量設計也獲得了高度的贊賞。它將新潟南魚沼地區(qū)的‘食’和‘農’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10個主題,向顧客提供的價值已遠遠超過單純的‘住宿’。地方上的居民也能為旅館的運營做出貢獻,它增加了鄉(xiāng)村的活力,也創(chuàng)造了不少工作機會,值得稱贊?!?/p>


12.jpg


從評語中可以看出,里山十帖獲獎的原因是新的“構造·舉措”,而這正是巖佐十良的基本戰(zhàn)略和邏輯,是設計思維最重要的部分。

他認為,設計思維是“打破現狀的閉塞感,采用不同以往的思考方法”,是“重新思考最根本的原因,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13.jpg

里山十帖內舉辦各種活動


可是如何才能找到“最根本的”所在,脫離舊有的常規(guī)方法呢?巖佐十良在書中提出了三個步驟。


現實社會和數據的反復驗證

設計一開始時最重要的就是“不看統(tǒng)計數據”,而是從自己的親身體驗開始,用鳥瞰全局的角度去觀察體驗,以多重人格的狀態(tài)去體驗一切,找出大家共同的喜好。做完這些后,再大體瀏覽一下數據即可。


14.jpg

做壽司特刊時使用的”想象多重人格“法



共鳴的統(tǒng)合

整合上一步中得到的大量信息,從自己創(chuàng)造的多種人物中,挑選“必要”的人物,讓他們的價值觀同時在腦海中碰撞,再找出他們相同的價值觀,也就是“共鳴點”。接下來,你只需要在設計中對其加以編輯,用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的效果


15.jpg

農場工作體驗項目


思考的推翻與重建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之前得到的結論需要不斷地修正。巖佐十良認為破壞是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應該加強設計師和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的權限,讓他們擁有多面體的能力,才能獲得擺脫“閉塞感的力量”。一旦開始,就要毫不妥協(xié)地徹底做下去。


16.jpg

巖佐十良親自參與食品加工



成功法則——

把場所作為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巖佐十良甚至不是一位設計行業(yè)從業(yè)者,他的“設計思維”是從做雜志編輯的時候就有的思考方法。

除去自己創(chuàng)辦的《自游人》,他還幫《東京步行者》《OZ雜志》《街道》(Jalan)等制作過各種主題特刊,反響火爆,并引來其他雜志的跟風模仿。對于策劃雜志,他有一套成熟的、清晰果斷的思路和技巧。他很清楚做怎樣的專題能增加銷售量,怎樣安排雜志版面能突出先銳小眾風格。


17.jpg


在巖佐十良的眼中,旅館和雜志一樣都是“媒介”,而作為有形空間存在的里山十帖,更是一種可以親身體驗的實體媒介,是面向所有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展示廳”。


18.jpg


通過把場所作為媒介,巖佐十良提倡要做“講故事的設計”。每一座城鎮(zhèn)、每一家旅館都蘊藏著許多故事,要講什么樣的故事,取決于講述人,以及城鎮(zhèn)的品位。里山十帖把費用主要花費在保存?zhèn)鹘y(tǒng)建筑、追求食材的味道和安全性、以及全館的隔熱和節(jié)能,讓居住在此的客人體驗到當地歷史傳承、農業(yè)和環(huán)境保護的故事,從而彰顯獨特的品位。


19.jpg

里山十帖設計生產的越后布


其實不只是旅館,所有空間都是設計師通過設計語言向使用者傳達設計意圖的媒介。好的設計一定是能夠將場地的人文內涵以及設計意圖體現的場所精神和美學特質有效地傳達給使用者,并引發(fā)其思考的作品。

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安妮·惠斯頓·斯本曾寫道:“景觀會說話。它們揭示出自己的起源,彰顯出那些建造它們的人的信仰,它們肯定或反駁某種思想,它們也存在于藝術與文學中。景觀中包含著許多信息和故事——每塊巖石、每條河流、每棵樹木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


20.jpg


城市空間應該如何講述故事,傳達場所精神?以下幾本來自中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作者的著作或許將為我們帶來更全面的思考。


21.jpg


中國正處于重建鄉(xiāng)村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歷史時期,面對著因能源短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而帶來的生存危機、優(yōu)選化和社會文化轉型中的民族身份危機和與之伴隨的草根信仰危機,俞孔堅分別從城市、田園和遺產三個層面論述他的景觀理想:一種“生存的藝術”,即“天、地、人、神的和諧”。為此,他提出了引起熱議的“反規(guī)劃”理論,提倡“白話的城市與白話的景觀”,強調“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并對所謂的“新農村”建設保持警惕,認為有可能破壞農村延續(xù)幾千年的土地與人的和諧,“新能源”——農村的城市化也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


22.jpg


《戀地情結》作為段義孚的成名作,主要講述人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fā)展,人們感受到了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但是,這些關注,更多是從環(huán)保和生態(tài)的角度,而對于人在情感上與環(huán)境的關聯,很少觸及。段義孚的這本書恰恰就是從這一點上來論述。環(huán)境不僅作為人們的資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適應的物理場所,環(huán)境也是人在實踐中建構的人文場所,人將他的價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豐富了大地景觀的生態(tài)狀況,地方景觀豐富了人的情感體驗。本書用一些明確的概念來理解和解釋人與地方的這種情感關聯。


23.jpg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自1961年出版以來,即成為城市研究和城市規(guī)劃領域的經典名作,對整個世界范圍內有關都市復興和城市未來的爭論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雅各布斯以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為例,以充滿激情的文字,深入考察了都市結構的基本元素,以及它們在城市生活中發(fā)揮功能的方式。是什么使得街道安全或不安全?是什么構成了街區(qū),它在更大的城市機體中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為什么有些街區(qū)仍然貧困,有些街區(qū)卻獲得新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雅各布斯具體闡釋了城市的復雜性及其發(fā)展取向,也為評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


24.jpg


2009年3月,建筑家中村好文收到住在北海道開面包店的師傅神幸紀寫的信,委托中村幫他設計一間兼具生活與工作用途的面包小屋。這封充滿手感溫度的信感動了中村,因而展開一個為期近兩年的設計案,以及一段至今仍持續(xù)的友好情誼。在這期間,中村與神幸紀不斷透過書信往來分享理念、溝通想法,雙方的默契與信任也從中慢慢滋生。而面包屋就在這一筆一語中從夢想轉化成雛形、落實為設計圖,最后真實矗立在北海道的土地上。這棟面包屋的完成,記錄的是一段建筑師與委托人的書信往來,共同打造夢想建筑的真實過程。


1665390946默認標題__2022-104_52.jpg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打賞
  • 給Ta打個賞

0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