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xiàn)  /  思想  /  正文

鄧銘江 | 屯河院子(2):回首青山已是秋

景觀中國 2022-12-07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創(chuàng)
畢業(yè)四十年斷思


微信圖片_20221121105822.jpg

? LAF


屯河院子(2):回首青山已是秋 

——畢業(yè)四十年斷思

 

疫情封閉已逾百日,滿城落葉蕭蕭。

十年前的秋日,畢業(yè)三十年聚會,我曾寫過《風華三十年》, 并約定了十年后的四十年之聚。

而今,悵然面對窗外蕭瑟,“忽有故人心頭過,回首山河已是秋”……

 

(一)桃李春風一杯酒

每一個人的命運,既取決于所處時代,又與歷史絲縷相連。我們這一代人命運的轉折與事業(yè)的起點,源于高考恢復。這讓我每每回望人生時,不由時常想起兩個人:一位是隋煬帝楊廣,一位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

中國歷史上,人才選拔從周代的“鄉(xiāng)舉里選”到漢代的“察舉制”至魏晉“九品中正制”,實質上仍是上層社會內部封閉式的人才選拔,是權貴子弟入仕為官的通道,平民基本被排除在外。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直到隋大業(yè)二年(公元 606 年),隋煬帝楊廣廢除“九品中正制”,創(chuàng)建進士科,采用“投牒自進”(自主報名),“以文取第”(擇優(yōu)錄取),打破了階層固化,打開了下層向上流動的通道,后在唐宋朝代不斷完善成熟,這就是中國古代延續(xù)一千二百多年的“科舉制”。客觀地說,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這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

隋煬帝是歷史上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但他開創(chuàng)的科舉制對國家民族是一個巨大貢獻,我個人對此也心存感念。此外,作為一個生長在西北新疆的水利人,我也會永遠記住他鑿通京杭大運河,為開辟南北大通道,建立的亙古輝煌的水利基業(yè)。親征青海赴河西, 在河西走廊舉辦盛大的萬國博覽會,重新打通絲綢之路,是中西貿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為西域回歸中華版圖奠定基礎的歷史功業(yè)。歷史的河流奔流到二十世紀70年代,青春年華的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是高考已取消十年,當時盛行的“工農兵推薦上大學”,實質是現(xiàn)代版的“察舉制”,我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注定是無緣跨入大學的門檻。

大家都知道,恢復高考是鄧小平拍板定奪的。但歷史及后人不該忘記一個名叫查全性的人,正是這位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慷慨力諫,讓鄧公接受了建議并痛感時不我待,當年即恢復高考,以至于在中國大學校園里,出現(xiàn)了七八年春秋接受兩屆學生的歷史奇觀。

1978 年秋末,我們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二屆考生,考入了這所具有軍隊背景的高等學府——八一農學院,120 名同學和我一起進入了水利水電工程建筑專業(yè)學習,也開啟了我們同窗之誼的起點。

在我們這個群體中,年齡最大的三十二歲,年齡最小的才剛滿十六周歲。除了 60 后高中應屆生外,半數(shù)以上是 50 后經受過風雨的成熟青年,有工作以后上大學的“在職職工”,有經歷了風浪考驗的“老三屆”,有接受過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識青年”。我們這些當時還是青澀而懵懂的高中應屆生,在博學厚德的老師呵護與教誨下,在如大哥哥、大姐姐般同學關心幫助下,我們一起學習, 一起成長。

盡管那時食堂里一個月難見幾次油葷,每月 27 斤糧食供應中有70%是粗糧,薄拱結構的圓頂食堂擠滿了站著就餐的學生,學生宿舍沒有開水供應,公共衛(wèi)生間污穢橫流,公共澡堂隔日向男女同學開放,幾個人共用一個“花灑頭”……

但對這艱苦的生活我們卻甘之若飴,經歷過知識荒蕪的歲月的我們,把進大學深造看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享受,渴望并拚命汲取知識,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與向往,讓我們的青春熠熠生輝。大學時光,讓我們擁有了人生的兩件瑰寶——絢麗多彩的青春和至真至純的同學情。


(二) 江湖夜雨十年燈

我們是幸運的,生逢其時,學而致用。

那是個春風駘蕩、理想如虹的歲月,國門初開,清風撲面,社會充滿希望與進取的熱情。

在這火熱的年代里,我們的思想、情感、認知和實踐,始終與改革開放這個大時代共鳴俱進,風雨相系。

1982 年大學畢業(yè)后,我們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地走入社會,開始了各自人生的嶄新里程。同學們盡管職業(yè)道路上有多樣的選擇, 但更多的同學選擇了終身留守在新疆這塊熱土,從事著水利及土木工程類的勘察、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工作。“水利興則新疆興”。水,對于干旱地區(qū)來說有多重要,我們的工作和努力就有多重要,這是奠定我們人生重量的基礎。

這四十年,真可謂是一個大河奔流、波瀾壯闊、激情四射的時代。盡管我們都經歷了人生的悲歡,社會的冷暖,也體味過艱難與坎坷,但終究所學致用,生逢其時,時代賦予我們太多機遇和挑戰(zhàn),也成就了我們豐富而厚重的人生。

經過新疆兩代水利人鍥而不舍的艱苦努力,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治水思想、治水實踐、治水決策的融入,極大地豐富了干旱區(qū)治水理論與實踐的科學內涵,書寫了新疆水利最為輝煌的篇章。今天, 當我們回首來路,可以自慰的是,我們努力過,我們盡力了,我們沒有辜負母校的培養(yǎng)、老師的教誨,我們無愧于這片土地與時代, 無悔于曾經奮斗過的人生。

新疆是歐亞大陸最干旱的地區(qū),有水就有綠洲,無水皆為荒漠。山川是大氣降水、河流匯集、水源涵養(yǎng)之要地,是一切物種的生命之父,而綠洲則是孕育文化、誕延文明、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母。

回望四十年來奮斗歷程,我們立身絕徹,立業(yè)水利,筑夢綠洲家園,在各自工作領域都做出了斐然的成績。

縱觀歷史,從“往復控制型邊疆”到“置線定居型邊疆”形成, 從“開發(fā)建設型邊疆”到“生態(tài)經濟型邊疆”的轉變,無不與水利建設、灌溉農業(yè)、綠洲經濟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極端干旱的 自然條件下,灌溉綠洲、絲綢之路、西北疆界形成點、線、面相互 制約的地緣景觀格局。我們就是在歷史長河中,在疆域經緯線上, 篳路藍縷,艱辛跋涉的一代筑夢人。

漫漫人生,少年如溪,清澈歡快,透明純凈;青年似河,澎湃洶涌,奔騰如虹;中年如湖,靜水流深,波瀾不驚;老年似海,有容乃大,包納百川。大海是生命之源,起于茲歸于茲,不啻生命圓滿的輪回。

千帆過盡,滄海在望。

晚來天欲雪,能否一杯無?


(三)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曾芳華年少時,最是時間留不住。

十年前,在畢業(yè)三十年的聚會上,我曾寫過一篇《風華三十年》的小文,以“三十年的相聚、三十年的塑造、三十年的重量”,表 達了我的感慨、期許與冀望,尤其在最后一個章節(jié)“三十年的珍重” 里,我倡議展開“如何共同走好下一個三十年”的討論。

轉眼又是十年。我們的人生也步入了金秋季節(jié),即夫子所言的“耳順之年”。

耳順是我們穿越了層層風雨,涉過了重重坎坷,風雨雷鳴,處變不驚,耳順目明。

六十一甲子,九轉一輪回。

最近,讀了作家王蒙在網絡上發(fā)的短文“老了,惹不起也躲得起了”。他說人老了之后,最重要的有三點:一是要有自己的專業(yè); 二是要有朋友;三是要有自己的愛好。老年最美好、最珍貴的是成熟、滄桑、見識、自由、超脫。最多余、最厭惡的是惡性競爭,是私利計較,是鼠目寸光,是浪費寶貴光陰,是強人所難,是蠻不講理。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興趣,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也可以少做 一點,多一點思考,多一點回味,多一點真理的尋覓了。也可多一點享受、靜觀、養(yǎng)生、回溯、讀書、個人愛好,無論是音樂書畫, 是棋牌撲克,是飲酒賦詩,是登山游?!?/p>

時代進入百年之大變局,我們工作與生活的土地,也經歷了風云激蕩、跌宕起伏的十余年,我們每個人都深深體會到了,那豐富而徹骨的重重況味。

2009 年的“7.5”事件,2014 年開始的八年“訪惠聚”,2020 年疊加的“三年大役”。作為一個專業(yè)技術人員,工作上的種種艱辛,生活上的重重困難,我們都可以忍受與克服,但我們最為焦灼的是,傾注一生心血的事業(yè)中斷,痛心的是身邊的同伴尤其是年輕人才的流失,而這是這片土地發(fā)展的根基與未來??!

水土流失,焉有禾苗青青?焉有喬木郁郁?守土之士,其心可嘉,其志可敬,宜善待厚愛,當思當察!

《道德經》謂水之七品: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我理解,“六善”的敬自然,遵規(guī)律, 施仁政,重道義是條件,目標是建“善地”,就是一個祥和仁愛的社會,一個安居樂業(yè)的世界。畢竟,我們有“君子不立危墻之下” 的古訓。

世事無常,白云蒼狗。在此,謹將東坡居士《定風波》中的詞句送給同學們:“回望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寂廖寒夜,斗室孤燈。畢業(yè)四十年聚會未能如期舉行,不免遺憾惆悵,謹以此文作紀。但青山未老,相會有期,凜冬已至,唯有祝福,惟望珍重!

 

鄧銘江于昌吉河畔小區(qū)屯河院子

2022 年 11 月 29 日星期二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打賞
  • 給Ta打個賞

0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