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京城的五次變遷
admin
2003-01-24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早在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朝滅商后,武王封帝堯之后于薊
周末的廣安門橋上不再是如織的車流,護城河也安靜得看不見一絲漣漪。橋北側(cè)一座大理石的紀念柱周圍搭起了鋼筋
■早在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朝滅商后,武王封帝堯之后于薊
周末的廣安門橋上不再是如織的車流,護城河也安靜得看不見一絲漣漪。橋北側(cè)一座大理石的紀念柱周圍搭起了鋼筋腳手架,我站在紀念柱腳下,聽著丁丁當當?shù)那脫袈曃⑽噭又@個周末的早晨。
紀念柱是由建筑歷史學家王世仁設計的,上面的筆墨出自書法家唐殷之手:北京城區(qū)肇始斯地,其時為周其名曰薊。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在紀念碑記中追溯了北京城的歷史,“……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薊,薊城之中心在宣武區(qū)。其地承前啟后,源遠流長?!?br>
早在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朝滅商后,武王封帝堯之后于薊。北魏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的著作《水經(jīng)注》里提出,薊城的西北隅有一個土丘,稱之為薊丘,薊城是以薊丘命名的。侯仁之先生曾推測這個薊丘位于白云觀西面。這里自古有一座土丘,1970年考古人員又在此地發(fā)現(xiàn)一處城墻的拐角,正對應了《水經(jīng)注》里“西北隅”的方位,薊城也就被推斷在這個區(qū)域之內(nèi),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廣安門一帶。
■從戰(zhàn)國至唐遼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中,薊城坐落于廣安門一帶
不久前宣武區(qū)爛漫胡同進行施工改建的時候,北京大學的副教授岳升陽與幾位專家為了核實前人的一個推論專門趕到現(xiàn)場。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唐幽州城大致位于今天宣武區(qū)西部,法源寺即唐代的憫忠寺踞于它的東南角,爛漫胡同則是東護城河的位置。胡同的地下被挖開后并沒有發(fā)現(xiàn)城壕,爛漫胡同是唐故壕的說法也就被推翻了。
雖然城墻的位置遲遲得不到確定,但按照大量城內(nèi)水井的遺跡來判斷,從戰(zhàn)國至唐遼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中,薊城依然坐落于廣安門一帶,規(guī)模似乎沒有出現(xiàn)太大的變化。
■女真人在北京建立了中都,使北京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成為一個王朝的都城
順著一個個藍色的指示牌,我曲折找到了位于右安門外玉林小區(qū)深處的遼金城垣博物館。1990年9月末的一天,當一處住宅樓的地基挖到4米深的時候,工人們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些排列有序的石板和木樁。工程立即停止,經(jīng)過仔細的挖掘,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是800多年前金中都的南城垣水關遺址。
水關是古代城墻下供河水進出的水道建筑,遺址只殘存下基礎部分。它正南北向,南距今天的涼水河即金中都的南護城河70米遠,中都城內(nèi)的河水就是通過這個水關流入南護城河的。
女真人在北京建立了中都,使北京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成為一個王朝的都城。中都建設于遼南京的基礎之上,是一座4000多米見方的城市,它的西北城角位于今羊坊店附近,東北城角坐落在今宣武門內(nèi)翠花街周圍,西南城角踞今鳳凰嘴村,東南城角則立足今北京南站一帶。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文物部門就把金中都的護城壕與街道勘探出來了,金中都至今遺留下鳳凰嘴、萬泉寺、高樓村三處城墻夯土殘壁,而水關遺址則是除城墻外僅存的建筑遺跡。
■大都城與中都舊城相隔400米,被稱為北城,原來的中都就稱為南城,南城逐漸衰落,到明朝時最終被廢棄了
今天北京城的基礎是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建設的元大都所奠定下的,忽必烈進入北京時,金代的皇宮早已蕩然無存。在政權南移的決策下,他決心以位于今天北海瓊?cè)A島旁的金代行宮大寧宮為中心建立新的都城,并命設計師劉秉忠主持規(guī)劃。
元代建城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設計思想,劉秉忠選定今天鼓樓一帶為北面的中心點,與南面麗正門外第三橋南一棵被稱為“獨樹將軍”的大樹相連,畫出了一條直線,作為建立宮殿的中軸線,所有的建筑都要圍繞軸線展開。1267年新城開始動工,到1272年基本完成。修建好的元大都東西長6700米,南北長7600米,略呈長方形。今天的長安街是它的南城墻位置,北土城是它的北城墻,東到朝陽門,西至阜成門。大都城與中都舊城相隔400米,被稱為北城,原來的中都就稱為南城,南城逐漸衰落,到明朝時最終被廢棄了。
當年的西城墻如今已經(jīng)演變?yōu)槲魍脸锹分械囊粭l綠化帶,隆起的土丘默默掩飾起它曾有的氣魄。明光橋下修筑起的一座城墻斷面上,“元大都城垣遺址”一行字揭示了這高低延綿的土丘的秘密。殘土城的夯土上已經(jīng)長滿了灌木與松樹,順著石料鋪出的小路可以一直漫步到薊門橋。兩側(cè)是穿梭的車流,這里卻獨具靜謐。和舞劍遛鳥的老人錯肩而過時,我們似乎都將腳下這700年的根基視若平常了。
■燕王朱棣奪取皇位后重定北京為首都,他將元大都的南城墻又向南移了800米左右,重修后的北京城為長方形,西北處因為太平湖的存在形成一個斜角
從積水潭地鐵站走出來時,暮色將至。我特意從這里步行去西直門,因為這一段路就位于明代北京城西北面殘缺的那一角。左手側(cè)是繁忙的二環(huán)路,右手側(cè)則是冬日寧靜的北護城河。
明洪武元年,徐達率兵攻打到通州,元朝的皇帝棄城逃跑了。為防止元軍卷土重來,明朝放棄了元大都北面三分之一的城池,后退5里重新筑一道城墻,這個地點就選在了今天德勝門一線。原來這里有一條大河,元大都時用以運輸?shù)?,向西又是太平湖,河湖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工事。在后來的考古中,人們發(fā)現(xiàn)這道城墻修筑得十分倉促。當把城墻拆開后,里面還殘留著兩米多高的墻壁,一些生活用品也掩埋于其中。北城墻是應戰(zhàn)爭需要而修建的,它也是北京城墻中最高最厚的。
燕王朱棣奪取皇位后重定北京為都城,當他重建皇宮時又遇到了城市改造的難題。他已經(jīng)在元后宮舊址上修建了鎮(zhèn)山,即今天的景山,所以整個宮殿都不得不南移,但原先城南的面積顯然不夠了。朱棣索性將元大都的南城墻又向南移了800米左右。重修后的北京城為長方形,西北處因為太平湖的存在形成一個斜角,于是北京城的城墻也就缺了一角。
曾經(jīng)讓修城人為難的太平湖如今早已不見了蹤影,護城河邊遛彎兒的老人告訴我,當年為了修地鐵湖被填平了,現(xiàn)在那里成為地鐵車輛段的所在地。
■有人提出一個省工的方案:金中都的南城墻和西城墻還有殘留,北面元大都也留下了一段城墻,把它們連綴起來建成一個凸字形外城
嘉靖年間,京城一再受到蒙古軍隊的威脅,朝廷多次討論是否要修建外郭城以加強防御。大臣們紛紛獻計獻策,有人提出一個省工的方案:金中都的南城墻和西城墻還有殘留,北面元大都也留下了一段城墻,把它們連綴起來建成一個凸字形外城。設想付諸實踐后朝廷才發(fā)現(xiàn)這個范圍太大了,國庫沒有足夠的財力去完成,于是原先東西20里的距離縮減為12里。最終外城并沒有形成包圍式,而只修建了南部的城墻。此時的京城雖然分內(nèi)外城,但實際上是兩個并列的城池,外城只包了內(nèi)城的一面,另外三面則再也沒修建起來。這座約62平方公里呈凸字形的明代北京城便是今天二環(huán)以內(nèi)老北京城的規(guī)模。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