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cncwe.org)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wǎng)安備 110108000058號
MIHO美術館修建于日本滋賀縣的自然保護區(qū)山林間,源于貝聿銘先生“自然與建筑的融合”設計理念,于周圍的環(huán)境行程絕佳的世外桃源美景,貝聿銘設計作品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一、 理念
MIHO美術館表達了貝聿銘先生的一個主要理念,就是“自然與建筑的融合”。
日本Miho美術館的選址就反映了貝聿銘先生的上述理念。他提到,原來業(yè)主方選擇的用地是在兩條河的交匯處,但是要到達該處必須要從山上面繞下來,他覺得不是很合理,就回絕了這個項目的設計要求。不久,業(yè)主方又找到了其它的地塊,可由于沒有合適的道路方便交通通行成了最大的問題。由于修建道路要破壞山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貝先生也再一次拒絕了這個方案。后來,業(yè)主方的一位成員可以出讓這塊建設用地對面的土地,于是貝先生想到了在兩個地塊中間挖一條隧道,然后不破壞環(huán)境、不砍伐樹木,架一座吊橋,這樣就形成了本項目最精彩的入口景觀區(qū)域。
MIHO美術館的立意也來源于貝先生的上述理念。由于他具有很深的中國古典文化造詣,所以貝先生引用了中國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表達了該設計的立意。當他提到桃花源時,深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業(yè)主馬上就聯(lián)想到了典型的中國古代景觀,有山坡、峽谷,周圍云霧繚繞,建筑掩映在森林之中若隱若現(xiàn)的場景。建筑師描繪的畫卷和業(yè)主的夢想達成了共識,文學和藝術的深遠內涵共同滲透到MIHO美術館的建設工程之中。
二、結構:
擔當該館結構設計的是和貝聿銘先生合作多年的Leslie E. Robertson Associates擔當。“與自然同化”是該項目的設計特點。 該項目在結構設計上有幾大亮點:首先是通過跨越兩個山脊的隧道及吊橋,這座吊橋是專門為美術館單獨研制的,可稱舉世無雙。從與其相連接的隧道出來緩緩前行便會看到美術館的主入口。整個結構采用非對稱多懸斜索結構,由一條定制的曲線型鋼作為主要支撐結構,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線,暗示著前面美術館的瑰麗與深邃。其次,在正立面主入口處門庭的鋼結構是整個建筑結構技術的集中體現(xiàn),采用了專門針對該項目研制的“九梁節(jié)點”,從這點上看,該項目也可以說是一個高科技建筑。
三、 空間形態(tài)
建筑外觀與日本景觀的聯(lián)系——貝聿銘先生認為景觀對于建筑物的輪廓非常重要,所以在這里,特別是從山頂上面以及各種其他的角度去看,建筑物采用平屋頂是不相配的。 貝先生不只是單純地模仿日本傳統(tǒng)的木構建筑,而是在尋找讓建筑物能體現(xiàn)出有趣的輪廓和形狀的設計。因此,他以四角錐為基礎,使整個建筑構建在幾何學的形式上,用四角錐創(chuàng)造出類似山峰或峽谷的形式,然后他研究日本式的、可以融入整體景觀的建筑輪廓。
建筑內部空間用光影來做設計——貝先生不喜歡瓦質的屋頂,所以在西側的屋頂選用了大量的玻璃,這是建筑的正面效果。由于使用玻璃需要遮陽材料,所以他用了仿木的鋁質材料,這種“木材”的效果給建筑室內有一種溫暖的感覺,使博物館的光線變得非茶柔和,而且玻璃天頂投射下來的光影跟隨著時間而變幻,很有視覺效果。還有通過天頂采光,隱蔽的光井將日光引入室內,投影看起來就像是一片傳統(tǒng)的竹林。
該館采用了不反光的玻璃材料作為窗戶主體,但運用的燈光儀器及展覽范圍內的天然光令它不能完全隱藏玻璃窗的方框。然后在窗框上涂上深灰色或桃色的天窗,作用是令天然光更加擴散。因此,藝術品得以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不會反射耀眼的光線。
景觀設計更好地襯托了建筑——主入口、廣場及櫻花大道是整個博物館的第一道風景,春天你會被粉紅的櫻花林而震撼,秋天你會陶醉于廣場上的紅色楓葉。第二道風景是蜿蜒的隧道、直線的橋和自然環(huán)抱的群山。走入彎曲的隧道,你并不能看到盡頭是什么,你會被隧道中特色的如日本扇子式樣的燈具所吸引。隧道的盡端是一座飛逸的鋼索吊橋,該橋獲得了國際橋梁構造學會的優(yōu)秀獎,被稱贊為“典型的輕美如飄之造型,是映襯在自然群山景觀之上的優(yōu)雅藝術品”。第三道風景是建筑入口及兩側的坡地綠化,貝先生認為博物館的入口至關重要,要有一種莊重典雅又有歷史文化的儀式感,讓人感到進入建筑就如同前往圣地朝拜一般的莊重。因此,入口景觀的修剪球形植物和燈具、臺階共同營造了這種感覺,兩側的坡地綠化則為自然式綠化種植,與其人工造型形成鮮明的反差,并烘托入口的氣勢。最后的風景是建筑內的景觀布置,在正館入口大廳的玻璃外側,種植由貝先生嚴格挑選的造型松樹建筑對景的造型松樹作為視線對景的焦點,遠處層巒疊嶂的信樂山一望無際。在博物館的北館,陳列著日本茶道的藝術品,因此貝先生設計了一座石之庭院,這體現(xiàn)了其對日本傳統(tǒng)的尊重。
MIHO博物館的細部設計和材料運用非常準確和精細,如建筑室內空間的玻璃屋頂及鋼結構和墻體、燈具的設計、室外空間的鋼橋和隧道、植物配置等等,都體現(xiàn)了極高的工藝和科技水平。
例如MIHO美術館“夢幻之門”前立于階梯兩旁的照明燈具,就抽象了古代的風燈。它也同樣出現(xiàn)在蘇博新館里。設計者還用深藍色透明玻璃和鋼結構演繹了日本傳統(tǒng)神社的屋頂。蘇博新館既延續(xù)了江南以灰、白為基調的色彩配置,還多處使用了六邊形的取景窗,營造了園林中特有的空間層次。 正所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傳統(tǒng)構件的抽象延續(xù),使參觀者時刻都沉浸在設計者所營造的特定氛圍之中。
MIHO 美術館是一個日本與美國的聯(lián)合計劃,也是一位家族收藏家私人投資的項目。目的是存放來自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品(包括珍貴文物和藝術品)。由貝聿銘建筑師聯(lián)同日本紀萌館設計室擔當設計。在興建之前的上10年時間里,貝聿銘曾7次乘坐專門為考察該項目而修建的特制簡易纜車上山實地考察。在多年的溝通和考察后,最終和投資方達成共識并于1996年8月開始建設。建筑整體為三層(地下兩層地上一層),面積1002平方米;實用面積9241平方米,本項目位于森林法保安林區(qū)域,砂防法指定區(qū)域,自然公園法縣立公園第三種特別地域(保護區(qū))。
穿過隧道,通過吊橋,便可接近美術館,佇立在美術館前廣場,便能在長滿松樹的山坡中瞥見玻璃的屋頂,它恰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地上天堂。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廣場前那棵大樹是經(jīng)過貝聿銘先生親自挑選的,在反復推敲后得到的效果是:當夕陽西下的時候,透過圓形玻璃正門可以看到一幅美麗的畫——橫向伸出的樹枝恰好遮擋著云彩和半輪紅日的夢境般的自然之美。
主入口廣場采用簡潔的圓形鋪裝,選用由當?shù)厥闹谱鞯男K地磚,體現(xiàn)了日本建筑的整潔并與國旗圖案暗合(可作為直升機停機坪)。入口前采用臺階緩緩將地上一層的室內地坪抬高,建筑整體和山體相協(xié)調。藍色的采光屋頂天窗采用了突出和凹陷兩種手法,在綠色的山林間欲藏又現(xiàn)。
室內空間:
一進入館內,觀者便可領會到因美術館室內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戲劇性變化。陽光從屋頂裝有現(xiàn)代設計百葉窗板的天窗中進入寬敞的接待處,照亮了蜂蜜色的石灰石墻,帶來一種溫暖的光芒??臻g感及開放感被四周山脈的景色影響下變得更廣。室內空間整體采用多雙十字型布局,簡單而高效。通過面積很小的窗戶和略帶高差的屋頂結構表現(xiàn)出美術館即現(xiàn)代又樸素的風格。
細節(jié):
從建筑物前隧道里的壁燈、主入口臺階兩側的方燈以及在入口門庭上的廊道的壁燈都可以看出貝聿銘作為一個中國設計師的中國情結,從這些燈飾我們可以看到傳統(tǒng)文化的設計要素。這些燈同時也體現(xiàn)出他一貫的風格,簡潔而中性化,兼收并蓄。
主入口的大門采用了中國園林的元素,整體為圓形,和隧道的入口相呼應,在整體為三角形細部構圖的建筑物中顯得格外純凈而圓潤。主入口門庭前的出屋檐部分的支撐結構,采用了日本傳統(tǒng)木構架的原型。其與室內金屬屋架的完美過度和結合是體現(xiàn)了設計師純熟的手法。美術館每一個部份均蘊藏著設計師打破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風格。由外型嶄新的鋁質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 Magny Dori 石灰石及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以至度身定造的展覽及存放裝置,都充分表現(xiàn)出設計者匠心獨運的心思。
在Gero von Boehm(以下簡稱“波姆”)采訪貝聿銘先生時,曾針對MIHO美術館如何協(xié)調建筑與自然的過程提問道,“您是個對自然極為敏感的人,聽說博物館所在的山丘在您建設時突然消失了兩年,您能講一下其中有趣的故事嗎?”貝先生回答說,這個建筑設計由于日本《自然公園法》的限制使之大部分建筑物都在地下,因此問題就是如何在面積有限和地形制約的情況下建造大面積的地下建筑。解決上述問題有兩個方法,第一就是往下挖,將建筑物建于其中,但是該方案既貴又慢,而且還要面對地震的問題。第二個方法就是挖土并將建筑物建于其中,再將土蓋上。由于當?shù)氐恼獾诙€方法,并要求把挖走的土回填回來并必須種上與原來同樣的樹,因此,山丘消失后又原樣修復,并使建筑與自然更有效地融合了。
結語:
貝氏的成功,究其原因是因其始終堅持以社會和環(huán)境的深度和廣度對待建筑設計,尤其關注建筑的地方風格,且不遺余力地發(fā)掘其歷史和文化的根源。貝聿銘先生通過深入了解各國當?shù)氐娘L土文化,設計出了眾多既具實用性,又風格各異獨具魅力的博覽建筑。
雖然當今建筑界的大環(huán)境是西方占據(jù)強勢話語權。但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傳統(tǒng)建筑藝術達到了有很高的水準。因而我國建筑的發(fā)展應立足于深挖本土文化,只有沿著自己的傳統(tǒng)用現(xiàn)代的方法手段加以表達,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盲目崇洋,好比引入無源之水,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只會加速本土文化的迷失。因而,我們應當力爭“取今復古,別立新宇”,切不可“盲求新色于異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