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fā)現  /  思想  /  正文

85后北大碩士被人民日報點贊!30歲辭職,跑去農村做公益,4年推動300多個村落復興!

景觀物語 2018-12-14 來源:微信公眾號:益美傳媒
當時,一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挺身而出,寫下萬字長文,呼吁“救救圍龍屋”引起廣泛的輿論關注。最終,在多方力量的作用下300多座古屋免于被毀。

生活在廣東、福建一帶的小伙伴

對客家圍龍屋一定不陌生

作為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

圍龍屋大多擁有300~900年的悠久歷史

現已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181213_155754_089.jpg

但是曾經,并非所有人

都能認識到它們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就在2014年前后

還有一處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不少圍龍屋險些被拆

當時,一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挺身而出

寫下萬字長文,呼吁“救救圍龍屋”

引起廣泛的輿論關注

最終,在多方力量的作用下

300多座古屋免于被毀

20181213_155754_090.jpg

這個揮筆寫下萬字長文的年輕人

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湯敏

20181213_155754_091.jpg

如今,圍龍屋保護事件已歸于沉寂

但湯敏的故事,卻正因此開啟

01

湯敏,何許人也?

湯敏,一個85后小伙兒

出生于四川達州一個山村

因為父親是村干部

湯敏的童年生活里充滿了

誰家吵架了,誰家牛吃別人莊稼了

這種村莊瑣事和濃濃的人情味兒

加上青山綠水的自然熏陶

讓他對農村有一種天生的親近和眷念

20181213_155754_092.jpg

豐子愷畫中的鄉(xiāng)村生活,是幾代人的美好童年記憶

后來,湯敏成了村子里走出的

第一個北大研究生

師從中國“景觀學之父”俞孔堅教授

在母校和恩師的影響下

學生時代的湯敏便立志

要從事為社會解決問題的有意義的工作

20181213_155754_093.jpg

17歲的湯敏(舉扇子的少年)

畢業(yè)后,湯敏先后進入政府和景觀規(guī)劃、

咨詢、旅游、投資等行業(yè)公司工作

但在內心深處他總覺得

距離自己的理想似乎還差點兒什么

2010年,他利用業(yè)余時間

創(chuàng)辦了“可持續(xù)城市公益論壇”

聯(lián)合一批城市規(guī)劃領域的講師

給市民做公共講座

告訴大家如何看待城市規(guī)劃中不合理的地方

20181213_155754_094.jpg

2010年,湯敏面向青少年開展可持續(xù)公益論壇

2014年的保護圍龍屋事件

雖然以happy ending作為結尾

卻給了湯敏很大觸動

他深深意識到

中國有太多正在衰敗和消失的村落

要保護和幫助它們

必須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古村保護監(jiān)督網絡

這,也是他一直尋找的離理想最近的事

 

2014年11月

湯敏發(fā)起成立了“古村之友”

僅半年時間就發(fā)展成

全國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公益組織

如今已有遍布30多個省的10多萬志愿者

4年來,湯敏和古村之友

推動了全國300多個村落的復興

一大波古建筑因此免于被毀

許多傳統(tǒng)手工藝得到傳承

數百間兒童圖書館和老人活動中心建起

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問題得以緩解

…………

20181213_155754_095.jpg

當古村之友打造的村落復興故事

被CCTV多次報道

被人民日報點名表揚

湯敏本人也拿到各種公益大獎時

一身光環(huán)的他

卻過著近乎“自討苦吃”的生活

一天一城地出差是常態(tài)

與妻兒總是聚少離多

奔波輾轉,四海為家

央視主持人張越都戲稱他是“流浪漢”

640-(1).gif

而當在城市奮斗的我們

都盡力想擺脫身上的鄉(xiāng)土痕跡時

湯敏卻坦坦蕩蕩地說:

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村里的孩子。

如果家鄉(xiāng)不好,

沒有任何資格談優(yōu)秀。

640-(2).gif

當初,湯敏創(chuàng)辦古村之友

始于一份無法割舍的鄉(xiāng)愁

但只有情懷是不夠的

要改變,必須靠智慧過人的頭腦

在傳統(tǒng)村落大量消失的今天

他要如何從歷史的潮流中力挽狂瀾

幫助這些村莊恢復生機和活力?

640-(4).gif

02

古村之友的故事

廣州從化

有一處小眾文藝青年青睞的冷門打卡地

一個叫鐘樓村的荒棄古村

這片近15000㎡的古建筑群

相傳是歐陽修后人在咸豐年前修建

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640-(5).gif

 

如今,歐陽氏族人早已搬遷一空

曾經繁華興旺的古村落

成了一個荒草叢生的空殼

但是在村子的一隅

有一處保存完好的古炮樓

有一位“奇人”

已獨自在這里住了6年

2012年,油畫藝術家梁鐮芝來到這里

因不忍心看著這個古村就此荒廢

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留下來,修繕村莊的古炮樓

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樂園

20181213_155754_097.jpg

在古村之友公益眾籌平臺的助力下

梁鐮芝籌得了20萬善款

然后,他用修舊如舊的方式

把廢棄多年的老炮樓

修繕成了藝術氣息盎然的工作室

20181213_155754_098.jpg

梁鐮芝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

經常有人來拜訪他

參觀他的工作室

鐘樓古村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如今已被列為廣州文化文物遺址

據說已有旅游公司有意來開發(fā)

或許不久的將來

這個被遺棄的村落就會重新“活過來”!

640-(6).gif

和古建筑一樣亟待拯救的

還有許多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欖雕

一門巧奪天工的微雕藝術

可在方寸欖核間雕刻大千世界

在古代是備受追捧的貢品

640-(7).gif

廣州增城

是欖雕藝術的發(fā)源地

可是,和許多傳統(tǒng)手工藝一樣

欖雕也正面臨失傳的困境

增城土生土長的欖雕匠人周漢軍

立志要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640 (8).gif

欖雕傳承人周漢軍師傅

2016年,由增城古村之友會長武文溥牽線

在增城古村之友的幫助下

周師傅在增城古驛道夏街

擁有了一間工作室

也是“官方認證”的欖雕傳承基地

20181213_155754_099.jpg

周師傅的欖雕工作室

兩年來,他靠欖雕養(yǎng)活了自己和團隊

還陸續(xù)有年輕人前來參觀學藝

不僅欖雕得以傳承下去

還為象牙雕匠人提供了謀生之路

間接保護了大象

更驚喜的是

欖雕工作室?guī)恿苏麠l街的發(fā)展

古驛道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手工藝工作室

老房子也得以修繕,被重新利用!

20181213_155754_100.jpg

增城古村之友協(xié)會執(zhí)行會長武文溥談欖雕對保護大象的意義

保護古建筑和傳承非遺之外

古村之友支持的鄉(xiāng)村建設項目還有許多

比如保護和修繕祠堂

為游子留住故鄉(xiāng)的根

為留守兒童修建公益圖書館

給孩子們一個精神基地

為留守老人修建老人食堂

解決獨居老人的生活問題

為村民培訓插花等各種技能

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助力扶貧

等等等等

20181213_155754_102.jpg

中國有200多萬個自然村

每個村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

所以古村之友公益平臺上的項目

也是多種多樣,因地制宜

20181213_155754_103.jpg

古村之友公益眾籌平臺的孵化模式

截至目前

古村之友通過搭建互聯(lián)網平臺

支持新鄉(xiāng)賢項目籌款

已孵化341個鄉(xiāng)村文化共建項目

眾籌數額超過1136萬

從東北到海南,從甘肅到浙江

越來越多的鄉(xiāng)村建設項目

在這里得到推廣和支持

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村落重現了生機!

20181213_155754_104.jpg

古村之友覆蓋的項目區(qū)

03

誰來留住我們的鄉(xiāng)愁?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中國古代詩歌中

描繪了許多鄉(xiāng)村生活的美好場景

這也是數十億中國人共同的鄉(xiāng)愁和田園夢

20181213_155754_105.jpg

然而,21世紀以來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fā)展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慨:

故鄉(xiāng)早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我們的鄉(xiāng)愁該何處安放?

這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從2000年到2010年

中國自然村的數量

從360萬個銳減到270萬個

10年間,90萬個村子消失

相當于一天就有250個自然村落消失!

20181213_155754_106.jpg

某種意義上來說

保護和復興古村落

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搶救工作

但想要跑贏時間

一個人和一個團隊是遠遠不夠的

必須發(fā)動最廣泛公眾的參與

這一點,湯敏比誰都清楚

所以,他需要找到這樣一群人

他們可能是梁鐮芝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

可能是周漢軍這樣的非遺傳承人

可能是科技創(chuàng)客,可能是建筑學者

可能是想回報家鄉(xiāng)的海外華僑

也可能就是生活在鄉(xiāng)村的農民

更有可能是想為故鄉(xiāng)做一點事的你我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

為古村落的保護和發(fā)展盡一份力

湯敏將他們統(tǒng)稱為“新鄉(xiāng)賢”

20181213_155754_107.jpg

像梁鐮芝、周漢軍、武文溥這樣的各地古村之友牽頭人及重要貢獻新鄉(xiāng)賢還有很多,如魏遐(浙江)、周寅(杭州)、鄧冰蓉(廣州)、謝增縣(河源)、鄭子敏(汕頭)、覃曉(廣西)、鄭海龍(陜西)、吳元兵(重慶)、馬雯駿(貴州)、歐陽志勤(云南)、王定釗(湖北)、田丹(北京)、張會(大方縣)等等

要把這數億量級的新鄉(xiāng)賢團結起來

最好的工具就是互聯(lián)網

所以,古村之友不僅僅是一個公益組織

更是一個互聯(lián)網公益平臺

一個連接“古村落”和“新鄉(xiāng)賢”的橋梁

依托科技和互聯(lián)網

開展組織建設、公益眾籌

古村創(chuàng)客孵化、社群品牌推廣等

一系列鄉(xiāng)村保護與活化項目

20181213_155754_108.jpg

這幾年,湯敏在全國各地輾轉奔波

發(fā)起舉辦了各種大會

首屆中國古村大會

古村與新鄉(xiāng)村主題展

中國新鄉(xiāng)賢大會

中國縣長大會

匯聚和對接各種社會資源

全力打造全國性的古村落保護交流平臺

他說:我必須變成一個鋪路者,

給他們尋找資源,給他們搭建平臺,

讓他們發(fā)展,

而不是我自己干了多少事。

20181213_155754_109.jpg

第一屆中國古村大會

在湯敏心中,有兩幅美好的圖景

一幅是理想的公益藍圖

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湯敏卻說:不如授人以“健康的魚塘生態(tài)”

只有建立良性循環(huán)的生態(tài)

公益才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救助

而是自下而上的自助

另一幅是理想的鄉(xiāng)村圖景

有一天,老宅的瓦片鋪好不漏雨了

故鄉(xiāng)的祠堂香火常青了

年輕人返鄉(xiāng)就業(yè)了

留守兒童不再無人管教

老人有了活動場所

不必蹲坐在門檻上孤獨地看著日出日落

人心越來越齊了

村莊重現久違的活力和溫暖……

20181213_155754_111.jpg

湯敏相信:

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因為,這不僅是他的心愿,

更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愿!

12月8日晚播出的

CCTV12《社區(qū)英雄》第七季第4期

講述了湯敏和古村之友的故事

一起來看!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
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 給Ta打個賞

11

發(fā)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